藍弋丰/霸凌或許不是日本學生自殺率飆高的主因?

▲日本人總體來說自殺壓力減輕了,為何青澀學子的自殺人數卻激增?(圖/視覺中國)

●藍弋丰/專欄作家。

日本在世人印象中,原本就是自殺率偏高的自殺大國,但是近來日本連青澀的學生都鬧自殺,學校學生(包括小學、國中、高中生)自殺人數在近幾年來激增,過去日本學生每年自殺數大約在150人上下,1998年到2004年還有一波從將近200人下降到100出頭的學生自殺大減少潮,但自2010年以後,學生自殺飆升,2018年竟然高達332人。

最讓人不解的是,其實日本總體自殺率,自2009年以來穩定下降,每10萬人自殺率從2009年的25.7人,降到2018年僅16.5人,日本人總體來說自殺壓力減輕了,為何青澀學子的自殺人數卻激增?這成了一個讓人不解的難題,尤其是將近6成的學子自殺並沒有辦法查出原因。

考慮到日本少子化,學生人數年減少,學生自殺人數卻還激增,問題的確嚴重。一般來說學生自殺很直接聯想到日本學校霸凌文化,學生人數減少的情況下,班級同學人數減少,是否會造成霸凌問題更加嚴重?這是個合乎邏輯的推想,但是,與印象中不同,霸凌只佔日本學生自殺原因中的很小部分,且比例並沒有明顯增加。

從4成有找出原因的自殺案例來看,最大宗還是家庭相關的因素,這或許給了我們一個「破案關鍵」,到底是什麼因素造成日本學子的自殺率從2010年之後快速飆升,尤其是2018年比2017年激增百人,出生家庭的社會組成成分比例改變,會不會是可能原因?

日本自1990年代就開始警覺到「少子化」問題,因此開始各種推動生育的「少子化對策」政策,在2003年更推動立法《少子化社會對策基本法》、《次世代育成支援對策推進法》,2004年推出<少子化社會對策大綱>,其主要的做法,大體上就是認為減輕育兒的經濟負擔,包括減稅、育兒津貼、增加公共托育的資源等等,就能鼓勵生育。

日本鼓勵生育到底有沒有成功?可說沒有,但不是全無效果。就減輕「少子化」問題來說,大體上沒有作用,因為每年出生數還是一直減少,跌破百萬大關後仍無減緩跡象,不過,這是因為生育人口本身就在減少,就生育率來說,2005年創下最低生育率1.26以後,之後有回升到1.44。

也就是,種種補貼措施,的確讓更高比例的婦女願意生小孩,只是因為日本育齡婦女總數一直在減少所以生出的小孩總數還是不斷減少。問題來了,這多出來的比例,是哪些人呢?這裡就進入非常「政治不正確」的討論:在歐洲各國經驗,大力推動獎勵育兒政策的結果,生育率乍看之下的確會回升,但仔細檢視,本國人的生育率不動如山,都是移民的生育率大幅上升。

▲日本自殺人數已經連續9年減少,然而青少年比例卻持續增加。(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原因很簡單,現代人生育率降低有很多原因,追求自我實現,對養育的品質要求提升以至於養育成本遠高於「垃圾吃,垃圾肥」,以及高收入夫妻考量到機會成本的損失,這些都不是補貼可以彌補的。反之,會因為補貼而增加的生育,大多是低收入因此機會成本低、養育成本低的家庭,在歐洲,就以移民為主。

那麼在日本這個移民不多的社會,因為育兒補貼政策增加的生育,合理的推斷是,會變成以社會邊緣家庭為主。這些家庭受到的社會與經濟壓力,以及家庭內在的衝突都遠比一般家庭更大,兒童也不易受到良好照顧與教育,甚至可能遭虐待,有多種原因都可能造成小孩進入學校以後的社會壓力遠比其他同儕更高。

自2005年起日本生育率觸底回升,到如今,受日本積極生育政策鼓勵出生的小孩已經上中學,反映在自殺率上,就是學生自殺不合常理的飆升,這恐怕還只是冰山一角,畢竟會嚴重到自殺的個案,總是全數學生中的極少數,但是這可能是一個指標:未來日本的社會問題是否也會如此急速飆升?

我們或許也該思考這個問題:生育率下降是世界常態,強行想要扭轉自然,真能得到好下場嗎?有的國家補貼到財政破產,停止補貼後,生育率就恢復原狀,而補貼鼓勵出來的生育,往往集中在移民,或是低社經地位家庭,其中有很多問題家庭,結果到底是解決了問題,還是增加更多問題?

面對少子化,或許真正的解答是,不要再想「人定勝天」,應該順應自然,將社會制度改造為適應少子化社會的制度,而不是妄想能夠違逆自然,就算真的能在數字上辦到,恐怕最終結果也不是我們所想要的。

● 《ETtoday新聞雲》提醒您,請給自己機會: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熱門點閱》

9月一開學…成日本最高自殺潮

►還不起的學貸──是誰讓青年走上「不歸路」?

►看更多【藍弋丰】專欄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藍弋丰專欄

藍弋丰專欄 藍弋丰

台大醫學系畢業,從事翻譯、圖文創作、業餘歷史研究,以及產業研究,主要關注生醫、能源,以及內容產業。現任台灣民眾黨顧問。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