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屬於貿易旺季的第4季,WTO發布的預估,商品貿易成長仍將低於恆常水準之下。(圖/CFP)
●盧信昌/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台灣競爭力論壇知識創新組召集人
金融海嘯以迄的十年間,一度帶起全球大團結,像是主要國家接續推出貨幣的量化寬鬆,和在穩定債信與匯價上的相互扶持;於2010年,更同步展開財政的擴張政策。當時接手執政不久的馬團隊,即在台灣推出3600元的消費券,配合各國做好經濟振興。
孰料世事多難。從2016年起打響的美國第一政策,藉助川普總統的高人氣與不按牌理出牌的習性,終而導致全球政經局勢的難以捉摸。此際,不僅強權國家的對抗加劇,更讓世界經濟步入高原震盪的區間;何況是《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甫通過美國參、眾兩院,一旦簽署生效的貿易衝擊絕不容小覷的。
於2016年七月,世貿組織(WTO)首度推出商品貿易(一年發布四次)的預測指標;有鑑於時局紛亂,再於今年九月推出服務貿易(一年發布兩次)的預測指標。全球貿易開始有完整分類項的觀測表(Global Trade Barometer,GTB)。
首次於今年九月間發布的服務貿易預測,於審慎中帶有樂觀;不過,隨著香港局勢以及日、韓兩國關係的交惡,而造成東亞區內的民間交流受阻礙,下半年服務貿易的實際表現,當再有下滑的趨勢。
▲隨著香港局勢的惡化,下半年服務貿易的實際表現,當再有下滑的趨勢。(圖/記者游宗樺攝)
至於,商品貿易報告則是於本月18日所發佈。研究顯示:中美、美歐的僵局難以善了;此外,英國脫歐的不確定影響,以及國安考量之下,美國關稅政策和交易限制,都讓相關產業產生斷鏈疑懼與高稅率的威逼。原屬於貿易旺季的第4季,WTO發布的預估,商品貿易成長仍將低於恆常水準之下。
世貿組織的商品觀測,採計的領先指標項有:經理人採購指數、國際空運量、貨櫃海運量、先進國家的汽車銷售、雙邊貿易鏈結的電子零組件,以及工業用農產(例如木柴)交易等六大指標。目前看來,空運、電子組件與農產貿易,均有進一步的惡化;尤其是雙邊貿易的電子零組件,該一指標的表現最差,僅為恆常狀態下的88 (若能與恆常趨勢線相當,則為100)。
因此,世貿組織看壞本年第四季的表現。不過,出口的採購訂單、主要國家的汽車銷售,陸續有回溫;而海運指標業已回到趨勢線上。準此觀之,第四季比起第三季,適度被看好;今年9月,由WTO所製作的觀測指標,預判第四季的數值為96.6;略高於先前對第三季所做的預估,當時的指標值為95.7。
持續減速的貿易成長,或許對中國大陸、歐盟與美國的影響不會太大,目前這三地區的內需市場與投資型成,似乎有打底拉升的態勢;但對於亞洲四小龍、東亞國協,甚至是日本、韓國等的影響,則會逐漸擴大。
▲世貿組織的商品觀測,目前看來如空運、電子組件與農產貿易,均有進一步的惡化。(圖/CFP)
根據WTO的推斷,全球局勢動盪仍持續加劇中,包括:英國脫歐的不確定性以及美國大選年的政黨拉鋸;像是愈演愈烈的川普彈劾案,不僅參雜有密室外交下的選舉干預,還有陳年舊案的川普所得申報疑雲。
諸多衝擊也讓該組織將2019年的全球貿易成長預估,下調至金融海嘯以來的最低水準。相較半年前所做的推測,當時預估今年貿易成長為2.6%;新近修正的研判,本年度的貿易成長,預計為1.2%。預期2020年的全球貿易成長,則再調降為2.7%。
放眼未來,經濟多極化的發展,或將難以避免;如何優游於主要國家的壁壘分明,東亞地區的海洋國家勢須勇敢面對。尤其是跨國企業一再被要求回到母國做投資,勢必壓縮到全球生產鏈的跨域分散程度,以及外來投資與生產技術的流通性。
熱門推薦》
►搶救「香港」須仰賴長期競爭策略
►中、美對壘下 台灣的競爭優勢?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