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備部隊不僅在主戰裝備上缺乏,兵員素質更是良莠不齊。(圖/步訓部)
●黃竣民/「James的軍事寰宇」粉絲專頁主編。
隨著美國AIT對於我國後備部隊的評價遭媒體報導後,「後備部隊」─這種在軍隊中根本不受重視的冷單位、也是大家私下所俗稱的「砲灰部隊」,終於在最近受到了極大的關注,瞬間成為討論的熱點;而這樣的關注,並非是在肯定後備部隊動員兵力的能量,或是所能發揮出的戰鬥力劃上等號,相反的,它更呈現出一個在國防資源中的小黑洞,這樣虛擲國防資源在效益低落的單位身上,其背後的問題或許不只是冰山的一角吧。
對於我國號稱有200-250萬的後備軍人可供動員,目前這數字可以算是國際軍事上的另類「奇蹟」!以鄰近國家的後備部隊與現役部隊員額比例來看,日本約5.6萬/24.7萬、南韓31萬/62.5萬、中國183萬/200萬、美國85萬/136萬…也就是後備部隊通常不會高於現役的員額,避免形成國防資源上的另類負擔,換句話說,後備部隊保留的是骨幹或種子的角色,具備足夠軍事底子足以迅速轉換身份,進入備戰或作戰狀態,而並非將可以動員的男性都予以計入來打腫臉、充胖子用。
▲當兵役制度大幅改變後,四個月能訓練出何種戰鬥力水準的兵,一直是外界對軍方的質疑。(示意圖/國防部發言人粉絲專頁)
如果舉以國人稱羨的以色列(50萬/17.6萬)和瑞士(8萬/14.7萬)為例,這種以後備動員戰力所著稱的國家,也都沒有這樣詭異的數字會產生,就更別提德國這種現役兵力僅18萬,後備部隊僅2.8萬、法國現役兵力僅21萬,後備部隊僅2.7萬的國家則是比比皆是的常態。台灣搞出了這樣的數據,難怪會自曝其短地引人注意,只能說給自己吹哨壯膽外,其實際所能展現出的戰鬥力根本微乎其微。例如:有沒有囤儲200萬枝步槍?相關數量的軍需用品在哪?如何報到與實施臨戰前的複訓?以目前召訓的訓練場地規模、數量及訓量而言都是大問題,如果真要實際驗證下去,答案可能會更令人心碎!不要再說國情不同之類的說詞,那也可能成為最不倫不類的藉口,總結就是國軍在面對軍事的各項改革上,努力的永遠比逃避的少!
回歸到後備動員的教召問題,在實際曾參與其中的退伍役男身上,所回饋出的答案恐怕才是最直接,卻也是最殘酷!帳面上的列管兵員,跟實際具有戰鬥力的兵員是兩碼子的事,不是把人名列在冊子裡就代表他有戰力。在目前兵役制度已經大幅改變,在83年次以後出生的役男,依法僅須服4個月的常備兵役軍事訓練,但這一項制度也是最令人所詬病,因為以目前的訓練模式、資源、設施、評鑑標準…均無法讓人信服在這樣訓練制度下的役男,能成功轉換為一支可恃的部隊。
▲美軍的預備役或國民兵部隊,在各方面的戰力表現都不可忽視。(圖/U.S. Army Reserve)
雖然部隊構成的主力早已被志願役官士兵所填補,但諷刺的是陸軍的主力戰鬥部隊,卻又是編現比(外島步兵部隊、機步部隊、砲兵部隊、裝騎部隊、戰車部隊、反甲部隊、火箭部隊等7種第1類型戰鬥部隊,編現比仍低於8成)與志願役招募情況一直是最不理想的一群,這與國防部高層跟國人的報告似乎呈現極大的反差。現狀是殘酷的,也不要怪外界會傳出:「4個月的役期,連訓練出一名「合格的步槍兵」都有問題…」的質疑,只是軍隊面臨到這些軍中的歷史沈痾,總是以得過且過、文過飾非的心態面對罷了,但我國後備動員在執行層面上的問題又豈只如此而已!
雖然我國在編組上有不同種類的後備部隊(由新訓旅、軍事院校、測考中心、縣/市後備旅…編成),但在任務屬性上又歸陸軍與後備兩個軍種所管轄,編裝與戰力等級具有不同程度上的落差,對於具備中高級專長人員的複訓,更是難以普遍去落實,所以不用去幻想舉以色列、瑞士、美國…這樣的國家相提並論。從目前退伍8年內可供選充教召的後備軍人當中,曾接受召訓的比率僅4成,仍有近6成(約45萬餘人)未曾接受召訓,有人都戲稱成為「教召代表隊」了,召訓分布不合理的明顯程度,在民間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以色列軍隊在世界上可算是極富戰爭經驗的一支武裝部隊,也是真正「寓兵於民」的典範。(圖/IDF)
看著軍方所呈現的數字,在召訓率與逃避召訓的免召訓率上,就足以令人不免擔心,而吹噓那種會拿掃把戰到最後一兵一卒的論調也就不攻自破。以後備現行的訓練能量上限為32萬人,但近一年申請免召而經准許的就高達2萬人;這些召訓單位為了有較高的教召達標率,所以下令的動員數幾乎是150%以上,也就是動員教召真實的報到率還得打個5-6折,能奢望談什麼「全民皆兵」?如果軍方在後備動員的召訓方面,只是讓教召員徒有浪費4-5天時間的感慨,召訓幹部也在諸多環境因素的壓力下,只求召員能在一週後平安解召的現實反應下,那以陸軍每年近百次的教育召集規模來估算,這些所耗費的國防資源真該重新實施效益評估了。
第一次波灣戰爭,伊拉克當時身為全球排名前十大軍事強國的伊拉克(超過100萬的正規軍、5,600輛戰車、7,500輛甲車、3,800門火砲,770架戰機),在戰爭開打後,也僅恍恍惚惚地頂住聯軍攻勢42天,伊軍43個參戰的陸軍師中有38個損失慘重,也突顯出現代戰爭的節奏與殘酷。這一場近代最具代表性的戰爭,也讓各國大舉推動所謂的「軍事事務革新」(Revolution of Military Affairs, RMA),其中主要的趨勢,不外乎是走精兵政策,大幅降低兵員規模,並提高科技裝備的含量與人力素質,不再對於「人海戰術」或臃腫不實的編制存有幻想。
▲解放軍的預備役部隊,每年召訓時間一般還保有240小時的軍政訓練課程。(圖/Big China)
試問,如果台海戰爭猝然開打,國軍還有多少機會跟時間進行動員跟複訓?屆時還會有如此驚人的報到率?如此龐大數量的武器和裝備如何及時獲得?對於那些還在迷戀數字的人而言,也許該好好正視這種空泛而無意義的「兵力數字」!
熱門推薦》
►虛有其表?國軍後備部隊的戰力爭議
►台灣不該只靠美國—男性要服兵役、女性服社會役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