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看過來】用一頓飯的時間,實踐「食農教育」

▲只要把握全家一起吃飯的時光,好好跟孩子討論這一餐的內容即可。(圖/達志影像/示意圖)

●溫美玉/親子作家,經營「溫美玉老師粉絲團」粉絲專頁

用一頓飯時間,實踐「食農教育」!

「你不要再吃零食了,糖吃太多會變笨耶!而且等一下你又吃不下飯!」

「吃不下就吃不下啊!反正我吃零食吃飽了。」

自從脫離傳統農業時代,各式各樣的糖果餅乾搶進傳統食物的市場,親子間這類的飲食戰爭也越演越烈。少了實際農作的體驗與理解,該如何指引孩子在混亂的飲食世代,發展有益健康的「擇食」標準呢?

 順勢而起的「食農教育」

「食」和「農」基本上是命運共同體,「食」代表飲食習慣;「農」則孕育了人類的主食來源。「食農教育」不是要教孩子學會務農,而是從體驗、親近開始,藉由對食物原貌的探索,並在過程中得到對大自然、原型食物、務農者的尊重。進一步自己烹調的訓練,也能體會廚師的辛苦,用感恩的心態面對這些得來不易的食物。

目前全台校方的努力,大至在校園建農地,讓孩子每週一節課體驗下田的樂趣;小到深化「營養午餐」時間,帶孩子敬天謝人(農夫與廚師)外,也隨時補充各種食物的烹調方式、營養素等,建立孩子養成感恩與惜食的好品格。

如何落實「食農教育」的建議,網路上已經提供成千上百種做法,以下只說明一個最簡單的小撇步,讓家長從餐桌開始,跨出食農教育的第一步。

▲進一步自己烹調的訓練,也能體會廚師的辛苦,用感恩的心態面對這些得來不易的食物。(圖/CFP)

無限放大「一頓飯」的價值!

如果我沒時間帶孩子參加農事體驗、也沒辦法帶全家一起煮菜,該怎麼辦?只要把握全家一起吃飯的時光,好好跟孩子討論這一餐的內容即可。可以從以下角度討論:

介紹今天的菜餚

「寶貝,你們知道我們今天吃的是什麼嗎?」在正式開動前,先用心觀察眼前的菜吧!

「這綠綠的豆子是毛豆,豆類可以補充蛋白質!還有魚肉和雞蛋也可以喔!」

「火龍果可以幫助你不會蹲在馬桶上,便便都上不出來喔!」

「麵是用小麥做的,那你們猜猜看米粉是用什麼做的?」這些對話,能慢慢訓練孩子有意識的思考自己的一餐。

分享選擇這些菜的目的並評分

基本上,餐桌上都會有一份主食、肉和菜,這些食物各可以補充哪些營養素呢?包含澱粉、蛋白質、油脂、纖維…。可以從「是否均衡飲食?」「烹煮的方式是否健康?」的角度,為你們這餐評分(1~10分)。

有時,全家難免會吃些「犯規食物」,不妨考考孩子:「猜猜看,鹹酥雞的哪類營養素吃太多了?今天我們的晚餐該打幾分呢?」如此不管吃好吃壞,都能潛在的為孩子傳達選食、營養的觀念。

▲把餐桌時間當作重要的家庭交流時光,帶領全家一同意識自己吃進去的東西,學習對自己的健康負責外,也在潛移默化間,增進家人間的互動與理解機會。(圖/視覺中國CFP)

反其道而行,讓孩子介紹看看吧!

這樣的模式施行久了以後,可以反過來讓孩子化身「餐桌評審」,介紹每道菜,甚至讓他們用「怎麼選餐點最營養均衡?」的角度來說服其他家人這樣點餐,最後為餐點評分。

例如:「我覺得每人點了一碗肉燥飯,已經有足夠的澱粉和油脂了,可以再選擇一份皮蛋豆腐,不太油膩又能補充蛋白質,還有兩碟小菜補充纖維,這樣的話,我覺得餐點可以到8分。」

關掉電視與手機,用五感細細品味食物的美好

細細品嘗每一口米飯、青菜,口感是酸甜苦辣還是鹹?並嗅聞、觀察其外型、顏色等,讓家人間分享。不喜歡的菜,也試著用「研究食材」的心態,試一口就好,並分享是什麼口感讓你覺得討厭。

原來家庭裡的「食農教育」可以很單純,把餐桌時間當作重要的家庭交流時光,帶領全家一同意識自己吃進去的東西,學習對自己的健康負責外,也在潛移默化間,增進家人間的互動與理解機會呢!

熱門推薦》

►少催促快一點 孩子壓力少一點

►成為自己的父母 問問內心的小小孩需要什麼?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統一超商好鄰居文教基金會官網。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