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文榮/「振興抵用券」無效?因為心理帳戶一毛不拔

 ●鍾文榮/科普經濟學作家及資深產業分析師。經常四處臥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經濟分析轉成民眾能懂的文章。

國內的旅遊商機因陸客銳減後,經濟部為了振興國內旅遊商機,配合旅宿發行了「夜市抵用券」,實際上對於振興觀光旅遊的經濟消費,成效如何,尚待事後進行檢討。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冠肺炎(CDVID-19)在農曆年前迅速從中國大陸傳播開來,少有國家能夠倖免於難。於此時,經濟部打算發行「振興抵用券」,真能振興國內消費嗎?

▲夜市抵用券。(圖/記者陳涵茵攝)

消費必有動機與誘因

今年農曆前趁年假一開始,安排全家到墾丁度假,使用了「2019擴大國旅觀光暖冬遊」專案,四人房不含餐才花2,500元。相較於過去連續假日一房難求的情況,不管是住宿、消費均異常的冷清。

此時,飯店人員遞給我四張50元,合計200元的「夜市抵用券」,我心理頭一楞,原以為200元的額度是「每人」,結果細看之下才猛然瞭解額度是「每房」,在限區使用的情況之下,離我最近的夜市,竟然是在高雄市!此時,這區區200元的抵用券真的會成為我的「機會成本」嗎?一點也不,甚至不是「沉沒成本」,只是四張不具任何價值的紙張而已。

經濟學告訴我們,人類在消費之前必須要有動機,而在動機之前則必須存在誘因。當天的「夜市抵用券」對我而言,絲毫沒有誘因可言。即使有誘因,我也得考量使用的動機是否強大到如果我不使用,則「夜市抵用券」對我而言是一種損失,存在很高的機會成本。

事實上,「夜市抵用券」對我而言,理性上並不存在任何價值,這一點,只須用中學程度的基礎經濟學就可以論述,亦不必贅言。

在新冠肺炎席捲全球之際,各國的內需消費亦遭受不同程度的衝擊。在香港,香港財政司在2月26日公布《財政預算案》,針對疫情影響,推出紓困方案,決定對18 歲以上市民每人發港幣 1 萬元。此舉,就像當年我國在2009年發行的「消費券」一樣,試圖透過國家直接的消費補貼,振興消費經濟。

然而,「消費券」對我國的經濟消費助益並不如預期,究其結果,主要是發生了消費替代,以及進口產品抵銷了部分效果,這印證了當初諸多經濟學家的推論結果。這一次,經濟部打算發行「振興抵用券」,想必效果亦會不彰。

▲因為疫情,大部分民眾預期收入減少,因此打算節制非日常的消費。(圖/記者張一中攝)

振興抵用券缺少「心理帳戶」效果

同樣道理,「振興抵用券」雖然修正了「消費券」的問題,著重在旅宿之服務業的消費,不具備消費替代與進口抵銷的效果,但民眾的消費誘因與動機依然薄弱。在疫情的影響下,民眾照理不會往人潮之處進行消費,所以,使用的時間,打算設定在疫情減緩後才發行,這也是合理的。但「振興抵用券」救不了急,飯店與餐廳業者自行打折促銷的效果,具備彈性的市場機能因應方案,也許還來得比較直接有效。

事實上,「振興抵用券」修正了「消費券」的問題,卻未具備行為經濟學上的「心理帳戶」效果。「消費抵用券」用的是民眾一般的「心理帳戶」,這個帳戶具有消費支出「拔毛」的效果。在疫情之際,大部分民眾認為收入會減少,邊際消費支出會較正常時候被抑制,非日常的消費都視為額外消費,此時消費支出都有「拔毛」的「痛感」。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最新調查,有64.6%民眾不會因為要使用「振興抵用券」而去住宿,其中「應該不會」達41.9%,「一定不會」則有22.7%,想必也是一種初步的佐證。

在景氣不佳的時候,要民眾額外掏錢消費本非易事,政府要在內需消費上點火加油,要能夠讓補貼在民眾心理形成另一個「心理帳戶」,甚至,不使用這個帳戶去消費,還會形成行為經濟學上的「損失偏誤」效果。或許,在疫情減緩之後,才能夠有效振興消費。

熱門點閱》

►錢世傑/石油賺錢的簡單操作法 你掉進人性陷阱了嗎?

►林祖嘉/美股暴跌 投資人心理恐慌:疫情何時結束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鍾文榮專欄

鍾文榮專欄 鍾文榮

科普經濟學作家及資深產業分析師。經常四處臥底探究百姓生活,把枯燥的經濟分析轉成民眾能懂的文章。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