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宗海/《台北法案》通過後 可能引發更火爆的「後座力」

● 邵宗海/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

探討《台北法案》,應該著重在這個法案到底是想表達什麼樣的內涵與目的。

但本文裡比較有意思的是:重點不在內容的剖析,因為它尚未執行,必需在日後才能檢驗。但是另方面,在法案審議過程中,有些現象曝露出美國在兩岸之間的企圖心,作者覺得那才是值得外界來重視。

一、《台北法案》在參眾兩院的審議過程

1. 在參院的審議過程

法案最早是在2018年就提出,是鑑於當時台灣自2016年後,一連串失去了聖多美普林西比、巴拿馬、多明尼加、布吉納法索、薩爾瓦多等邦交國。而同時間,在2013年已與台灣斷交的甘比亞,也於2016年3月與中國大陸恢復邦交。

所以,法案推動並不順利,而且當時也未能排上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議程,結果法案推動沒有持續。

▲提出《台北法案》共和黨籍參議員賈德納(Cory Gardner)(左一)。(圖/翻攝United States Senat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

直到2019年5月23日,共和黨籍參議員賈德納(Cory Gardner)、盧比歐(Marco Rubio)等4位跨黨派參議員決定捲土重來,再次提出《台北法案》。相較2018年版本,這次法案不只計劃協助台灣鞏固邦交國,更納入2項新的重點,包括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及增強美台雙邊經貿關係。

因此,在2019年9月25日,賈德納等4位參議員共同提出法案的「參院版」(S. 1678),先經由參院外委會的通過,再在2019年10月29日於院會中,由參議員卡西迪(Bill Cassidy)在議場代理多數黨領袖總結當日會議時,提請院會同意。

《台北法案》最後逐以「一致同意」方式通過,並獲代議長裁決通過,獲得參議院全院通過。

2. 在眾院審議的過程

另外,在2019年10月18日,眾議院也由眾議員匡希恆(John Curtis),會同其他共同發起人,包括:眾院外交委員會資深議員麥克考(Michael McCaul)、眾院台灣連線共同主席巴拉特(Mario Diaz-Balart)和西爾斯(Albio Sires),以及眾議員岡薩雷斯( Vicente Gonzalez)等,在眾議院提出法案的「眾院版」版本(H.R.4754)。

眾院外交委員會在10月30日對議案進行審議,以口頭表決方式,無異議通過。

最後,眾議院於2020年3月6日以415票贊成、0票反對的壓倒性票數,高票通過《台北法案》眾院版法案。

參眾兩院的法案版本原先內容幾乎完全相同,但眾議院相關委員會隨後決議採用了參院版法案的案號(S. 1678),並對法案內容稍作修正,包含移除鼓勵美台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等相關章節,改以較廣泛文字取代。

由於兩院通過的提案內容最後完全一致,草案在兩院皆通過之後,便送交川普總統,在2020年3月26日簽署後就成為法律。

▲美國總統川普簽署《台北法案》。(圖/路透)

3. 美國國會怎麼來看這項法案通過之後的政治意義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在《台北法案》於眾院通過之後,曾在推特上發文,表示法案的通過,有助於維護和提升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裴洛西尚重申,未來美國國會將持續在向世界傳達一個訊息,就是「美國與台灣站在一起」。

眾院提案議員匡希恆(John Curtis)也表示,《台北法案》的整體目的,不只是要讓人們認知到台灣與美國關係中的重要性,同時也要外界看到台灣在國際經濟上的重要性。

參院提案議員賈德納則在聲明中表示,美國將「運用所有工具支持台灣在國際舞台的地位」,並對那些「正在考慮從台灣轉向中國靠攏的國家發出強烈信息,那就是這麼做是會有後果的。」

這是繼2018年3月16日簽署《台灣旅行法》(Taiwan Travel Act)後,川普簽署的第2項與台灣直接相關的友台法案。

▲賴清德感謝美國通過台北法案。(圖/翻攝自賴清德臉書)

二、法案「審議過程」中對兩岸關係可能造成的影響

其實真正讓作者深感這項法案會對兩岸帶來的衝擊,並不只是法案的內容而已,應在討論法案過程中,展現出美國這個國家,透由本身在國會中通過的法律,來牽制或干涉兩岸之間的企圖。

特別需要兩岸共同來關注的,是法案在參眾兩院討論的過程中,發現美國國會已蘊藏了一份對中國大陸以及台灣未來可能的政治走向,有種「主導」作用,極有可能對已逐漸走向脆弱互信的兩岸,帶來更大的衝擊。

作者姑且先稱之為「法案的後座力」,其中有三點值得重視:

1. 本次法案不僅是快速推動,而且幾乎在參眾兩院中得到超越黨派的全力支援。

就像眾院版本的提案人匡希恒說:「這個法案還需要經過籌款委員會的審議,所以我們需要跨過那個障礙才能把它送到眾議院院會。我們希望在那裡也能夠得到和這裡一樣的支援。清楚的是,它是超黨派的,這非常重要。它不是一個共和黨的議題,也不是一個民主黨的議題,它是一個美國的議題」。

這在美國國會法案通過的歷史紀錄上,確是很少見到有這樣強的共識。到底是台灣爭取到國會兩黨的一致支持?還是美國對中國大陸在區域稱霸,或中美貿易戰中引發的反彈,進而移轉到對台灣的支持?可能已非本文篇幅所能解析。

但至少可以這樣說:參眾兩院通過的《台北法案》草案都有針對「北京」的痕跡,超黨派的一致性,代表美國已有全面來抗衡中國大陸的準備,台北是不是它所運用的棋子,就很值得思考。


▲陸官媒央視及人民日報發文批美通過台北法案。(圖/翻攝微博)

2. 另外是,法案通過時的票數也是令人警惕。

在參議院,法案是以「一致同意」方式通過,眾議院通過《台北法案》,則是415票贊成、0票反對的票數。

這樣龐大票數,在在說明在美國共和與民主兩黨,加上獨立的1席,對台灣的支持已有一面倒的共識。本來兩岸爭執的和平解決,應是由雙方自行面對來處理,根本不應借手第三者。

因此,針對票數,作者是特別提醒:台北固然不需沾沾自喜,畢竟美國的承諾是否實踐,尚是個未知數;而北京,更應需要來自我警惕,為什麼兩岸很多缺口,都能讓美國來「見縫插針」?


 

▲美國眾議員約霍(Ted Yoho)分享與賴清德的合照。(圖/翻攝自推特/Ted Yoho)

3. 眾議員夏伯特(Steve Chabot, R-OH)在10月30日在眾院表決之前的一段發言,是讓作者警覺:美國對台灣的「支援」,可能會引發更火爆的「後座力」,讓兩岸關係進入更為抗爭的情勢。

夏伯特說:《台北法案》引發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我們不幹脆承認臺灣?臺灣人民不想要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在看到幾個月來中國對香港人權公然不理的情況下誰能怪他們呢?」

這個說法,連眾院外委會亞太小組委員會資深共和黨議員約霍(Ted Yoho, R-FL)也贊同夏伯特的看法,認為現在已經「到了美國承認臺灣是一個國家的時候了」。

如果說,美國國會中已經有人開始蘊量重新外交承認台灣,一如1978年當時經過國會的討論,最終通過了《台灣關係法》,那麼這樣外交層次的大翻轉,受到衝擊的當然是北京,但台北也絕對不會是受益者。

熱門點閱》

► 川普為大選不稱「中國病毒」不代表美方不追究中國責任

► 力挺台灣外交!美國眾院《台北法案》的前世今生

► 陳一新/當大陸為疫情中止ECFA 台灣近半產值人間蒸發

► 陳時中每天公開說明 踐行民主法治國的作用!

►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本文獲作者授權,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點此投稿或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邵宗海

邵宗海 邵宗海

政治大學中山所教授兼所長、文化大學教授兼社科院院長、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抱持「只寫我相信而且有佐證的事實」理念寫作。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