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挫折就想大吃大喝?你也會「情緒性進食」嗎?

▲有些人習慣暴飲暴食來紓壓。(圖/記者李佳蓉攝)

莊博安/諮商心理師

「我很容易感覺到負面情緒,一直拖垮我的工作。」
「負面情緒像是一種阻礙,常常跑出來,但又不知道怎麼解決。」
「每次覺得莫名原因難受時,乾脆讓自己不要去想,不然越想越鑽牛角尖。」

「壓抑」是J小姐處理負面情緒的方式,好像不去面對,它就真的不存在。

可是,在我們的談話中,她說到每晚獨處時,都會買兩三瓶啤酒讓自己趕緊睡去。和男友吵架後,會一次挖光整桶的冰淇淋。工作遇到挫折時,難過到想從樓頂跳下去。

她剛開始告訴我她很正向,也表現出一副平靜的樣子。

但聽她口中說出來的樣子,似乎不是如此。

我相信平常的生活中,憤怒、沮喪、難過實在太煎熬了。它們在每一個情境中都會出現,也在每一個時刻壓住胸口,讓人喘不過氣。而如果沒有空氣,我們就要窒息死掉了。不得已,只能暫時逃開這個情境,不要想到這個情境,才能夠存活下來。

只是壓抑的這份情緒,轉向用食物宣洩。

雖然她表現的都很理性,只想要專注在解決工作效率低落的問題就好。但其實我往她的內心仔細一瞧,我看到好多焦慮的藤蔓正在擴散,多到爬滿了整個空間,有一種快要鳩佔鵲巢的感覺。

「食物好像是你最後的陪伴,像是一種鎮定劑,吞下去就能清除情緒的雜亂。」

《每種情緒都是天賦》書中提到,情緒(emotion)這個字來自於拉丁語(emovere),意思是「活動中的能量」,不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情緒,都帶有大量的能量和資訊。也就是說,當下發生在心裡面的感受,其實是一種訊號——它正在告訴我們一些事情,只是我們很少理解這個訊號的含意是什麼。

這些情緒也會轉變成身體的感受,比如說頭痛、胸悶、胃食道逆流。這些身體的訊號同樣在說著,某些被我們忽略的東西非常重要,只是它累積的越來越多,卻仍沒辦法被釋放的情況下,只好從身體竄出來。

但竄出的情緒,又被我們用食物塞了回去。

▲你是遇到挫折就想要大吃大喝的人嗎?。(圖/pixabay)

你說你時常感到焦慮,這已經算是現代人的通病,也不太在意了,大多吃塊巧克力轉移注意力,休息一下就好了。但這一份焦慮讓你慢慢地沒辦法生活,所以失眠、工作效率不佳、經常呼吸急促。

當我問你呼吸急促讓你聯想到什麼的時候,你突然湧現一股害怕,但馬上又被你否認,因為你說自己不應該覺得害怕。

這個害怕讓你想到家。

你開始改說現在的家中很幸福,假日總是全家出遊玩鬧,又說了一些哥哥好笑的蠢事。我點出你好像沮喪地說著開心的事情,你才語氣漸緩,不得已地說,家中從小是打罵教育,你以前看到爸爸打哥哥的樣子,非常的殘忍粗魯。哥哥當時成績不好被打,你替他感到心疼,也替自己的安全感到擔憂,所以加倍努力地讀書。

這份努力轉移到了目前的職場,你正在面臨能否升遷的關鍵點,感覺就像是當初大學聯考時,不知道結果的那份焦慮感,讓你特別的害怕。

我們在談話中,逐漸把這個「情緒轉移」的過程從潛意識中撈出來,也就是每當害怕時都容易用煩躁感概括,而每當煩躁時,又會用不停進食來緩解情緒。

這個惡性循環被看見時,才能夠知道自己的情緒從哪來,得到一種對自我的控制感。

▲你吃下的是食物還是鎮定劑?(圖/pixabay)

心裡諮商裡頭,有一種理論稱作「衝突三角」(the triangle of conflict)。它說明我們難以面對真實的情緒時,總是改用某種防衛機制,比如說「情緒性進食」,能夠讓人專注在味蕾和飽足的感受,藉此轉移注意力,不用面對難受的情緒。

許多現代人都有「情緒性進食」的現象,因為心靈的空虛太難填補,改由買下一堆食物、吃下全部,似乎是個快速填補空虛的方法。但少部分人也因為擔心體重上升,會再透過催吐來消除罪惡感,卻也讓身體更加不適。

令人擔心的是,當我們習慣了這種防衛機制後,容易忽略真實的自己,久了也就忘記困擾的根源,只覺得總是容易焦慮失眠。

我們也就此認定,焦慮是困擾的源頭。

但「衝突三角」說明,焦慮只是一種過渡現象,在真實情緒和防衛機制的中間。

當我們使用防衛機制、壓抑真實情緒時,它們是一種耗費能量的心理行為。如果耗費太多能量,但我們已經沒力又要硬撐時,就容易感到「心裡悶悶的」,讓人全身躁動不安;就像是健身時,雙手向上舉著很重的啞鈴,如果一直撐著這個啞鈴,快要沒力時你的手會抖,這個「抖」就是焦慮。

但真正的問題是,你為什麼要一直舉著啞鈴?

同樣的,在焦慮背後,我們需要看到真實情況,才能發現緩解之道。

如同J小姐的狀況中,好像必須讓自己更有成就,完美的不能出錯,才不會像是哥哥一樣被爸爸毒打,雖然那是過去的事情,但過去的害怕還殘留在心中,也才持續使用「情緒性進食」來逃避害怕,並表現出家庭幸福的樣子。

這也是心理諮商不斷探討情緒的原因,因為情緒殘留在記憶中,它是外在行為的燃料,推動我們產生特定的思考,影響未來的規劃。只有了解這個訊號的意義是什麼,才能夠正確的理解自己。

作者蘭迪‧塔蘭說:「這個時代的挑戰,不僅是我們在外能達成多少成就,而是我們如何與內在深層的核心自我連結。」

當你能夠碰觸到核心自我,瞭解行為背後的每一個意涵,代表著能夠把自我被分裂出去的部分拼湊回來,看見那些逃避的、摒棄的、難堪的,其實也都是自己的一部分。

當你願意面對時,負面情緒才不會持續困擾你,鑽牛角鑽也能轉變成創造力的表現。

這時,你吃下去的食物才是食物,不是鎮定劑。

熱門推薦》

► 鄧鴻源/國內博士班為何不再吸引人?

► 薛承泰/人口危機來了!台灣生育量將迎來歷史新低

► 廖元豪/遠距教學將改變師生權力關係,使「教學」成為賣點?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YOTTA」。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