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罰只有短期嚇阻效果,卻可能造成長期的心理創傷。(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鄧鴻源/台大物理博士、文化大學教授。
長久以來,體罰始終是大家關心的話題,不論是國內或國外。大家普遍認為,小孩不乖就是要打,以致華人世界有「孩子不打不成器」或「愛之深責之切」的成語,外國則有「Spare the rod, spoil the child」的成語,後者據說還出自聖經!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許多人認為教育其實可以用愛與引導方式來取代體罰,畢竟體罰方式是落伍的,何況我們對於動物的訓練都可以用愛的教育,為何對人不能呢?難道人不如動物嗎?訓練動物的方法就是──「忽視你所不喜歡的,獎勵你所喜歡的」,難道對不聽話的小孩不也可以如此嗎?
很多教師或家長無法想像一個沒有處罰體制的教育,由於他們自己也曾是在暴力中成長,所以他們也偏好要體罰,因為他們很早就學會去相信體罰帶來的「成效」。至於孩子受苦時的敏感性,他們既未在自己的童年中培養出來,也無法在求學時習得,因此他們幾乎沒意識到,體罰最多只在短時間內對不聽話的小孩有其「正面」嚇阻效應,但長期下來將會增強孩子的攻擊行為,甚至會影響其日後一生的發展。
當一個在家或在學校常因沒有做功課而被打的孩子坐在學校教室裡上課時,他的所有注意力必須集中在如何避免被體罰,那麼他便幾乎無法專注在課業上了。孩子會很緊張地觀察老師,隨時為了挨打而作準備,對這些孩子來說,挨打是不可避免的宿命,他們幾乎不可能會對老師所講的東西產生興趣,只是被迫痛苦學習,這是台灣許多人四、五、六年級生中小學常有的共同經驗。我們來看看體罰對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影響。
▲希特勒。(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希特勒為何對猶太人恨之如骨?納粹黨為什麼要對猶太人進行種族滅絕?一般認為與家長與學校的體罰不無關係。希特勒的父親阿洛伊斯脾氣暴躁、嚴厲而且殘忍,經常虐待和毆打,且學校老師也是如此,常對他體罰,長大後的希特勒常將這種不愉快的經驗歸咎於老師的錯,埋怨教過自己的老師,甚至有時候還會辱罵這些老師,只有母親獲得他的感激。
根據《希特勒秘密談話錄》中的記載,希特勒在跟德國納粹高級官員談話的時候,常常會嘲諷自己兒時的老師與同學。他常以自己的成功來反證當年那些老師與同學的失敗。其身邊納粹官員事後回憶說,每當希特勒談論到這些事的時候,總是得意洋洋。我們不難理解,這就是希臘神話中的「水仙花」心態。
蔣介石小學時也常受到老師體罰,他自稱「幼性頑鈍,弗受繩尺」,換言之,他常因上課時調皮搗蛋,備受老師體罰,所以街坊鄰居給他取了個綽號叫「瑞元無賴」。他的老師──任介眉,都常給予嚴厲責罵與體罰,以致在幼年蔣介石的心目中留下了難以抹滅的陰影。
1946年10月21日,60歲的蔣介石與宋美齡第一次飛抵台灣時,想起了小學時所受的苦難,由耿耿於懷。在當天的日記中,蔣介石把對日本人的痛恨都強加在以上兩位老師的身上,他回憶道:「9歲之年,追溯塾師任介眉之殘忍、慘酷、跪罰、毒打與痛罵、咒詛,幾乎非人所能忍受。此非嚴師,實是毒魔。如任師當年不死,則余命或為其所送也。」
史達林的殘暴性格來自家庭,因為小時候他父親經常酗酒後毒打妻兒,讓他從小痛恨父親。毛澤東的殘暴性格則來自家庭與學校,小時候其父親與老師常對他體罰,讓他心生痛恨。
可見無論是學校的體罰,或是家庭的家暴,都是違反人性,會在人心中植下恨的種子,有機會就會爆發出來。如果希特勒、史達林、毛澤東與蔣介石等獨裁者,從小有受到父愛,或是遇到有愛心、耐心、能循循善誘的老師或褓姆,他們日後不至於是那個樣子。
目前許多家暴或體罰,就是因為許多家長與老師缺乏愛心與耐心所致。如果老師非體罰不可,首先應該徵求家長同意,且應以不讓學生身心受傷害為底線,否則難保不會再有悲劇發生。最好是以鼓勵取代責罰,啟發小孩的自尊心與榮譽感,以做錯事為恥,從而自動自發改過。
如果我們漠視體罰的嚴重性,有可能塑造出未來的獨裁者。其實對於犯錯且屢勸不聽的學生,可以用隔離、獎勵、激將法或退學處分,不需體罰,這樣做可以激發學生的榮譽感與學習意願。
熱門點閱》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