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蘅/從NHK世界史 看台灣課綱去三國

我們想讓你知道…日本的政治人物最務實。知道中華文化有無可取代的優點,把這部分變成下一代的文化資產。

● 蘇蘅/政大新聞系兼任教授、前NCC主委

新學期開始,歷史教科書爭議再起。普遍關注課本上只剩表面的制度史,社會結構發展和不同文化的交流縮水,中國漢唐盛世幾乎消失、連在台灣民間和流行文化有豐富表現的三國亂世也被抹去。歷史教科書的「略古詳今」,竟然可以略成這樣。

▲新課綱國中歷史課本刪除三國史。(圖/記者許展溢攝)

歷史學者:中小學歷史 應帶出討論高度

國高中歷史課本的反覆折騰,有軌跡可循。從李登輝1994年推出「認識台灣」教科書的「同心圓史觀」,已把日本殖民統治在台灣的現代化建設加深加廣,淡化台灣和中華文化的歷史連結,甚至否定台灣光復的正當性。歷經兩次藍綠政黨輪替,用台灣本位理解歷史變遷的大趨勢基本不變。

無獨有偶,就在去年,美國北卡州為了一本兒童歷史書A Child’s History of North Carolina美化蓄奴,不但老師困惑,家長困擾,也引來各方質疑。

歷史學者葛玲李博士在著名新聞評論網站Vox指出,這本給兒童看的書,不但沒交代美國奴隸制原由,還顛倒史實,頌揚蓄奴帶來種種經濟社會利益,甚至說奴隸主還逐漸改善奴隸處境;這教科書反映「美國拒絕承認蓄奴」的觀點。

葛玲李說,歷史有很多複雜的面貌,但老師教中小學生歷史,應該帶來對重要議題的高度討論,以開放態度尊重不同史料帶來的史觀,而不是用表面的紀錄歪曲事實,不肯說真話。


▲ 新課綱國中歷史課本刪除三國史,引發輿論爭議。(圖/記者許展溢攝)

日本人務實 中華文化納為文化資產

「三國史」重不重要呢?最近一位日本教授寄給我一份NHK高中世界史講座,由東京大學佐川英治教授監修。

這份教材把「三國史」視為中國分裂和文化多元的開始,更重視三國合縱連橫的動蕩,造成移民大遷徙,反而帶來文化宗教交流的百花齊放。

內文說「後漢皇帝權威迅速下降,造成魏蜀吳三分天下的陣勢」,「其背後是長江流域如四川和江南的社會發展。一方面,三國之間的衝突是中國的分裂,但也意味長江上游和下游誕生一個新的中國文化中心,中國的世界在擴大」。

日本的政治人物最務實。知道中華文化不論歷史、文言文,都有一些無可取代的優點,把這部分變成下一代的文化資產,當然有助他們的競爭力。印照在生活面,中華元素也豐富了日本文化。

日本吉卜力動畫電影「貓的報恩」中,女主角小春遲到時,老師正在黑板上寫出杜甫「春望」的詩句,這一幕很多人都有印象。

台灣社會:三國故事深植人心

相較於經過文革的中國,台灣反而是全世界保存中華文化的寶地。有著豐富文化政治秩序變遷的三國,歷史人物栩栩如生。尤其以關公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在民間備受推崇。

▲ 關公在台灣被奉為神祇。(圖/CFP)

目前台灣有一百多間關帝廟,關公是最多祠廟的神明之一,歷千年而不衰,就在於它的全民性與兼容性,不管統治者是誰,關公是正義和英雄的化身,無論讀書或武將形象,深入各行各業。

三國演義更被布袋戲大師黃俊雄、亦宛然的李天祿和小西園一再搬上戲台;三顧茅廬、借東風、斬華雄、戰呂布,都是受民間歡迎的故事,甚至黃俊雄朗讀「出師表」,YouTube多達48萬次點閱率,這麼多人的共同記憶如何抹煞?

缺乏歷史知識 高中生半扮納粹貽笑國際

缺乏歷史知識對下一代造成什麼影響?2011年新竹光復高中生扮納粹、受以色列和德國在台協會強烈譴責。就是無知、缺乏國民素養的表現;照片還登上軍聞社,更貽笑大方。

▲ 2017年,新竹光復國中學生仿納粹挨轟無知。(圖/翻攝「台灣人在歐洲」臉書社團)

政治學者胡佛教授曾說,現代人眼光短淺的一大主因,是學校的歷史教科書都只教學生看到台灣的近四百年,而不看四百年前,「學生長期受到這樣的歷史教導,時間上只看近四百年,空間上也只看台灣這塊不大的地方,眼光自然短了」。

政治上反中,就一定要文化上反中嗎?

羅素曾說:「戰爭不決定誰對了,只決定誰留下。」現在台灣的執政者只是把戰爭邏輯套用在教科書上頭:「歷史教科書不決定什麼內容是重要的,只決定什麼內容留下了」。

只是,對於下一代,這樣真的好嗎?

► Her和她 女孩想要的都在這

熱門點閱》

►  課綱去三國》呂秋遠/我背了一堆沒用的東西考上建中

► 課綱去三國》歷史老師:別把落後當堅持

► 課綱去三國》賴祥蔚/莫讓政治立場左右歷史真相

► 吳崑玉/從密使到買辦 兩岸說客的前世與今生

● 本文獲作者授權,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蘇蘅專欄

蘇蘅專欄 蘇蘅

政大法學院教授,前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主任委員,精研傳播產業、傳播政策法規、閱聽人、 國際傳播環境觀察,常於國內報紙及網路媒體發表專文。目前於政大講授研究方法和傳媒生態課程。

蘇蘅最新文章

more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