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從健康經濟學角度審視 新冠肺炎確診病患後送的必要性

▲▼護理師,醫護人員,醫療能量,醫院,醫事人員,疫情,防疫,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口罩,防飛沫防護面罩,實名制,實聯制。(圖/記者李毓康攝)

▲國內本土疫情大爆發,雙北醫療量能吃緊,許多確診者陸續被送往中南部。(示意圖/記者李毓康攝)

文/吳宗憲(台大公衛博士生)

台灣在經歷長時間的防疫佳績,日前不幸於諾富特飯店發生破口,疫情迅速蔓延雙北市,且日趨嚴峻,新北市政府將士用命,全力防堵疫情,以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近來有許多言論以中央指揮後送確診患者至他縣市為論調,認新北市政府醫療量能不足,然而,論者顯對於醫療市場的供需有所誤解。

經濟學供需概念及資源分配中,生產者(醫療提供者)追求利益極大化,而消費者(病患)追求效用極大化,而達到所謂「柏拉圖效率(Pareto efficiency)」的狀態,即沒有任何人的效用受損,所有資源分配獲得最佳效率。若供給超過需求,將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達不到最適當的效率。換句話說,當醫療供給達到供需平衡時,就不該有更多的醫療供給的投入,以避免浪費。

在過往疫情尚未爆發前,雙北醫院的服務量能呈現供需均衡狀態,由衛生福利部統計處公布之<全民健康保險統計>雙北地區之特約醫事服務機構家數、門診醫療費用申報狀況及住院醫療費用申報狀況,可看出各項數值皆處於穩定且每年度皆有微幅之成長。在醫療市場資源分配供需均衡下,雙北的民眾皆可獲得最大的健康效益,醫療提供者亦可以提供最佳的服務量能(經濟學中的柏拉圖最適分配),亦沒有醫療服務資源之過剩或是浪費,這亦是疫情爆發前,雙北地區在醫療網計畫下,難以也無須再增建醫院或擴建病床數之原因。

然而,在5月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雙北地區於5月14日之後,每日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數皆突破百人,累計至5月27日,新北市共有2,608位確診個案,臺北市則有2,236位確診個案,兩市近5,000位確診個案打破原本供需平衡的雙北醫療資源。由此可知,中央指揮雙北市將確診患者送至其他縣市,並非雙北醫療資源量能長期不足,而是於短期內醫療服務需求超過資源最適分配的供給量,所引起的失衡。

除了後送確診患者至其他縣市外,臨時提高供給量,也是另個達到供需平衡的方法,例如美國因應新冠肺炎爆發醫療需求大增,於2020年3月開始,陸續在紐約曼哈頓的聖約翰大教堂、中央公園、會展中心等處設置臨時野戰醫院,以提高醫療供給,產生新的平衡便是乙例。

我國醫療網計畫自1986年開始分期推動,第一期至第三期著重於硬體建設及人力規劃,用以解決醫療機構設施數量不足及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衛福部於2011年再將全國劃分為6個一級醫療區、17個二級醫療區及50個次醫療區域,這是於早期建制的醫療系統,在現在雙北皆成為直轄市且大型都市的時代早已不合時宜,執政者不能以落伍的概念,用在今日的醫療資源配比,疫苗的配給量更應考量現實需求及第一線熱區等因素,靈活分配,切勿墨守傳統醫療區成規。

從健康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為了使目前醫療供需再回到資源最適的平衡狀態,仍需由其他縣市或臨時醫院介入,提高醫療服務量能,以滿足突然提升的需求量。根據過往以及其他國家於疫情爆發時之經驗,惟有各縣市相互協助,增加前端醫療產能,快速消化目前之需求量,才能穩定疫情,使個案回覆到正常生活狀態。套句最近常見的一句話「同島一命」,要有這樣的氣魄,共同面對唯一的敵人病毒,不分前線後方,全國人民攜手打贏這場防疫作戰。

●作者吳宗憲,台大公衛博士生。此文為讀者投稿。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