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弋丰/專欄作家、台大醫學系畢業
阿富汗世俗政府淪亡,引起台灣輿論圈一陣拋棄不拋棄論戰,論戰雙方都緊盯著美國總統拜登以及國安、戰略重要官員的每一句發言,每個英文字都去做「深入解讀」,想從裡面得到啟發,悟出美國的真意到底是什麼。
這些神經兮兮的「分析」情有可原,畢竟台灣當前國防戰略上仍相當依賴美國,但是,把美國當成專制君主「君無戲言」又「天威難測」,想從「微言大義」解讀美國動向,也未免滑稽,簡直有如台灣民主化前期,國民黨上上下下無數政客每天猜測李登輝先生「關愛的眼神」落在誰身上。
要真正了解美國的真意,或許,應該從溫習美國本身誕生的過程開始。如果真要談拋棄,美國可說就是被拋棄才出生的。
被拋棄而生的美國
許多台灣人對美國獨立過程有很多誤解,例如以為「美國很大英國很小」,事實上美國獨立前的美洲殖民地只有如今美國東岸的十三州,總人口只有240萬人,當時的英國則有800萬人口,而且是世界軍事力量首屈一指的國家,地位如同當今美國。
美國人並非從一開始就痛恨英國,事實上,獨立戰爭不久前,大多數殖民地人都還全心認同英國,美國開國先賢之首華盛頓不僅率領民兵為英國效力,本人更是熱愛英國文化。這一切之所以會發生巨大改變,或許真的要「歸功」於華盛頓。
▲美國之父華盛頓。(圖/AIT)
當時密西西西比河流域是由英國主要競爭對手法國所控制,華盛頓奉命前往俄亥俄河口建立堡壘據點,不料法國早就在此建立堡壘,華盛頓建造堡壘時,法軍派出使者勸告他離開,華盛頓卻誤以為使者是攻擊部隊,突襲殺了使者,法方大怒,指責華盛頓「偷襲、暗殺」使者,英法雙方就此開戰,戰火蔓延全球,是為七年戰爭,史家稱:「維吉尼亞小伙子從蠻荒中射出的槍彈,令全球陷入火海。」
殖民地本是英國後裔,一直以來的敵人是法國與印地安人,母國英國一直出兵協助他們對抗強敵,因此效忠英國,這樣的關係卻因為七年戰爭的後續發展而打壞。
戰爭結束後,殖民地歡欣慶祝七年戰爭獲勝,英國卻愁眉苦臉。七年戰爭讓英國揹上了5,800萬英鎊的重債,英國再也不願意因為殖民地人的「蠢動」,而去打一場勞民傷財的仗,因此,於1763年,英國禁止墾殖阿帕拉契山脈以西的土地,以免引起印地安人反彈又引發戰爭。英國也認為,既然是殖民地鬧出的戰爭,才揹了這麼多債,於是試圖要從殖民地加稅回收。
▲波士頓丟茶事件。(圖/維基百科)
在殖民地的立場,跟隨母國流血流汗和法國與印地安人打仗,正在慶祝勝利,結果母國突然說,要保護印地安人領域不准入侵,還要加稅,簡直傻眼,殖民地人覺得被母國拋棄,從效忠母國轉而開始反抗英國。
殖民地人的第一步反抗行動,是全面抵制加稅,這使得1770年英國撤除了茶稅以外的所有加稅,即使如此,殖民地人仍然不接受,發動後來被認為是引發美國獨立戰爭的重要事件「波士頓丟茶事件」(又稱波士頓茶黨事件,為如今茶黨的命名來源),之後的一連串發展,演變為殖民地民兵集結與英軍對抗。
殖民地各州因應衝突事態,召開大陸會議,到這個關頭,殖民地政治領袖們包括華盛頓在內,都還沒有獨立建國的想法,第二次大陸會議向英國國王提出《橄欖枝請願》,希望和平解決,華盛頓在赴任的途中,於寫給紐約州議會的信中指出,他與同僚奮戰的目標是:「為了重建祖國與殖民地之間的和平與和諧。」
▲約翰亞當斯。(圖/AIT)
然而,英國給殖民地的回應,卻是國王喬治三世發表〈鎮壓造反與叛亂宣言〉,宣稱美洲的事態是「公然叛亂」,要用一切可能手段鎮壓。
華盛頓本來一直強調民兵的行動只是「維持現狀」不是反叛,在看到英王文稿後,一怒之下告訴秘書:「決心斷絕與如此不公不義、不合天理的國家之間的任何關係」。
1776年2月,英國議會又通過《禁航法》,英軍將可依法封鎖殖民地港口,並且把所有殖民地船隻都視為敵船,美國開國先賢之一的約翰亞當斯認為:這是英國單方面的向殖民地宣戰。這下子,殖民地人可說遭到母國完全背棄,只能與之一戰。
既然要跟英國開戰,殖民地人想起原本的死對頭法國,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為了打擊英國,法國應該會大力支持美國獨立戰爭吧?
美國如何自立自強建國?
1776年12月,美國開國先賢富蘭克林來到法國,爭取法國支持,不料,法國才剛在七年戰爭中損兵折將,也因此背負相當大的財政負擔,又看到當時紐約戰役英軍連戰連勝,對支援美國獨立戰爭興趣缺缺,儘管富蘭克林被後世譽為不世出的大外交家之一,此時也一籌莫展。
竟然被戰略利益相同的強權法國不理不睬,當成棄子,那是不是就鳥獸散了?恰恰相反,美國人並未氣餒,反而是更加奮戰,用實力證明自己。
1777年10月,在薩拉托加會戰將士用命大敗英軍,使得英軍名將伯哥因數千人的大部隊全軍投降,震撼英國,法國從此認定美國獨立戰爭的確有給英國帶來大麻煩的能力,於是宣布參戰,這對之後的戰事造成根本的影響。
▲英國將軍伯哥因 (Burgoyne) 在薩拉托加 (Saratoga) 向美軍投降。(圖/AIT)
法國向美國提供軍事物資、軍事訓練,協助將烏合之眾的民兵訓練成為能征善戰的正規部隊,到戰爭最後,更是因為法國海軍在契沙比克灣海戰中擊退英國海軍,使英軍失去制海權,才在約克鎮圍城戰中迫使英軍全軍投降,震撼英國國內,而終於打算放棄戰爭談和。
就在這個獲勝的關頭,美國再度遭到背叛,富蘭克林發現,法國與西班牙,這兩個戰場上的盟友,已經成為外交戰場上險惡的敵人。
西班牙並不在乎北美十三州獨立,只想得到佛羅里達州,以及從英國手上奪下直布羅陀──掌握地中海出口的要地。法國則居心更險惡,私自派出代表與英國談和,開出優惠條件:英國可以保留所有目前在北美殖民地的佔領區,包括緬因州、紐約、查爾斯頓、薩瓦那、以及俄亥俄谷地的一大部分。
▲這幅卡通畫顯示出精力充沛的美國人把英國人抓下馬背並丟出殖民地。(圖/AIT)
法國為何這麼慷慨願意把這些要地都奉送給英國?法國參戰從來不是為了北美十三州的自由,而是為了自身國家利益,法國希望殖民地與英國在美洲大陸上犬牙交錯,讓英國必須持續派兵防守這些要地,與殖民地之間隨時可能因而起衝突,讓法國坐收漁翁之利。
法國甚至試圖賄賂美方和談代表,收買「美奸」在和談過程中遂行法國陰謀,犧牲美國利益。若是法國計謀得逞,美國將面臨國土支離破碎。
富蘭克林日後被譽為大外交家、大談判家,睿智又滑溜,深深明白法國的想法,面對法國的背叛,他不是崩潰氣餒,而是鼓起雄辯滔滔力挽狂瀾,曉以厲害說服英國:儘快支持美國獨立,讓美國在英法之間至少保持中立,不用在美洲勞民傷財繼續糾纏,對英國才最有利。
在富蘭克林的三寸不爛之舌遊說下,勢不兩立的死敵英國,反而率先承認北美十三州合眾國獨立,這使得美國不再只倚靠法國承認,擺脫法國在外交上的鉗制,英國還撤出紐約等佔領區,將這些要地都奉還美國。在英國這樣做之後,法、西也只能放棄陰謀,1783年9月,參戰各國簽訂《巴黎和約》,正式結束美國獨立戰爭。
▲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圖/AIT)
遭到拋棄,更要挺身而出為國奮鬥,只有自立自強,才會獲得幫助,美國獨立就是經歷了這樣的過程,這樣的信念寫在美國的基因之中,日後美國對於盟邦也是同樣態度:以色列建國時,美國並不支持,還施以武器禁運,以色列自我證明能征善戰後,才成為美國緊密夥伴;庫德族在第一次波灣戰爭後,曾經成為美國棄子,慘遭屠殺美國也視而不見,但是在對抗伊斯蘭國的戰役中證明自己能絕境奮戰,才得到美國垂青。
如何取得支持,取決於自己的奮戰。台灣有一部分人認為:美國沒有保證無論台灣如何擺爛都會支持,叫做不可靠;另一部分人就反駁稱:台灣太重要,所以無論如何擺爛都會支持。雙方都大錯特錯。根本上就不應該擺爛,若自己都拋棄自己,又有誰會想幫助?
老是想從隻字片語去取得微言大義,就好像是亞歷山大大帝臨終前,諸將領圍繞身旁,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懇求留下指示到底要傳位給誰?
亞歷山大在人生的最後關頭,看到畢生一同奮戰的戰友們在榮華富貴後如此不成材,不知是否心生感嘆,於是他留下的遺言是「強者為王」。強者為王本是天經地義,豈是講一句話能決定世界的秩序、政權的存續,以及所有人的命運呢?
熱門點閱》
► 吳崑玉/國民黨往「部落政治」返祖 一場已經選完的黨主席選舉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遭到拋棄,更要挺身而出為國奮鬥,只有自立自強,才會獲得幫助,美國獨立就是經歷了這樣的過程,這樣的信念寫在美國的基因之中,日後美國對於盟邦也是同樣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