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美國總統拜登倡議的首屆「民主峰會」(Summit for Democracy),將於 12 月 9 日起連續兩天以視訊形式召開。台灣應邀與會,難掩欣喜之情;中共被拒門外,氣得隔空怒嗆。問題是,這場民主饗宴有那麼重要嗎?
拜登拉攏民主盟友 中俄不滿
拜登在競選時就強調,他勝選後會以民主價值結合盟友,對專制政權進行一場制度之爭。因此,拜登以民主為名召集峰會,只是兌現他的競選承諾。以美國的價值觀為標準,邀請台灣是理所當然;排斥中共與俄羅斯,也不讓人感到意外。中俄之所以憤憤不平,恐怕是認為美國以權力競賽考量而拉幫結派。中共駐美大使秦剛與俄羅斯駐美大使安托諾夫(Anatoly Antonov),即共同在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網站發表署名文章,指拜登此舉是「典型冷戰思維」。
▲台灣受邀參與美國民主峰會,駐美代表蕭美琴、政委唐鳳代表出席。中俄兩國皆認為美舉辦民主峰會意圖拉攏盟友。(圖/翻攝蔡英文臉書)
面對二戰後蘇聯勢力擴張的威脅,美國國務院前高官肯楠(George Kennan)於 1947 年 7 月撰文指出,蘇聯受共黨意識形態的主宰,其對外政策受內部專制體制的影響;因此,美國應圍堵蘇聯的擴張傾向,盼改變蘇聯內部的權力結構。美國隨後改採對蘇接觸政策,目的也是要促使蘇共政權的和平演變。
冷戰思維轉變 美國提升競爭力和盟友關係
蘇聯解體後,中共躍居美國的首要對手。美國的對中政策即在「圍堵」、「接觸」、「既圍堵又接觸」之間遊走。然而,美國前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2018 年 10 月 4 日發表的對中政策演講,被視為「新冷戰伐中檄文」;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於 2020 年 7 月 23 日發表對中政策演講時,呼籲世界各國與中國人民「改變中國共產黨的行為」,被認為是美國以實際行動「吹響冷戰的序曲」。
拜登上任後,承續前政府的對中強硬政策,但在策略上進行調整。拜登政府檢討美國的接觸政策,認為美國長期以來高估了美國改變中國的能力,對中政策是基於對中國的錯誤期待,所以應摒棄過去一廂情願的想法;另一方面,拜登政府認為中美關係千絲萬縷,冷戰思維會讓美國失去長遠的競爭力,因此單純強調圍堵中國也行不通。為了不走向冷戰、不完全脫鉤、又要修正既往的對中接觸,拜登的智囊團所提出的應對中國之策,一是把「改變中國」轉移到提升自身競爭力;二是修復並強化與盟友的關係,並恢復美國在國際組織的領導地位。
拜登的目的,是在爭取美國的戰略喘息空間,而「民主」就像當年卡特政府的「人權外交」,現在成為美國對中政策的工具,做為美國與中共進行長期戰略競爭的資產。親中港媒為此提醒北京,「中國對於美國新政府強化同盟的政策,應保持高度警惕;中美之間爆發全面戰爭的可能性不大,但激烈對抗將日趨上升,有可能發生局部摩擦、衝突甚至局部性戰爭。」
▲有媒體指出,美中間的對抗雖不至於走向戰爭,但激烈程度可能逐漸升級。(圖/路透)
中俄關係良好 中共爭取民主話語權
一旦美國以結盟方式與中共發生衝突,俄羅斯就是中共爭取外援的對象。習近平 2013 年 3 月選擇俄羅斯為他上任後首次外訪的國家,說明他對中俄關係的重視。習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演講時提出「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的「鞋子合腳論」,則是刻意凸出中俄彼此尊重,走與西方不同的發展道路。
俄羅斯總統普丁最近則公開表示,俄羅斯不會如同部分歐洲國家,追隨美國的立場,俄國將持續與中國的合作關係;而中方對普丁的表態表示歡迎。中俄關係近年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議題,尤其是雙方日趨緊密的軍事合作。俄羅斯國防部長蕭依古(Sergei Shoigu)與中共國防部長魏鳳和,於 11 月 23 日簽署加強兩國軍事關係的協議,並制定未來5年兩軍合作發展的路線圖。魏鳳和與蕭伊古在視訊會議上表示,「中俄對加強戰略軍事演習和聯合巡邏具有共同的利益。」
▲俄羅斯總統普丁表示將持續和中共的合作關係,兩國在軍事上的合作更引起世界矚目。(圖/路透)
今(2021)年年初,美國國會的暴亂事件和處理疫情的雜亂無章,曝露美國民主價值和制度弱勢的一面。 12 月 4 日上午,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中國的民主》白皮書,並召開新聞發布會。中共官員在會上批評美國「自身民主劣跡斑斑、國內治理一團糟,卻對別國的民主指手畫腳、橫加指責」。
與此同時,中共也不忘強調「制度自信」。《白皮書》聲稱,中國發展的是「全過程人民民主」,「使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各環節、各方面都體現人民意願、聽到人民聲音。」很明顯的是,中共在民主的意義方面,也要爭取國際話語權。
追求民主 更需要安全
有關邀請台灣參與民主峰會一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早在年初舉行的國會聽證會上即曾表態。美國知名兩岸專家葛來儀(Bonnie Glaser)評論指出,關鍵不在台灣是否與會,而是以什麼角色參加,她認為,蔡總統未被邀請,所以中共反應不會太激烈。換言之,中共關切的還是「一中原則」和兩岸的外交競賽。習近平曾說「制度不同,不是統一的障礙,更不是分裂的藉口」;中共不願民主影響其「反獨促統」的進程,更不願見到台灣以民主為名,取得參與美國的全球抗中聯盟「入場券」。
參與國際社會活動一直是台灣民眾的普遍需求。今年《聯合報》所做的「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顯示,受訪民眾對於兩岸在外交領域的競爭最為有感,因此,台灣能參與民主峰會,應受到民眾的歡迎。經國先生早年就提出中華民國堅守民主陣營的主張,台灣的民主政治也被譽為華人世界的典範。
但我們理解,實施民主必須擁有和平穩定的內外環境,而今天台灣面臨的外部環境非常複雜,民主並未帶來足夠的國家安全,台灣也未因與美國共享民主價值,而得到安全保障。安全是國家的短程目標,屬於核心利益的範疇。台灣追求民主,但更需要安全。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原標題【「民主峰會」:制度之爭?或權力競賽?】。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熱門點閱》
我們想讓你知道…拜登爭取美國的戰略喘息空間,而「民主」就像當年卡特政府的「人權外交」,現在成為美國對中政策的工具,做為美國與中共進行長期戰略競爭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