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河/環繞音場在巨型螢幕劇場的角色

我們想讓你知道…其實,聲音處理過程不應僅是在聲源傳遞,反而必須兼顧立體、現實與自然的環繞聲,以及致力於接收空間的設計,意即必須借重擴音系統位置的物理特質,才能提升聲音的質感。

環繞音場,8K,4K,IMAX,4D,3D,聲音,心理聲學,影視,劇場

▲世新大學今年剛剛完成一500吋超大銀幕且具8K超高畫面影視廳的建置,成為很有感的映演環境。(圖/世新大學)

● 陳清河/世新大學副校長

世新大學今年剛剛完成一500吋超大銀幕且具8K超高畫面影視廳的建置,讓師生在大型劇場中觀賞16:9寬高比的影片內容,成為很有感的映演環境,尤其是搭配環繞聲音的呈現,更讓人感受具三度空間音場以及身歷其境的影音饗宴。本文嘗試以此為題,進一層探討影視產業發展歷程聲音的角色。

從聲音處理技術的理性與感性談起

長年以來,聲音工業在影視產業的發展歷程一直無法跟上視覺工業,其主要因素不外乎是,基於人類的感官經常會不自主的聚焦於視覺呈現。

縱使影視產業已在過去20年來,就陸續追求THX(Tomlinson Holman Experiment)的家庭劇院、3D虛擬現實環繞聲以及4D擴增實境的聲學效果、IMAX(Image Maximum)半球形銀幕的電影院,至今日的4K與8K大型螢幕影像的劇場等;但難以否認的是,影視產業至今仍將聲音工業置於輔助的角色。

從聲音理性處理技術加以分析,人類現實生活環境中的各種聲音,有極小到極大的聲音強度、極低到極高的聲音頻率,亦有單純到複雜的聲音組合。

難以避免的是,除了影像的感官刺激經常會壓抑聽覺的功能之外,由於每個人所處的周遭環境或情境有所不同,以及因個人的生理狀況差異,其實聲音呈現的影響因素確實頗為複雜。尤其是,觀賞者的座位乃至寬度與三度空間環繞的條件,皆會影響觀賞者對聲音資訊的判斷以及音場的再現。

7.1環繞聲音對8K影視產業的加值

近幾年,由於電腦儲存裝置的容量大幅上升,結合聲音處理技術的演進,聲響效果的高保真度對於聲音的表現張力,給予聲音設計者在處理各類聲音的組合過程中,能更符合當下大螢幕影像放映效果的需求。

聲音工作者包括音效設計師、影視配樂師、音樂製作人、遊戲音效師、背景音樂創作者等,藉由高層次的運算程式,較能精確掌握聲音的方向、時間、響度、高低與距離感。

IMAX公司早在2015年便推出12.1(12聲道和一個超重低音),也就是13聲道多聲道聲音系統。有些影院為了顯現其身歷聲的感受,甚至在廳內就裝上幾十顆喇叭,以強調聲音的細緻度,經由聲音的精確集成、調校與定向過程,將聲音的再現發揮到最佳的意境,其目的就是試圖彰顯超寬螢幕與超立體視覺的影音合成效應。

一個專業劇場中聲音的場域,應該是無縫、全音頻、360度與球形的立體呈現;換言之,聲音在劇場的空間呈現時,是來自各個角度和各個方向,試圖還原環繞聲音並不是一件容易。

聲音再現與劇場空間的物理概念

如前所述,聲音產製在理性的技術中必須顧及人類感官的心理感受。亦即,必須重視如何提升人類的「心理聲學」,藉以增強和優化人腦對音樂、音效和聲音的靈敏度與感受。必須強調的是,雖然聲波具有各類聲音強弱變化響應的特性,但在加入人類的感官元素之後,確實會讓實際的呈現與聲學理論量測值產生自然落差。

環繞音場,8K,4K,IMAX,4D,3D,聲音,心理聲學,影視,劇場

▲為了給觀眾提供環繞聲,需要有很多點聲源的音箱圍繞觀眾。(圖/世新大學)

由於現有大多數的聲音技術僅關注如何向聽眾傳遞聲音的主題,為了給觀眾提供環繞聲,需要有很多點聲源的音箱圍繞觀眾,甚至在天花板上安裝喇叭以提供頂部聲音,創造環繞聲效果。

其實,聲音處理過程不應僅是在聲源傳遞,反而必須兼顧立體、現實與自然的環繞聲,以及致力於接收空間的設計,意即必須借重擴音系統位置的物理特質,才能提升聲音的質感。

由本文的分析不難理解,影視和劇場聲音的再現,雖然都在限制的範圍內去取得觀眾的共鳴,但並非如常人所理解,係屬於易於可控的環境。正因如此,後續規劃大螢幕的影視映演環境時,由於必須反映甚至誇大現實感,聲音在生理和心理的技術呈現兩者皆應同樣受到重視。

熱門點閱》

► 核四公投》牛煦庭/綠電跳票 綠營能源政策「火力全開」?

► ET民調》吳崑玉/四項公投三看壞 藍營別再到處怪

► 1218公投》陳冠安/正方拉警訊 決勝要催出「關鍵20%」

► 1218公投》戴興盛/燃氣發電仍有碳排?標舉最高理想恐換來「原地踏步」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陳清河專欄

陳清河專欄 陳清河

世新大學專任教授兼任副校長,曾任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臺灣電視公司董事長兼任總經理,對於傳播產業有卓越貢獻,屢屢在大學院校舉辦大型產官學的研討會,推動傳播產業在法律、科技和管理與時並進,至今仍為各界所倚重。

陳清河最新文章

more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