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宇韶/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
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軍事危機牽動全球的政經情勢,這不僅是大國政治的博弈賽局,同時也是地緣政治權力關係的重組,主要關鍵是莫斯科始終無法接受在蘇聯解體後,北約東擴的進展挑戰了俄國百年以來傳統所認定的勢力範圍,再加上烏克蘭處於政治與文明衝突的關鍵板塊中,拜登上任後又重新修補與歐盟國家的關係,如果再把兩國百年來民族認同與宗教問題也融入的話,更讓當下俄烏危機擁有十分複雜的結構因素。
無戰略縱深的波蘭
多數專家認為烏克蘭處在極為不利的戰略環境下,因為俄羅斯從北、東、南三方進行戰略包圍,一旦戰爭開打俄軍將可在段時間下像地聶伯河推進,同時拿下首都基輔。
▲烏克蘭軍隊此前在基輔外圍裙帶地區進行軍演。(圖/路透社)
就外交史或戰爭學的觀點思考,任何一個國家處在敵對勢力多重包圍下,除非像當年的普魯士透過修建鐵路建構自身內線作戰條件,或是如同以色列在幾次以阿戰爭中發揮國家意志,或採行先發制人的攻勢策略,否則必然陷入極為被動的戰略態勢,一旦對手利用地緣政治上的優勢進行閃擊戰,結果不言而喻。
希特勒在柏林奧運舉辦後一連串的外交冒險,不僅改變了東歐國家的戰略處境,同時也帶來了骨牌效應,最後導致二戰的爆發。1938年德國與奧地利合併後,就讓捷克陷入三面包圍的不利處境,當納粹在蘇台德區的領土要求於慕尼黑會議得逞後,希特勒遂看穿西方國家「綏靖政策」的立場,在加上蘇台德納入德國領土後,捷克多年經營的防線毫無用武之地,因此在1939就被併吞。
▲希特勒併吞捷克後,隨即著手入侵波蘭。(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當捷克完全淪陷後,波蘭馬上成為下一個毫無戰略縱深的國家。德國在北方的東普魯士、西方的德國本土、南方的捷克對波蘭構成戰略包圍。華沙本來期待法國所主導的「羅加諾公約」,集體防衛體制發揮牽制效果,西方國家也期待與莫斯科進行外交談判建立同盟關係,猶如一次大戰般讓德國忌憚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
諷刺的是,當西方與蘇聯的政治談判毫無進展之際,希特勒提供了史達林無法拒絕的誘因,亦即兩國達成歷史上第三次瓜分波蘭的協議,德蘇兩國在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後,華沙的已經成為強國分贓的政治戰利品。
德國軍隊分作北方集團軍與南方集團軍兩大力量,從北、南、西三個方向發動攻擊,並以兩翼包圍與鉗形攻勢的方式夾擊集結於邊境地帶的波軍主力部隊,在閃擊戰的新型戰術下,加上蘇聯出兵配合以及英法兩國在德國入侵波蘭時毫無作為,德國在幾週內節結束戰事並回防西線。
烏克蘭=二戰時波蘭?
戰略學者都在問同樣的問題,「烏克蘭會是當年波蘭的翻版嗎」?答案多半是不太可能。即便俄國有意製造衝突,但可能限定在烏東的局部地區,大概有以下幾個變數。
▲俄羅斯強烈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組織。(圖/路透社)
首先是莫斯科的政治目標是堅持烏克蘭加入北約的「現狀」。一旦雙方交火並且拿下整個烏東以外的區域,此舉必然衝擊周邊北約成員國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的戰略關係,重新喚起這些國家在冷戰期間被鎮壓或俄土戰爭的歷史記憶,這反而讓烏克蘭加入北約成為現實政治的共同議題,同時也讓美國將手伸進俄國前院,如此更違反俄羅斯的政治初衷。
更何況,普丁目前擁有與歐盟國家在天然氣與石油輸出議題上的「議價籌碼」,同時在這危機中宣示了俄國在地緣政治上的特殊影響力,恣意擴大戰事得不償失。
其次,按照二戰期間的德軍征服烏克蘭的戰術模式,大規模機械化的閃擊戰應該是俄軍最佳選擇。然而目前烏克蘭即將面臨冬春季融雪之際,泥濘地形將成為軍事行動最大限制。1943年曼修坦透過戰略防禦成功抵禦紅軍攻勢,並順勢奪回烏克蘭第二大城卡爾科夫,後來無法擴大戰果就是因為融雪泥濘之故,庫斯克的突出部也為德軍失敗的夏季攻勢埋下伏筆。
▲烏克蘭的婦女和男童也正在學習如何使用武器來對抗入侵的俄軍。(圖/路透)
最後,烏克蘭雖然在戰略地位與軍事實力對比處於劣勢,但是在北約的支持、美國的經濟制裁與馳援下可望改變雙方之間的物質差距,當基輔當局正在進行城市巷戰的演習時,似乎也在提醒莫斯科記取史達林格勒與車臣戰役的教訓!
熱門點閱》
► 周治邦/未來升息導致房價下跌 無殼族可「危機入市」找好房
► ET民調》周應龍/國民黨重挫蔣萬安進軍首都 「藍白合」終難合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戰略學者都在問同樣的問題,「烏克蘭會是當年波蘭的翻版嗎」?答案多半是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