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受讚美的孩子更有同理心 父母為何不能亂表揚孩子?

我們想讓你知道…很少受到表揚的孩子,比沉浸於讚美的美國同齡孩子表現出更多的信心和精神力量。

▲作者認為,孩子需要的不是無止盡的讚美,而是父母真心的話語。(示意圖/ETtoday資料照)

●麥克蓮・杜克萊夫(Michaeleen Doucleff) /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的科學線記者

稱讚、表揚和更多的讚美

進入二十世紀末,社會又賦予過度勞累的父母另一項責任,這真是糟透了。

孩子們的周遭漸漸充斥著讚美,以至於你幾乎沒有注意到,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甚至開始計算),你會發現大家對幼童的稱讚多到不計其數。我們去郵局,蘿西會在一封信上貼上郵票,而櫃檯後方的人員會表現得好像她剛剛在中東地區完成和平協議似地,直呼:「真不得了!妳會替信封貼郵票?真是個了不起的小幫手。」

實際上,我也可以不假思索地讚美蘿西,「哇,妳畫了一個字母R!真漂亮。」

「妳把叉子放在桌上,真棒!」
「妳自己把鞋子穿好了,來跳舞慶祝一下吧!」
「妳畫出了一顆心!真是個不得了的藝術家呀!」這些話要多少有多少。

為什麼我要這樣做?因為在一九八〇到九〇年代,書本、報章雜誌、心理學家和小兒科醫生開始告訴父母,如果沒有滔滔不絕地讚揚孩子,可怕的事情就會發生—我們會傷害他們剛萌芽的自尊心。

「自尊」該怎麼定義,那是別本書要處理的事,但是我們可以這樣說:自尊是一種文化創造的產物,而不屬於人類的共通性,這個概念於一九六〇年代在美國流行文化中擴散開來,接著在幾十年後以狂熱的報復方式攻佔了我們的思想、學校和家庭,成為價值數十億美元自助產業的基石。

西方文化可能是唯一存在「自尊」概念的地方,而且我們絕對是唯一需要父母為孩子們維護和培養自尊的文化。在美國,父母被迫覺得他們必須培養孩子「健康」的自尊感受,否則他們的孩子可能會遭受各種社會和情緒問題,包含學業失敗、酗酒和吸毒、犯罪、暴力以及未成年懷孕。

但是,當你實際檢視自尊心低下和這些問題之間的關聯性數據時,最終研究結果出乎意料,這其中的因果關係微乎其微,趨近不存在。儘管如此,證據的不足依然無法阻止專家告訴父母如何防止這樣可怕的未來降臨在他們的孩子身上,他們推薦了一個令人傻眼的簡易方法:給予孩子們無限的讚美,並且忽略他們的錯誤,心理學家佩姬.米勒(Peggy Miller)和格蕾絲.曹(Grace Cho)在她們二〇一七年出版的傑出著作《適當的自尊發展》(Self-Esteem in Time and Place)中寫道:「父母被告知要把握每個稱讚孩子的機會,謹慎地批評、小心地處理紀律問題,以免他們的自尊受到一絲一毫的損傷,還要鼓勵孩子們自我表達和嘗試新事物。」

這兩位學者寫道,沒有人知道這些讚美與消除批評對孩子們產生了什麼影響,科學對於這一點眾說紛紜,在某些情況下,表揚可以激勵孩子的學習和行為,但在其他情況下,表揚卻會讓人失去動力,結果取決於一系列情境:你表揚哪一種行為、孩子認為自己是否值得稱讚、你如何表達讚美、孩子的年紀多大和個性如何、你與孩子的關係如何等等。

當讚美遠遠超過批評時,即父母忽視錯誤和缺點的時候,米勒和曹擔心從長遠來看,父母可能會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艱難,他們可能會誤導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並且與兄弟姊妹競爭,以獲取表揚和關注,隨著孩子長大成人,他們可能會變得更容易憂鬱和焦慮。

參照我的自身經驗,所有的讚美只會讓蘿西變得更煩人、更令人討厭,她會不斷追隨我,尋求回饋和關注;除此之外,不斷提升蘿西的自尊心對我來說簡直疲憊不堪,正如米勒和曹所指出,這種方法需要父母「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監控孩子的行為」。

綜觀所有的文化和歷史,我們的教養方法是絕無僅有的(大肆表揚、毫不批評且不斷迎合孩子的喜好),有些人可能會爭辯我們不會是唯一採取這種作為的人,可是在許多文化中,父母很少稱讚孩子,甚至完全不會;然而,他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充分展現了心理健全以及良好的同理心,此外,在本書後面即將登場的文化中,很少受到表揚的孩子,比沉浸於讚美的美國同齡孩子表現出更多的信心和精神力量。

老實說,讀完米勒和曹的書之後,我感到如釋重負,自從蘿西出生以來,第一次覺得我不需要讚揚她的一舉一動,她的自尊不是我隨時可能打破的法貝熱彩蛋(Fabergé egg),我可以拋開這一切,單純享受與她在一起的時光,在公車上,我可以只是坐在她旁邊,而不用告訴她:「妳做得很棒!」(或者對她講解公車輪子的物理特性),我們在一起的時間更像我小時候和爺爺一起度過的時光:冷靜、祥和、表演壓力更小。

而且還發生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經過不給予任何稱讚的一個星期,我注意到我說的話更有效果,當我給她真實的回饋時,她好像比較聽得進去,以前源源不斷的讚美和回饋淹沒了對我來說真正重要的東西,現在就算我沒有特別強調,蘿西反倒更容易理解我何時真的需要她傾聽或合作,每晚的刷牙也變得輕而易舉。

 

▲麥克蓮・杜克萊夫(Michaeleen Doucleff)所著,《自然教養》,商業周刊出版。(圖/商業周刊提供)

熱門點閱》

► 美國狂升息敲響經濟衰退警鐘 Fed屆時降息也難止血

► 拜習通話未透露裴洛西是否訪台 美中雙方缺乏互信基礎

► 楊聰財/《精神衛生法》修法 別將犯罪問題醫療化

► 黃竣民/軍事訓練役「假裝戰力」是部隊助力還是阻力?

●本文獲出版社授權,摘自「自然教養」。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