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仲/共軍戰術不符理想 實彈射擊未達飽和攻擊效果

我們想讓你知道…在飛彈試射結束後,海峽兩岸的官方與民間紛紛做出說明與解讀,但很少人注意到,共軍飛彈部隊在這次備受國際矚目的實彈射擊中,似乎未展現非常高效的飽和攻擊能力。

●揭仲/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中華鄭和學會理事

為了對裴洛西議長訪台進行「強而有力的回應」,中共在美軍專機8月2日晚上10時44分降落松山機場後不久,隨即發布將從8月4日中午12時至8月7日中午12時,在台灣周邊六個演習區進行「重要軍事演訓行動」,並預告將進行實彈射擊。共軍也確實在此波軍演於4日中午12時開始後的四個小時內,依照我方國防部所公布的訊息,共對台灣周邊演習區發射11枚東風系列彈道飛彈。在飛彈試射結束後,海峽兩岸的官方與民間也紛紛做出許多的說明與解讀,但很少人注意到,共軍飛彈部隊在這次備受國際矚目的實彈射擊中,似乎未展現出非常高效的飽和攻擊能力。

共軍每波飛彈發射間隔時間偏長 給敵軍機會增加防禦效率

根據日本防衛省在8月4日晚間所公布9枚中共彈道飛彈實彈射擊的相關資訊,可看出這9枚飛彈大致是分成四波進行射擊。第一波是13時56分、射擊數量2枚(日本防衛省賦予的編號為1至2);第二波是14時14分、射擊數量1枚(日本防衛省賦予的編號為3);第三波是14時57分、射擊數量2枚(日本防衛省賦予的編號為4至5);第四波是15時5分到15時8分、射擊數量4枚(日本防衛省賦予的編號為6至9)。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共軍每波飛彈發射的間隔,最短為第三波與第四波之間的8分鐘,最長為第二波與第三波之間的43分鐘。這些間隔其實都不算短,不可能是共軍為了讓在不同地點所發射的飛彈,能在同一時間抵達所賦予的目標區,來稀釋敵軍防衛能量所做的安排。在實戰中,這種發射間隔過長、逐次使用火力的情形,只會讓對手在遭到前波攻擊後,獲得從震盪中恢復與重整的時間,並增加對後續波次來襲飛彈的防禦效率。因此這種各波次發射間隔過長的現象,對共軍飛彈部隊而言,應該算是不容忽視的戰術錯誤。

▲解放軍東部戰區發射帶有鑽地彈頭的東風-15型導彈。(圖/翻攝玉淵譚天微博)

共軍演習展現一定攻擊效能 但未達「飽和攻擊」效果

此外,日本防衛省所公布的這9枚飛彈,落點分布在4個演習區。其中編號2與編號3的飛彈,都是以台灣西南方海面的演習區為目標區;編號5至編號9這四枚,則都是以台灣東方海面的演習區為目標區。但編號2和3這二枚飛彈,發射間隔卻有17分鐘,表示飛彈命中目標區的時間也相差許久;編號第5至第9這五枚飛彈命中目標區的時間則比較密集,但從浙江沿海發射、編號第5的飛彈在命中目標時,從福建發射,編號第6至第9這四枚過程中飛越台灣上空的飛彈,應該都還在發射架上等了幾分鐘後,才開始升空。

在實戰狀態下,為了最大程度分散、稀釋國軍彈道飛彈防禦的資源與效能,共軍每一波所發射的飛彈,要盡量符合能在「不同的地點」於「不同的時間」發射,卻能夠在幾乎相同的時間抵達台灣及周邊的各目標區;同時,為了不讓國軍有時間能從第一波猛烈攻擊後的震盪中恢復,前幾波飛彈的發射間隔要越短越好。在同時具備這二個條件的情況下,共軍才能對國軍達到最大程度的「飽和攻擊」效果。但8月4日共軍飛彈部隊實彈射擊的情形,似乎未能滿足這些條件。

換言之,從日本防衛省所公布,8月4日共軍飛彈部隊這九枚飛彈的實彈射擊過程,並未展現出對敵方目標的高度飽和攻擊能力,與共軍所想達到的戰術水準,似乎還有不算小的差距。

若考量中共是在裴洛西議長專機降落松山機場後不久,隨即發布演習區與演習訊息此一情形,代表最起碼在共軍的演習指揮部中,應該早已備妥整套演習計畫,並非是臨時授命;再加上從2日晚上11時演習訊息發布,到4日中午12時演習正式開始,中間有37個小時,這些在東部戰區中,理論上須維持較高戰備程度的火箭軍飛彈旅,至少在演習訊息發布後,就應該已經對單位可能奉派參加演習心裡有數。倘若如此,則除非共軍是故意要「能而示之不能」,否則其飛彈部隊在4日下午的實彈射擊中,雖已展現出一定的攻擊效能,但仍未能展現出高效的飽和攻擊能力。

▲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發射畫面。(圖/翻攝央視軍事)

熱門點閱》

►矢板明夫/解放軍事演習 宣傳目的大於軍事目的 

►翁曉玲/裴式旋風來得急去得快 台灣災情慘重

►邱世卿/解放軍演習演給美國看 軍演不會常態化

►林祖嘉/裴洛西訪台代價 軍演+經濟制裁 苦了台灣人民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揭仲專欄

揭仲專欄 揭仲

揭仲,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現任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研究領域包括中華民國國防政策、中華民國南海政策、中共軍事改革與中共強制外交專題等。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