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體育以後只能當老師? 體育人潛在特質無窮

我們想讓你知道…除了當教練,體育人有很多選擇,而前提是體育人必須要展現積極進取的企圖心,不能被文化因素或社會因素而自我設限,也才能讓企業看到體育人更多元的潛在價值。

▲在五育並進的形式口號下,多數人對於國內的體育生態,仍存在許多刻板印象,「體育人若無從事教職,競爭力即備受挑戰」,這般的錯誤理念,十分常見。(圖/記者李毓康攝)

● 張家羽/地方政府機關人員

「學體育,以後只能當老師!」這句話,相信對於許多體育人來說,應該再熟悉不過,即便這數十年來,在五育並進的形式口號下,多數人對於國內的體育生態,仍存在許多刻板印象,「生涯規劃」即是一例,也是長年被討論的議題,以致於常被外界解讀:「體育人若無從事教職,競爭力即備受挑戰」,這般的錯誤理念,十分常見。

其實不意外,畢竟世俗化而言,社會大眾認知的「體育」,幾乎與競技運動劃上等號,造成「選手、教練、比賽成績」等名詞,被認為是構成「體育」名詞的主要元素,以致於造成大眾的錯誤認知。長久而言,錯誤認知形成文化生態,文化生態回頭制約體育發展,最終也就限制體育學子多元發展的可能性。舉例來說,一位出色的選手,一味追求場上成績,疏於培養第二專長,在選手生涯結束後,又成為教練,於是對自己學生給予一樣的學習模式,成為一到無止盡循環體系,但有誰想過,幸運的運動選手能成為教練,那其他人呢?

▲世俗化而言,社會大眾認知的「體育」,幾乎與競技運動劃上等號。(圖/記者謝孟儒攝)

然而,以競技運動來說,擁有頂尖運動天賦之人,寥寥可數,又在國內的職業運動「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實在無法滿足龐大的體育人(特別是競技選手),且競技生涯的壽命十分有限,退役的選手亦多不勝數,因此當老師、當教練,成為眾多體育人心中的首選,也成為許多體育人的最終目標,但同時卻也導致許多體育人誤判,學體育「只能」當老師、當教練,特別是現今「少子化」的衝擊,加上《師資培育法》的影響,導致教學市場上供過於求,傳統的消極思維,備受挑戰。

體育人培養第二專長 勢在必行!

嚴格來說,此種情形須探討二項層面,其一是體育人本身,其二是社會(含國家政策)支持;首先以體育人而言,不應存在消極的想法,因為競爭舞台並非僅在運動場上,即便運動表現亮眼,但礙於選手生涯短暫,哪怕是發光發熱,終究是曇花一現,因此培養第二專長,對於體育人而言,勢在必行;體育是一門綜合科學,與其他領域結合的接受度頗高,發展也可相當多元,因此以體育專長為基礎,延伸結合第二領域,未來是十分有前景的,例如:運動保健(學童、婦女、銀髮族)、運動傷害防護、技能訓練師(選手周邊輔助訓練)、運動安親班、運動行銷公司(企劃及提案能力)。

精緻化、專業化 體育人的新機會

▲體育人可以透過體育專業,順應近年坊間很夯的「體驗教育」趨勢,針對學童設計系列的戶外體驗活動,幫助孩子自我判斷、省思進而成長。(圖/王弼正攝影/雲門基金會提供)

此外,為培養新世代學童自主思考的能力,近年坊間很夯的「體驗教育」也應運而生,透過體育專業,針對學童設計系列的戶外體驗活動,幫助孩子自我判斷、省思進而成長,也頗受各界家長認同,畢竟「少子化」某種程度也可視作「精緻化」,這也是體育人該把握的契機;另一方面,體育人亦可培養文字撰寫、口述表達的能力,針對體育時事或運動賽事做出具體評析,或前往運動媒體界學習,都是可以參考方向,畢竟運動場域擁有許多專業,而如何貼切取材(深入訪談、訪問或調查)、轉化、具體陳述,絕對存在著體育人的專屬優勢;總而言之,體育人的「積極性」,不能只在比賽、訓練上,而必須轉移在運動場域之外,因為只要積極把握,處處是機會。

社會做體育人堅強的後盾 現行證照制度須檢討

社會支持方面,必須要有政策作依歸,才能更有力號召企業晉用體育人才,目前已有地方政府,針對體育績優人才進行企業媒合平台,但若能搭配政策輔助措施(例如:抵稅、人事成本補助),相信推動更有效率;此外,現下有許多地方政府,為打造友善職場環境,均鼓勵大型企業設置托育中心或相關設施,並有訂定獎勵辦法,助使員工能無後顧之憂,全心投入工作,在此前提下,亦能建議政府機關能訂定相對措施,獎助企業設置運動場域設施,或托育中心排訂運動指導性質的課程,也將有助於提升員工身心品質,進而提高生產力。

▲現行體育領域的證照制度必須納入檢討,政府應思考,既有的證照如何加值,以提升市場需求。(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值得注意的是,體育領域的證照制度,也必須納入檢討,如單項運動的教練或裁判證照,應用性或價值性不高,對於體育人職涯而言,加乘效果十分有限,因此政府理應思考,既有的證照如何加值,以提升市場需求,才有助於提高體育人才的競爭力;同時,除了證照之外,行政機關應思考,增設體育人才的舞(平)台,讓企業見證體育人才潛在特質,例如:邀集各大企業,開設體育人才聯合鑑定的平台,透過面試、簡報、申論或自我表現等方式,評定個人適性(運動企劃、運動指導、運動教學、傷害防護等),不僅給予客觀的評定基準,更能就地引薦合適企業,如此方能讓體育人積極展現自我優勢的全貌(而非憑冷冰冰證照評定),以符合企業所需。

專注、敏捷、毅力 體育人也能為企業所用

體育人的競爭力,許多是需要被探索、發掘的,畢竟運動領域當中,很多時候是需要即時、靈敏、專注、精準、應變、決心跟毅力等特質,因此體育人的潛在能量不容忽視,當然,體育人也必須自主積極,切莫有「運動表現好,就好」的消極觀念,如此將導致故步自封的窘境,而政策及社會支持,也必須與時俱進,體育人並非僅有四肢發達,如能善用體育人才的獨有特質,相信對於企業主而言,相信也會有實質的貢獻。

所以,「學體育,不一定要當老師!」別誤會,老師是一門神聖的工作,沒有不好,但想表達的是,除此之外,體育人有很多選擇,而前提是體育人必須要展現積極進取的企圖心,不能被文化因素或社會因素而自我設限,也才能讓企業看到體育人更多元的潛在價值,也才有機會博得大眾認同、關心及支持,有道是:「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不是嗎?

熱門點閱》

►曹新南/調漲基本工資救不了低薪 實質收入不增反降

►周天瑋/川普從政還在創造記錄 

►引進外籍白領》借鏡加拿大 解救人才外流危機

►引進外籍白領》把台灣當總部 吸引全球頂尖人才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張家羽

張家羽 張家羽

土生土長體育人、體育保送生,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體育系碩士班畢業,跨足媒體領域,先後擔任體育記者/採訪編輯、企業媒體公關,現為地方政府機關人員。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