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很省錢卻還是覺得不夠用? 理財先從「記帳」開始

我們想讓你知道…有人說:「記帳有什麼用,錢就是花掉了不是嗎?」其實我們很容易記得單一筆的大開銷,卻忽略了很多的小開銷,累積起來依舊是很驚人的費用。

▲做投資理財需要耐心,若你覺得自己已經很省了,卻還是常常覺得錢不夠用,那麼應該先從「記帳」開始。(圖/PAKUTASO)

●文/畢德歐夫

今天九點半左右,彭博報導,蘋果將放棄iPhone 14的擴產計畫,因為需求減緩。

最近的各種經濟數據已經不像之前那樣全面樂觀、過熱、繁榮,取而代之的是各產業有些雜音,甚至有些已經衰退。股市總是走在實體經濟的前頭,也許是一年,也許是半年,現在景氣趨緩是聯準會正在期盼的,整體需求一定要掉下去,才能把這個通膨拔除掉。

資金流向都搞不清楚的人 做任何投資都很危險!

做投資理財需要耐心,談談家庭理財的層面,常聽到人家講的一句話,相信你們也聽過:「我已經很省了,就不知道錢為什麼總是不夠用?」「我感覺整個家也沒花什麼呀!可是月底就是沒錢可存。」「做什麼投資!吃喝都不夠用了,像是口袋破洞一樣。」通常遇到這類讀者,我都會誠懇建議「先記帳」,因為連自己的資金流向都搞不清楚的人,做任何投資都是危險的,哪怕是很穩的標的,績優股或者是大盤指數ETF,那都還是需要持續的現金投入,才能得到好結果,如果連「記帳」這個動作都嫌麻煩的話,做投資決策應該是很困難才是,沒這麼簡單。

一筆一筆小開銷 也能累積成驚人的金額

接著會有人說:「記帳有什麼用,錢就是花掉了不是嗎?」其實是這樣的,生活周遭有很多錢是「不知不覺花掉的」,我們很容易記得單一筆的大開銷,卻忽略了很多的小開銷,累積起來依舊是很驚人的費用。

▲生活周遭有很多錢是「不知不覺花掉的」,我們很容易記得單一筆的大開銷,卻忽略了很多的小開銷。(圖/pexels)

舉個例,年輕時跟太座交往的時候,其實20多歲的女生吃喝比較不忌,說穿了比較不會胖,代謝比較快,太座喜歡手搖飲,尤其是夏天,一整天喝個兩杯,那是正常不過的事情,偶爾三杯那個就不說了。我們當然知道手搖飲不太健康,但我的自律能力僅只於「還沒買的時候」,如果太座堅持要買,我自然也會跟著喝。年輕時正是努力存錢累積資本做投資規劃的時候,曾細心計算給她聽,喝手搖飲過度的話,除了健康受到影響,一杯40~60塊的飲料,就用平均50塊去計算,一天2杯,一個月60杯,這樣就是3000元去了,這已是保守估計後的數字。而且我偶爾也會忍不住跟著來一杯,那我們竟然花了這麼多錢,還不如好好喝水。這樣的問題可大可小,當時雙方一度為了這事爭吵不休,我們明明就知道這事情不好,為什麼不能好好改變?20多歲,一個月可以多存3000塊,這不是很好嗎?所幸,太座這個喝飲料習慣,在當年懷大寶的時候,就改掉了,還是會喝,但是已經大幅減少。可能一週一杯,或者兩週一杯,我認為這樣已經OK了。畢竟剛開始生第一胎,新手爸媽都是很謹慎的,哪個可以吃,哪個不能吃,哪個最好也不要吃,我們都是這樣走過來的,對嗎?久了也就慢慢戒掉了。

景氣趨緩中 早點做準備

▲普通家庭與其談什麼天馬行空的投資大道理,先把自己家中的帳務清楚羅列,也許是一個好方法。(示意圖/記者劉亮亨攝)

常在實體講座問現場讀者這個問題:「你們覺得一家四口,完全沒有上一代支援的情況,例如幫忙付房租房貸、幫忙把車帶去保養維護、幫忙買魚買肉買水果買電器買家具等等,兩個孩子假設就國小這麼大。住在台北過不奢華的日子,這樣每月要花多少錢?」

中年人的場子跟年輕人的場子,問出來的結果就差很多,當然,畢竟大多數中年人都經歷過每月的水深火熱,而35歲前的年輕人有人回答:「9、10萬吧!」也有人回答:「6、7萬。」這問題當然會因為地區不同跟孩子的年齡大小而有所改變,但如果已經設定是在大城市、兩個孩子國小階段,那其實蠻容易就能推算出來。個人覺得大學階段的開銷應該會是比較大,小學階段反而是還好,對大多數家庭來說,小學、國中,這黃金9年是加緊存錢的好時機,要不然之後又一波高支出時期,就什麼投資理財都很難做了。

回到一開始談的「記帳」,這是對金錢觀念很好的養成,普通家庭與其談什麼天馬行空的投資大道理,先把自己家中的帳務清楚羅列,也許是一個好方法。至於在台北生活,家中無支援的情況下,一家四口每月要花多少開銷,這是很簡單就能大概算出的問題,卻也是辛苦不想面對的一題。

景氣趨緩中,我們都要做點準備。

熱門點閱》

►通膨有一定的緩解 但下降速度不會太快

►趙春山/美國挺台力道加大 道義之交勝於利益交換

►師生教學相長 學生也可以成為老師的老師

►陳怡嘉/身為老師是幸福的 讓善意在教學現場中循環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畢德歐夫。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