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今年稅收預估會超徵4500億,不少綠委都呼籲政府應還稅於民,但財政部代理部長阮清華說,還稅於民「要再舉債」。(圖/記者屠惠剛攝)
● 郭振鶴/東吳大學商學院兼任教授
財政部今(2022)年稅收預估會超徵4500億,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日前喊話,應將大企業稅收分享給底層民眾。昨(26)日財委會上,不分朝野立委均關注「還稅於民」的可行性,但財政部代理部長阮清華說,還稅於民「要再舉債」,債務負擔可能會更重,最後也是全民負擔。但預算制度目標前提下與舉債有什麼關係,這是兩個獨立事件,稅收牽扯到舉債並不通。
還稅於民 每人發2萬
「還稅於民 每人發2萬」可刺激消費支出增加GDP,原因如下:
一、乘數效果(multiplier effect),更完整地說是所得/支出乘數效果,是總體經濟學的一個概念,是指支出的變化導致經濟總需求與其不成比例的變化。這一概念通常與經濟學相聯繫,這一效果對於總體經濟,尤其是長期來看,更具重要性。
二、邊際消費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MPC)是量化誘發消費的指標,即個人消費支出的增加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有關。個人用於消費的可支配收入比例稱為消費傾向。MPC是個人消費的額外收入的比例。
筆者日前所寫的〈七成上班族領不到平均薪資 老百姓要的是提高薪資〉一文,提到近七成的國民領不到主計處公布的平均薪資,因此「還稅於民 每人發2萬」,對勞工來說尤其重要。現今經濟環境不好,許多店面倒閉,公司裁員,還二萬元於人民,利大於弊,與舉債有什麼關係?
筆者支持「還稅於民」的另一主張,在於全面檢討稅制,廢除不合時宜之稅目與課稅標的,找出稅制結構中,無租稅之名,卻有租稅之實的「隱藏性租稅」,以使稅制透明公正、確保納稅者權益,進而提升整體稅制的正當性。
▲根據日前主計總處公布的資料,有68%的國民領不到平均薪資,因此「還稅於民」,對勞工來說,利大於弊。(示意圖/經濟部提供)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全面檢討稅制,廢除不合時宜之稅目與課稅標的,找出稅制結構中,無租稅之名但有租稅之實的「隱藏性租稅」,以確保納稅者權益,進而提升整體稅制的正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