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一再博取認同 接納自己 對人生懷抱積極熱忱

我們想讓你知道…你最好能理性放棄贏得不朽之愛的目標,並反過來選擇接納自己,並對自己以外的人事物和想法懷抱積極熱忱。

▲ 作者認為「覺得自己必須獲得生命中所有重要之人的愛或認同」,是第一號非理性信念。(圖/CFP)

● 亞伯.艾里斯(Albert Ellis)/美國心理學家
● 羅伯特.哈珀(Robert A. Harper)/美國心理學家
● 林宜汶/譯者

許多強而有力的非理性信念常妨礙你抵擋恐慌與憤恨,其中之一──可說是非理性信念排行榜冠軍,那就是你認為自己必須(沒錯,是必須)獲得生命中所有重要之人的愛或認同,我們稱之為第一號非理性信念。

你可能馬上就想反駁:「但許多心理學家不是一再堅稱,人類需要獲得認同,否則就無法快樂生活嗎?」

是的,沒錯,但這麼說的他們是錯的!事實上,當人們強烈渴望得到認同卻得不到時,會比較不快樂。更何況,在現代社會,要是沒得到某種程度的認同,確實很難生存下去;畢竟,如果沒有人認同你,誰會把房子租給你或賣給你、提供你食物或給予陪伴呢?

不過,成人並不需要(need)認同。這個字源自中世紀英文的「nede」、盎格魯薩克遜語的「nead」,以及印歐語系的「nauto」,這些字的意思都是因疲勞而累垮。在英文裡,這個字主要指的是必需品、強烈的欲望、義務、滿足生活與幸福而極度必要的事物。

人可以獨活而不至於死,也不會因此變得悲慘不已,還可以選擇即使社群成員不喜歡自己,也不會覺得困擾的生活──很顯然的,有些人並不需要社會認同;事實上,還有少數人根本不想得到愛。不過大多數人確實都想獲得某種形式的認同,就算他們戒慎恐懼地抗議說自己並不想要也一樣。人類總是偏好或渴望認同,且得到認同時會更快樂;但不論是「想要」、「偏好」或「渴望」,都並非需要或必須。我們喜歡自己的渴求獲得滿足,但就算沒能得到滿足,也很少因此毀滅。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但為什麼當我們堅稱自己絕對必須得到認同時,反而會導致自我挫敗呢?

一、要求所有你看重的人都得愛你,就是一種完美主義,是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就算你遇到九十九個愛你的人,總還是會有不愛你的第一百人。

二、就算只要求一小部分的人愛你,也很難完全贏得這些人的認同。有些人因為自身原因之故,天生就不太有愛任何人的能力;還有些人會基於完全超乎你能掌控的理由而不認同你(例如你的眼睛是棕色而非藍色);更有些人會因某些偏見永遠討厭你。

▲ 就算很多人愛你,卻仍然會有討厭你的人。(圖/翻攝unsplash)

三、當你絕對「需要」得到愛時,就會擔心自己能得到多少認同,又能維持多久。就算你的伴侶、遠房表親和老闆真的關心你好了,他們對你的關心真的足夠嗎?就算夠,他們明天還會繼續關心你嗎?接下來呢?這樣的想法只會讓你陷入無盡恐慌!

四、若你總是需要愛,那就得總是特別惹人愛。但誰能做到這一點呢?就算你有些可愛的特質(例如個性甜美),又怎麼能時時刻刻向所有人展現這些特質呢?

五、就算你總是能從你「需要」的對象身上得到認同,但這會花費你大量時間與心力,以致於沒有時間追求其他目標。一再博取認同,就代表你大多為了他人對你的期待,而非自己的目標而活這通常也表示你得任人宰割,好獲取他人的認可。

六、諷刺的是,你對愛的需求越高,人們就越不尊重、不在乎你。就算他們喜歡你的阿諛奉承,也可能厭惡你的過度需要關注,並認為你很軟弱。再者,急切地嘗試贏得他人的認同,只會讓你更容易惹怒他人,或讓他人覺得無聊而不再予以關注,反倒讓自己變得不那麼討人喜歡。

▲ 一再博取他人的認同,就代表你不是為了自己的目標而活。(圖/翻攝unsplash,pexels)

七、一旦感受到愛,就很可能覺得這既無聊又麻煩,因為愛你的人通常會占據你的時間和心力。積極去愛人是一件充滿創意又讓人躍躍欲試的事,但迫切需要愛卻很容易阻礙這股熱情,反倒破壞了愛。因為當你乞求他人對你懷抱強烈好感時,就沒什麼時間和心力幫助你所愛的對象成長和發展。

八、迫切需要愛常讓你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我必須得到愛,因為我是一個低賤、毫無能力的人;要是沒了愛,我就會活不下去。所以我必須、一定需要得到他人的愛。」用這種態度迫切尋求愛,常會讓你想掩飾低落的自尊,也因此不會積極去處理並克服這一點。你越是「成功」贏得他人深刻的喜愛,越可能誇大這項目標,並繼續灌輸自己「我無法控制自己的人生」的想法。 基於上述原因,你最好能理性放棄贏得不朽之愛的目標,並反過來選擇接納自己,並對自己以外的人事物和想法懷抱積極熱忱。雖然聽起來很矛盾,但通常在全心投入於外在的追求(而非緊盯著自己不放)時,才能真正找到自我。

 

▲ 亞伯.艾里斯(Albert Ellis)、羅伯特.哈珀(Robert A. Harper)著,林宜汶譯,《理性生活》,究竟出版。(圖/究竟出版提供)

● 本文獲出版社授權,摘自《理性生活》。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