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閒錢淹腳目? 引導超額儲蓄投入新基建創造雙贏

我們想讓你知道…應把超額儲蓄導入投資,如投入機場、捷運等公共建設,不但可以提升台灣的基礎建設,也可促進經濟成長。

▲ 把超額儲蓄導入公共建設的投資,不但可提升台灣的基礎建設,也可促進經濟成長。(圖/鄉林不動產提供)

● 張嘉伶/《台灣銀行家》副主編

投資國家級基礎設施最大的好處是可預測性,且投資報酬率穩健,英國、加拿大、澳洲等國都想擴大發展,不僅可強化在實體經濟上的互動,更可及早挹注金融活水在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建設上。

在AI正鋪天蓋地改造各產業面貌的同時,政府也應該要有新思維,面對淨零排放、高齡少子化的諸多挑戰,新基建的規劃要朝向更創新、更人工智慧、更有彈性來發展,主動將資金提早導引進入實體建設投資,讓超額儲蓄能有機會進入實體面,金融業者更有責任去規劃設計出安心又穩健的投資金融商品,不僅可提早為更好的台灣建立起新面貌,還可避免投資者被來路不明的境外基金所詐騙,創造雙贏。

游資過多 恐增添經濟泡沫風險

先前主計總處發布,我國今年超額儲蓄達到新台幣3.1兆元,且已連續4年都超過新台幣3兆元,累計4年的超額儲蓄高達新台幣13兆元,已超過GDP的一半,極為驚人﹝見表1﹞。這麼龐大的閒置資金沒有用在固定投資,也就是沒有用在民間投資、公共建設,最後必然會流於金融性投資,從而流進股市、房市,為一國經濟帶來泡沫的風險。

▲ 台灣近十年超額儲蓄。(圖/《台灣銀行家》提供)

什麼是超額儲蓄?簡而言之,就是多出來的儲蓄,即是儲蓄用於投資之後還剩餘的資金,這裡的投資是指建廠房、買設備、修橋梁、造捷運等實體投資,不是金融性投資。理想的情況是儲蓄都被有效的引導到投資,如此便沒有閒錢、游資去亂炒股、炒房等。而儲蓄如此有效的運用,不但可以提升一國基礎建設,改善生活品質,也可以讓民間企業隨著實體投資而提高競爭力。

聽起來台灣有很多錢似乎是很好,但早在80年代,也曾是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當時郵政儲金超過新台幣5,000億元,還有2兆5千多億元的各種金融資金,這些龐大流動的錢開始找出路,而大量的錢奔向了「大家樂」,想要大賺運氣財,之後又有宣稱高利的「鴻源」投資,號稱可拿到4分利,竟然狂吸了超過新台幣1,000多億元,這正是社會游資氾濫,一旦外在環境改變,老鼠會方式吸金償付高利的體質就難以生存。1989年6月30日,《銀行法》修正通過,政府開始取締地下投資業者,這種類似的老鼠會倒一地,數十萬名投資者更是血本無歸。

▲ 80年代曾是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但這些龐大流動的錢奔向了「大家樂」。(圖/台視提供)

從歷史經驗可見,游資過多時,錢就會去找出路,這時候有心人士再度利用「高利」歷史老哏,來吸引台灣龐大的超額儲蓄,這恐怕也是日前不少P2P平台或者境外不明基金等詐騙案例發生的部分緣由。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借鏡國外 拉高投資率 經濟資源獲有效運用

那錢淹腳目要如何解決?看看周邊的國家狀況,和韓國比較一下,2022年韓國儲蓄率也很高,高達34.9%,但他們的投資率也升至33.1%,以至於超額儲蓄率只有1.8%;反觀台灣儲蓄率42.6%,投資率只有27.8%,投資率太低,使得台灣的超額儲蓄率高達14.8%。再看日本的2.1%,德國4.2%,美國則是負的,為-2.8%﹝見圖1﹞;說明這些國家將經濟資源進行有效的運用。其實不少經濟學家都曾示警過,包括中央銀行前總裁彭淮南於任內曾多次呼籲,應把超額儲蓄導入投資,如投入機場、捷運等公共建設,不但可以提升台灣的基礎建設,也可促進經濟成長。還有中央研究院前院士胡勝正也曾語重心長地表示:「儲蓄沒有被民間投資吸收,是導致超額儲蓄增加的原因,這些龐大的閒置資金最後總被拿去炒房,房價炒高,又讓薪資微薄的年輕人抱怨。」看來,不好好正視超額儲蓄的問題,對台灣的社會與環境都是傷害!

▲ 2022年世界主要國家超額儲蓄比較。(圖/《台灣銀行家》提供)

分析台灣國民所得帳中,各項支出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從2000年統計至2021年,台灣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約3.83%,其中民間消費貢獻了1.22%,淨出口貢獻了1.79%;相較之下,過去20年間,台灣的公共支出平均每年僅成長0.07%,對整體經濟成長的貢獻占比,僅約3%。美國現在公共債務占GDP達150%,日本更超過250%;相比台灣《公共債務法》上限是45%,台灣公共債務支出明顯也偏低。

不知為何,常常有人覺得,政府主動去規劃投資會有「債留子孫」的問題,質疑支出的必要與合理性。這種說法不僅忽略公共建設的支出,也會提高經濟體未來的「生產力」,亦低估了長年低落的公共支出,更進一步是導致民間減少投資動能。

▲ 常有人覺得政府主動去規劃投資會有「債留子孫」的問題,質疑支出的必要與合理性。(圖/記者吳奕靖翻攝)

關注基建 符合未來需求 促進產業活絡

儘管這兩年,民間投資動能因種種外部因素有些許回溫,若將時間軸拉長,進一步去檢視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企業之所以不願投資台灣,相當程度即是出自對國內基礎設施投資不足所衍生出如缺水、缺電等顧慮,甚至是缺綠電等更嚴峻的問題。

因此要將錢投到哪些領域?哪些基礎建設?政府應該要有多一點想像空間,特別考慮能符合未來世界的建設,就如同兒歌唱的「種小小的種子,開小小的花;種大大的種子,開大大的花!」想像一下在5年後、在10年後,台灣的社會可能會面臨什麼狀況,那就要投下對的種子,未來才能開出對的花!

在AI正鋪天蓋地改造各產業面貌的同時,政府也應該要有新思維,面對淨零排放、高齡少子化的諸多挑戰,新基建的規劃要朝向更創新、更AI人工智慧、更有彈性來發展。

但過往政府許多投資案或者是大型BOT案,總是遭遇到不少問題,甚至被汙名化,這可能也是導致投資停滯不前的困境。為持續優化民間投資參與公共建設環境,《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促參法)2.0版今年正式啟航,財政部也刻正進行3項子法修訂作業,財政部促參司表示,促參2.0主要包含三大方向:擴大民間參與公共建設類別、增訂政府有償取得公共服務(PPP)及新增履約爭議調解機制。而根據新修正的《促參法》,為配合國家政策發展,擴大民間參與公共建設類別,新增綠能、影視音、資源循環再利用等設施及數位建設為促參法公共建設類別。在促參2.0上路後,財政部預估今年公告招商的民參商機逾新台幣1,700億元,其中,促參商機預期將逾700億元,案源涵蓋綠能、醫療、長照、再生水等公共建設。

▲ 過往政府許多投資案或者是大型BOT案,總是遭遇到不少問題,甚至被汙名化。(圖/記者林悅翻攝)

促參2.0有機會清除障礙物後,越來越多商機應有機會逐漸浮現,而這時金融業也應該對此注入活水來幫助。而為鼓勵龐大的保險資金也能投入新產業、公建或社福,政府持續推動修正《保險法》,放寬保險業擔任公共投資,及社會福利事業董事、監察人1/3的比率限制,藉此提高保險業投資意願,並強化對保險業管理法制,健全保險業財務結構與受險能力。此外,政府也建立「國家級融資保證機制」,以推動國內重大公共建設、綠能融資,讓投資者更安心投資。

金融活水 聚焦新能源 推動另類投資

而金融業還有一股新興勢力正在關注此商機,投信投顧公會副理事長尤昭文這幾年也想要推動台灣這種另類投資,希望國內投信發行的產品不要侷限於股票、債券基金。

即便台灣開放投信業者參與私募股權基金已經超過5年,尤昭文坦言,私募股權的比重還是以外資為主,尤其是在新能源、離岸風電相關基礎建設,外資投入資金保守估計有新台幣2,000億元以上,這代表外資看到台灣新能源、儲能、廢棄物處理、長日照設施等領域都有獲利機會。但可惜的是,外資早已看到好處,台灣自己的金融業者如果也能引導台灣資金回流投入,相信對這些極具未來發展性的產業可吸引到好人才,產業發展更有動能,對想要享受未來投資收益的投資者也是極具正面意義。

▲ 外資已看到台灣新能源、儲能、廢棄物處理、長日照設施等領域有獲利機會。(圖/台電提供)

投資國家級基礎設施最大的好處是可預測性,且投資報酬率往往是很穩健的,英國、加拿大、澳洲等國家,都想擴大發展資產管理業,可以把社會資本放在經濟層面,強化在實體經濟上面的互動,及早將金融活水挹注在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建設上。

目前投信投顧業管理國人資產總額達新台幣8.2兆元,相較5年前的4.4兆元大幅成長86%,而代理國人持有境外基金資產總額就高達3.6兆元,國人瘋搶高收益基金,將錢投資在對台灣沒特別意義的別國基礎建設,壯大他國競爭力。金融業者應該更有責任去規劃設計安心又穩健的「投資台灣」金融商品,不僅可提早為更好的台灣建立起新面貌,還可避免投資者被來路不明的境外基金,或者被謊稱高利的金融商品所詐騙,絕對是雙贏的局面。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台灣銀行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