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學文/中國政府變了 糟糕的經濟要往哪裡去?

我們想讓你知道…中國越是想要追趕美國,就會發現和美國的距離越拉越遠,因為中央集權體制更擅長模仿而不會是創新。

▲ 中國經濟反轉直下,許多人擔心中國可能步上日本後塵,更可能迎來中國版的「雷曼時刻」。(圖/路透)

● 丁學文/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兼總經理

真難想像,世界局勢說變就變。誰能想到,中國經濟反轉直下的新聞會這麼鋪天蓋地的全面襲來:消費者物價正在下降、進出口數據同步下滑,連房地產市場都變得搖搖欲墜。西方媒體充斥著一股冷嘲熱諷的味道,美國總統拜登公開表示:中國的老齡化和年輕人失業預示著中國經濟就是一顆定時炸彈;商業人士認為:強勢的習近平讓民營企業一個個患上了長新冠後遺症(Long-COVID)。更多的人開始擔心:中國不但有可能步上日本後塵,更可能迎來中國版的「雷曼時刻」。

民心士氣一直是中國經濟對北京作為的有力回應,1992年改革開放的鄧小平南巡、1998年金融危機的朱鎔基談話都輕而易舉的一石激起千層浪。但今天的中國,方方面面的內捲確實令人窒息,種種不確定搞得中國年輕人臉上以往那種捨我其誰的積極表情不見了蹤影。

中國經濟內捲 問題比預想嚴重

▲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封面故事再度猛打中國經濟。(圖/擷取自《經濟學人》封面)

這期的《經濟學人》封面故事決定繼續窮追猛打中國經濟。封面設計非常的形象,我們看見習近平駕馭的中國龍被《經濟學人》編輯群惡搞成了一隻蝸牛,上面兩排黑字,大字寫的是「XI’S FAILING MODEL 習近平的失敗模式。」小字則是「Why he won’t fix China’s economy 為什麼他不修復中國經濟。」

《經濟學人》這次用了緒論板塊第一篇和財經板塊第一、第二兩篇文章闡述了編輯群的看法。文章一開始自問自答:中國經濟到底出了什麼錯? 《經濟學人》認為自從1978年的中國加入了全球經濟體系後,我們看見的是一個人類歷史上最精彩的經濟增長故事。農業改革、工業化和收入激增,讓近8億中國人成功脫貧。1980年代,中國的經濟總量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而現在的規模已經來到了四分之三。但2022年底的動態清零結束後,中國經濟卻沒能捲土重來,反而跌跌撞撞的疲態盡現。

真的是這樣嗎?中國的第二季度經濟增長率只有3.2%,相比於美國的6%,整個情況令人感覺失望。房價下跌讓房地產開發商步履蹣跚,並進一步嚇跑了買家。無論是消費支出、商業投資或進出口都低於預期。儘管這個世界很多國家也在與通貨膨脹作鬥爭,但中國的消費者物價竟然呈現了下降的趨勢。一些分析人士斬釘截鐵的一口咬定中國已經陷入了日本模式的通貨緊縮陷阱。文章內容甚至認為中國的情況有可能比日本更糟,因為中國還面臨著比需求疲軟和債務沉重更嚴重的其他問題。

▲ 中國2022年底的動態清零結束後,經濟卻沒能捲土重來,反而跌跌撞撞的疲態盡現。(圖/CFP)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專制集權加劇錯誤政策造成的損害

中國的許多挑戰源於其經濟政策制定的錯誤認知——隨著習近平的專制集權,這種失敗將變得更加嚴重。大約十年前,中國的技術官僚仍然備受信賴。首先,他們創造了一個經濟奇蹟。2008年的中國是全球唯一一個有能力端出刺激政策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大型經濟體,有評論甚至說是中國拯救了世界經濟。 在2010年代,每當經濟出現波動時,官員仍然會通過降低信貸價格、建設基礎設施或刺激房地產市場來應付可能的災難預測。

但隨著中國公共和私人的債務不停累積,人們對房地產繁榮的可持續性以及是否真的需要這麼多基礎設施的懷疑開始隨之而來。如今,政策制定者陷入了困境。幸運的是,他們不再繼續建設鬼城或進一步加劇房地產的泡沫。他們也不想繼續端出巨大的刺激措施,例如藉由養老金支出或向貧困家庭發放補貼來刺激消費,因為習近平拒絕了「福利主義」的作法,而且政府也希望將官方赤字控制在GDP的3%左右。

但現在這種對經濟放慢的無所作為讓人無語,政策制定者甚至不再進一大幅降息。8月21日,他們將一年期貸款利率下調了 0.1 個百分點,令投資人進一步感到了失望。

▲ 《經濟學人》指出,中國傲慢的外交政策和重商主義,加劇了與美國的經濟衝突。(圖/CFP)

《經濟學人》相信這一系列對增長和通貨緊縮的無力反應是政策錯誤中的最新表現。中國傲慢的外交政策和重商主義,加劇了與美國的經濟衝突。在國內,它沒有辦法解決住房投機的頑疾,也沒有辦法解開房地產開發商可能帶來的系統性危機。從2020年開始,監管機構通過打擊那些不守規矩和壟斷市場的消費科技公司來打擊市場。在疫情爆發期間,官員們又通過封控來壓制疫情,讓整個中國的經濟活力消失無蹤了。

國家的偉大優於經濟成長

那中國政府為什麼會一再犯下錯誤? 原因之一是短期增長不再是中國共產黨的首要任務。有跡象表明,習近平認為中國必須為與美國持續的經濟衝突以及潛在的軍事衝突做好長期準備。因此,今天他強調的中國必須追求國家偉大、安全韌性。他願意為實現這些目標做出物質上的犧牲,而且他想要的增長程度必須是「高質量的經濟增長」。

然而,官僚體系因循這個改變做出來的決策卻充滿了缺陷。清零政策的失敗損害了習近平的威望,對科技公司的壓制嚇跑了企業家。如果中國政府不選擇刺激消費來解決通貨緊縮,實質的債務價值會進一步上升,並對經濟造成更大的壓力。最重要的是,除非中國可以繼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則它將削弱其對政治的控制,並限制了中國與美國抗衡的能力。

▲ 有跡象表明,習近平強調中國必須追求國家偉大、安全韌性,甚至願意為實現這些目標做出物質上的犧牲。(圖/路透社)

企圖超英趕美 差距越拉越遠

所以,上述的失敗政策並不完全是為了國家安全犧牲一切,反而像是一連串判斷錯誤產生的決策。習近平的集中權力和晉用忠誠者必須負起最大責任。中國過去常常對經濟相關的批評沉默不語,現在卻公然要求分析人士發表虛假的樂觀態度。最近,它停止發布有關青年失業率和消費者信心的不良數據。中國,當然擁有優秀的人才,但當忠誠高於一切時,期望官僚機構能夠做出理性分析或創造性的想法已經過於天真。相反的,決策越來越受到意識形態的支配,這種意識形態融合了左翼對企業家的懷疑和右翼不願的直接撒錢給人民。

所以,《經濟學人》直言中國的一連串問題源於高層,這意味著這些現象短時間內不會消失。隨著笨拙的政策制定者面對著日益嚴峻的經濟挑戰,情況有可能進一步惡化。另外,中國的人口正在迅速老齡化,美國的敵意也是日益濃厚,並瞄準了中國所有具有戰略目標的產業,例如晶片製造。中國越是想要追趕美國,就會發現和美國的距離越拉越遠,因為中央集權體制更擅長模仿而不會是創新。

《經濟學人》在文章最後強調,過往,自由主義者對中國的預測常常失準。2000 年代,西方領導人錯誤地認為貿易、市場和增長將成功促成中國的民主開放和個人自由。但今天的中國正在逆勢而為:它們試圖向我們證明專制會不會損害中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經歷了四十年的快速增長之後,中國正在進入一個令人備感失望的階段。

▲ 中國越是想要追趕美國,就會發現和美國的距離越拉越遠,因為中央集權體制更擅長模仿而不會是創新。(圖/路透)

不再順風順水 中國政府變了

首先,最近的恆大和碧桂園相繼出事確實讓人擔心,曾經的中國經濟火車頭房地產會不會熄火再也沒有人敢打包票。曾經,你去問那些在中國大陸靠炒房賺過滿盆滿缽的人,他們會信心滿滿的告訴你:政府對中國經濟絕對是「關上一扇門,打開一扇窗」,經濟一旦不好,「門和窗會就會全部打開」,但2018年之後,所有的情況開始截然不同,信貸資金越來越緊,「透不過氣」的民營企業越來越多,陰霾重重的天候早已讓現在的中國和以往大不相同。

什麼意思?事實上,所有一切都隱約蘊含著兩個重要的逆轉趨勢。首先,財政大撒錢很難完全消除籠罩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問題,人口下降和地緣政治的發展趨勢對中國來說,就像是人的生老病死無法躲避。隨著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中國勞動力會一年比一年迅速遞減;隨著中美對峙的激化,中國的產業發展再也沒有辦法像過往那般順利。

第二個逆轉趨勢是大家眼中的那個政府已經質變,以往那個你不惹我我不惹你的空間已經縮小,國進民退讓大家不再敢恣意妄為放手一搏。我相信,中國政府硬推出刺激政策仍可以讓中國經濟展現亮麗數據。但現在的問題是北京會不會這麼做? 答案是可能不會。為什麼?因為現在的政府心態和以往截然不同,它們更看重的是民族的偉大而不是經濟的增長,是國家的安全而不是增長的效率,是產業的韌性而不是生活的舒適。不同的政治邏輯當然不會和以前一樣為了重振需求不擇手段。因此,用過去三十年的想法思考推敲現在的北京政府會怎麼做根本不準,現在的中國政府早就不是那個我們曾經習以為常的中國政府了。

▲ 2018年後,信貸資金越來越緊,「透不過氣」的民營企業越來越多,陰霾重重的天候早已讓現在的中國和以往大不相同。(圖/CFP)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經濟日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丁學文

丁學文 丁學文

現任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畢業於台大經濟系、美國康乃爾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最愛孜孜不倦、與人分享的利他生活;希望拉高視野,帶給大家不同新觀點。

丁學文最新文章

more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