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排核入海無正當性 核安數據為政治服務

我們想讓你知道…核輻射會隨時間衰退,但不會因生物死亡而消失。因此,什麼時候核污量或核污效應會聚集到災難性的斷點,無人知曉。

▲ 東京電力公司8月24日開始排放福島核廢水。(圖/東京電力公司)

● 丘福隆/於美國洛杉磯從事生物科技業

2011年日本大海嘯導致福島核電廠發生核反應爐爆炸事件。迄今所產生的核污水已逾百萬噸。日本政府自2023年8月24日起準備花30年將所有核污水加以處理,然後排入太平洋。

顯然,日本此舉不是因為核污水沒地方放,而是想清空場地另做他用。既然如此,日本排核入海禍害全球只是為了自私與省錢,完全沒有正當性。

人盡皆知,如果不移動核污,核污不會自動擴散,也不會產生超出儲存當地的核安問題。但若將核污排入海洋,則立刻會產生失控、複雜且長期性的全球核安問題。一如空污與氣候變遷問題,滴水穿石,即便使地球升溫一兩度,也會令天下大亂。

日本沒有排污入海以外的選項?

持平的說,如果現在核污水的儲存狀態會對日本人民產生人道性的威脅或災難,那麼全球民眾或許還可考慮讓日本排污入海成為選項之一。但即使如此,推動的解決辦法亦須經由聯合國的主導與同意。而且若採此道,聯合國可協助提供土地、技術、資金與解決辦法;清空完成後,清空回收的部分土地與部分利潤亦應歸屬聯合國。

▲ 福島第一核電廠所存放的已處理核廢水。(圖/路透)

事實上,日本並無非排污入海的必要性與緊急性。在尚未找到終極解決辦法前,如果一時找不到新的儲存地方與容器,那麼允許每日為了冷卻熔融核燃料而新增的100噸核污水,經過處理後排入海洋乃不失為救急辦法之一。但與此同時,各方亦應努力尋找其他新的科學解決辦法(十年之內不太可能毫無進展)。其實,已知的蒸發或掩埋處理核污方法雖然價格較貴,但不離譜;既實際可行,又遠比污染海洋合乎人性。

核毒傳播鏈何時斷無人知

在進一步探討核污效應前,讓我們首先認識核污有趣的特性:病毒與核污,危害人類的方式不同。病毒會傳染、複製或突變;核污不會。病毒有生死,可被分解、弱化或消滅;核污無生死,除非經特殊處理,只會隨時間衰退。

如果海水中有核污,生長其中的魚類與生物,將因不斷的呼吸與過濾海水而不斷累積核污於體內,有可能終於引發病症,或再而被大魚或人類吃掉。換言之,小魚與海洋生物先聚集核污,然後轉入大 魚,再而轉入位於食物鏈最高階的人類。須注意者,核輻射會隨時間衰退,但不會因生物死亡而消失。因此,什麼時候核污量或核污效應會聚集到災難性的斷點,無人知曉。

若空氣中包含有害顆粒,即使濃度低到檢測不出來,長久呼吸之下還是可能使人致癌發病,特別是那些忍受力低、敏感度高、體弱生病的人們。同樣的,若將核污排入海洋,遺禍全球人類的後果無法避免。至於將核污稀釋後再排入海中,實屬掩耳盜鈴,沒有實質意義,因為倒入海中的核污質量維持不變。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不可能發生「混合海水」

▲ 日本官方強調排海的核污濃度極低所以安全,有誤導性。(圖/東京電力公司)

由此可知,日本官方強調排海的核污濃度極低所以安全,有誤導性。確實,如果單純的從核污濃度的高低來考量核污的危險性,那麼日本排海的核污水,在與全球海水混合均勻形成「混合海水」後,此「混合海水」將不會危害人類。甚至可以說,除非天賦異稟,任何人即使能夠活到千億歲,也不會因「混合海水」而致病。可是,「核污水與全球海水完全混合後才接觸人類」事實上不可能發生。同樣的,如果全台灣的火力發電廠所排放的煤煙都能與全球空氣混合均勻後才被人吸入肺中,那麼全台灣便不會有人因煤煙而致病受害。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台灣的煤煙確實可使台灣人民罹癌致病,而且離煤煙越近問題越嚴重。

2011年的草率造成今後30年的浩劫

關於日本核災事故之發生,在正常運作情況下,發熱的核子反應爐藉由堆芯冷卻系統,將熱能傳導給隔離在外的冷卻劑循環系統,從而產生蒸汽推動渦輪機,繼而轉動發電機。當海嘯造成核廠全部停電時,堆芯與乏燃料池得不到冷卻水,因而開始空燒,造成器物熔融與氫氣爆炸。接著一系列的事故引發嚴重的大氣與水資源污染。關於核污水的組成,它包括事故發生後注入熔融堆芯的冷卻水、滲入反應堆的地下水和雨水,以及熔融堆芯中存在的各種放射性元素,混成一鍋粥。當時如果日方能夠心懷善念或運用常識,引用海水冷卻反應堆堆芯,則頂多損失一些核反應爐機組,絕對不會造成當下的浩劫。

政治凌駕科學 核安數據多為政治服務

▲ 南韓學生戴起尹錫悅、岸田文雄、葛羅西的面具,抗議IAEA為日本排放福島核廢水背書。(圖/路透)(圖/路透)

核子反應爐運作時會製造出許多氚,它是氫的同位素,有放射性。同位素指「含質子數目相同而中子數目卻不同的同一種化學元素」,因彼此類似所以有取代性。基本上,氚可以在特定化學作用下取代氫的位置,包括含氫的水、油、核酸、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分子。人們對於被氚取代後的分子穩定性、化學性、後遺症等所知甚少。此外,雖然核廢水中的氚含量常被做為排核廢量的參考指數,但氚不是傷害生物潛力最兇的放射性核污元素,因核反應爐爆炸而曝露出來的放射性化學物質才是。大致上,目前有關核污安全的科學數據,大都屬於為政治目的服務的推測,因為迄今仍未有大量長期的核污臨床研究,可靠性高的結論極少。至於美國與其他國家對日本排核的反對聲量並不是特別高,可能因為所有核廠都或多或少排氚,這次放過日本也可為少量排核提供合理支撐。

全球三大最嚴重的核能電廠災難,都發生在核能科技先進的國家:蘇聯、美國、日本。其餘四百多個核電廠則都未發生重大核安事故。由此可見,核電廠安全無比,但務必確實照表操作不可讓政治與經濟凌駕科學。

1970年代開始建造的台灣核電廠,在優秀清廉的從業人員與政府官員看守照顧下,使台灣經濟躍居亞洲四小龍之首。這事實告訴我們,貪污自私不守法紀的政府不能產生安全進步的社會,更絕對不可以發展核能產業。

▲ 全球三大最嚴重的核能電廠災難,都發生在核能科技先進的國家。圖為車諾比核電廠。(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