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學文/亞太區域整合潮勢不可擋 日韓成制衡中國主力

我們想讓你知道…整個亞洲的日益老齡化正逼得驚人的儲蓄資金急得找尋可以投資的出海口,亞太區域整合潮的最高點還沒有達到。

▲屬於亞洲商業的新時代已經出現,它正在重塑我們所在的亞太區域經濟和政治版圖的新未來。(圖/取自網路)

● 丁學文/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兼總經理

如果你關心全球貿易發展史,你一定知道七百多年前,從日本海岸一直延伸到紅海上的貿易路線,真正佈滿的是來自阿拉伯、中國和爪哇的船隻,它們在這整大塊區域穿梭運送著諸如陶瓷、貴金屬和紡織品等各種商品貨物。 在整個路線的運輸路徑中,新加坡就是當時最重要的轉運樞紐。然而,當時的亞洲大區塊仍然封閉,幾乎沒有受到越來越熱鬧的貿易潮流所影響。

但今天,一個深入亞洲經濟體的貿易重分配正在開始。20世紀末開始的「亞洲工廠」模式,為美國和歐洲消費者提供了物美價廉的產品,為中國、日本、韓國和台灣的經濟繁榮貢獻了驚人的推動力。三十年前的1990 年代,只有46%的亞洲貿易發生在亞太這個區域內,大部分的貨物盡皆流向了西方。但今天,區域內的貿易比例已經來到了58%,和歐洲 區域的69%相比也毫不遜色。

這表示什麼?這表示亞太區域的貿易增溫正在促進資本流的加速,並讓亞太各國的連結變得更加緊密。屬於亞洲商業的新時代已經出現,它正在重塑我們所在的亞太區域經濟和政治版圖的新未來。

挾人口紅利脫貧 亞洲變得更富裕

▲  亞太區域的貿易增溫正在促進資本流的加速,並讓亞太各國的連結變得更加緊密。(圖/擷取自《經濟學人》封面)

雖然這仍然是一本有著兩個封面故事的經濟學人雜誌,但全球版本聚焦的仍然是延宕多時的烏俄戰爭,經過考慮,我決定選讀離我們比較近,我們也會比較有感的亞太版本封面故事:亞太區域的整合趨勢。在封面設計上,《經濟學人》讓我們在米白色的封底前看見,藉由代表亞太區域各個國家、文化的窗櫺雕塑,以及鄰里之間的熱絡交流,表達出一種融為一體的場景。上面兩排黑色字體,大字寫的是「INVESTING IN THE NEIGHBOURHOOD 投資於鄰里周邊。」小字則是「Asia’s new model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亞洲區域整合新模式。」

《經濟學人》這次用了緒論第一篇、亞洲板塊第一篇、財經板塊第一篇三篇文章解析這個亞太區域新變化。文章提及「Factory Asia亞洲工廠」的經濟成就令人印象深刻。 在過去半個世紀,日本、韓國、台灣,加上後來的中國一個個輪替成為了全球製造中心,然後再將其產品出口到全球其他地區。數以百萬計的亞洲人透過這個方式擺脫了貧窮; 許多地區更是變得一天比一天繁榮。今天,亞太地區經濟模式再次迎來了轉變,但它不但是以一個前所未有的方式轉變,更將進一步為亞太和全球帶來深遠的影響。

▲ 在過去半個世紀,日本、韓國、台灣,加上後來的中國一個個輪替成為了全球製造中心,然後再將其產品出口到全球其他地區。數以百萬計的亞洲人透過這個方式擺脫了貧窮。(圖/CFP)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新一波貿易整合浪潮已經開始。1990年,46%的亞洲貿易發生在這個地區。到2021年,這一數字已上升至到了58%,這將讓亞洲繼歐洲之後,成為全球一體化程度最高的一個區域大陸。另外,隨著亞洲變得更富裕、企業實力更強大,資金流也變得更加的區域化。

過去十年,亞洲企業一直逐漸取代西方,成為這個地區最熱情的投資人。富裕但成熟的日本、韓國以及中國,正把資金砸向更貧窮、更年輕的地方。2021年,亞洲投資人已經擁有亞洲外國直接投資存量的59%,而2010年的這個比例只有48%。同時,西方的份額卻一直在下降。

金融市場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亞洲在跨境銀行貸款中所佔的份額已從全球金融危機前的不到40%上升到如今的54%。西方銀行紛紛撤退,但亞洲區域內的中國工商銀行、日本三菱日聯金融集團和新加坡大華銀行等則不停在這個地區擴張版圖。

中國工商銀行(圖/記者張一中攝)

▲中國工商銀行已連續9年位居榜首。(圖/ETtoday資料照)

2015年至2021年間,中國平均每年向該地區承諾投入55億美元,日本則為40億美元,韓國也達到了29億美元。其中大部分都伴隨著技術授權的轉移。如果你去參觀胡志明市即將興建完工的地鐵站,您會看見它們是在日本支持下建造的,在整個亞太地區,你幾乎不會看見美國國旗在任何基礎建設周邊飄揚。

亞洲的整合潮還在進一步深化。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等剛剛成形的貿易協定消除了很多商業壁壘。 隨著供應鏈變得更加複雜,更多的跨國物流投資正在成形。 部分企業在努力減少對中國依賴的同時,也在尋求在印度或越南等地設廠。

更重要的是,亞洲不斷成長的消費者成為推進整合速度的重要推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未來五年,亞洲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年增率可能達到 4.5%,很快會來到已開發國家的三倍。根據研究公司世界數據實驗室的數據,預計明年將有1.13億人進入全球消費階層,其中約9,100萬人將居住在亞洲。隨著消費者變得越來越富裕,亞太區域出現的新品牌和終端消費品會越來越多。

整個經濟影響的發展令人興奮。如今,亞洲各地的收入差距巨大,按購買力調整後,人均GDP差距從印度的8,000美元到日本的49,000美元不等。正如與歐盟的整合有助拉抬東歐一樣,亞太區域的整合也將提高南部和東南部亞洲的收入。較富裕、成熟的亞洲國家儲蓄正在被較貧窮和較年輕的國家所吸收利用,它們有助於促進繁榮,同時也將為投資人帶來可觀的回報。貿易的增長更會降低其他區域的消費者物價,而更多的投資更將進一步降低資金的成本。

▲ 亞洲不斷成長的消費者成為推進整合速度的重要推力。(圖/遠東巨城提供)

美國影響力削減 日韓成制衡中國主力

那會有什麼樣的政治後果? 與歐洲不同,亞洲更深層的經濟聯繫並不預示著政治的整合成功。歐盟的推動是為了避免另一場大陸戰爭。今天的亞洲沒有類似的動力。亞洲國家彼此高度獨立,其政治體制也更加多元化,這使得亞洲地區更容易拉幫結夥合縱結盟。亞洲形成各個區塊的可能性更大,幾個大國很快就將開始爭奪影響力。

儘管美國仍然是該地區的重要投資人,但其經濟和政治影響力將會減弱。其實它已經逐漸失去了金融影響力,因此它從亞洲即將到來的繁榮中獲得的收益肯定較少。此外,華盛頓兩黨對自由貿易協定的支持早就意興闌珊。當尋求在亞洲建立聯盟時,美國可以提供的經濟胡蘿蔔和過去相比已經大不如前。

但這並不意味著該地區將由中國主導。誠然,中國透過對貿易的影響力和「一帶一路」倡議獲得了影響力。但許多亞洲國家對中國仍然抱持謹慎態度,尤其是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的外交政策變得更加強勢。印度人明白告訴民意調查者他們不喜歡中國。正如拜登最近的越南之行所表明的那樣,社會主義越南用的也是兩面手法。

▲ 中國透過對貿易的影響力和「一帶一路」倡議獲得了影響力。但許多亞洲國家對中國仍然抱持謹慎態度。(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日本和韓國等富裕、成熟的亞洲民主國家將成為制衡中國的重要力量。新加坡一家研究東南亞的智庫調查顯示,日本對東南亞的長期援助,有助於解釋為何這個地區菁英稱日本是該地區最值得信賴的力量。而韓國從一個受援國迅速崛起,成為一個捐助大國,備感自豪,而這兩個國家目前是美國在亞太區域最緊密的盟友。

儘管美國在亞洲的經濟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但它仍然將透過剩餘的合作夥伴發揮影響力。在上個月的大衛營會議上,拜登隆重款待了韓國總統尹錫烈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三個人也都重申了支持基於規則的全球秩序。 但隨著亞洲國家的逐漸富裕,美國一定要記住,日韓仍舊是同屬太平洋區域的國家群體,它們會不會倒戈或許也只是一念之間的事。

▲  韓國和日本將成為制衡中國的重要力量,而這兩個國家目前是美國在亞太區域最緊密的盟友。(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亞洲區域整合勢不可擋 高齡化成隱憂

確實,隨著中國經濟的放緩以及東南亞、南亞諸國的捨我其誰,一股更緊密的商業聯繫正在讓亞洲經濟體的商業週期更加緊密地結合了在一起。儘管美元在跨國交易中仍有其不可替代性,亞洲的投資人也仍然對華爾街的IPO趨之若鶩,但亞洲開發銀行ADB在2021 年的一項研究結論是,亞洲經濟體和中國經濟的緊密性早已超越美國。這從最近幾個月中國進出口數據的同步下滑,拖累了韓國和台灣的出口數據中可以一目了然。亞太區域間越來越熱絡的貿易,加上東南亞與南亞內需市場的蓬勃發展,早晚會影響這個區域未來的貨幣和貨幣決策的各個面向。

因此,更大的政治變化必將緊隨其後。美國仍可以對亞洲安全具有影響力,但在經濟層面的影響力注定下降。這個區域的企業家和政策制定者將對鄰國變化更感興趣,彼此之間發生的整合也將更加頻繁,再也不會任憑西方陣營的擺佈與唆使。由於亞太區域的製造業仍在廣泛建設中,整個區域的消費力道也在不斷增長,而最重要的是,整個亞洲的日益老齡化正逼得驚人的儲蓄資金急得找尋可以投資的出海口,亞太區域整合潮的最高點還沒有達到。亞洲商業將呈現的是一個更加重視在地化的新面貌,這個趨勢已經在所難免擋也擋不住。

▲ 亞洲開發銀行ADB曾指出,亞洲經濟體和中國經濟的緊密性早已超越美國。(圖/翻攝自網路)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經濟日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丁學文

丁學文 丁學文

現任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畢業於台大經濟系、美國康乃爾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最愛孜孜不倦、與人分享的利他生活;希望拉高視野,帶給大家不同新觀點。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