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美國長債還能不能買? 控住高通膨未必就會降息

我們想讓你知道…很多人以為一旦高通膨穩住後,美國政府就會開始降息回頭救經濟,預期開始降息的時間是一年內,但不代表馬上就會改為降息。

▲ 許多人都在問,美國長債又跌的更低了,究竟能不能繼續買進攤平,美國何時可能會開始降息呢?(圖/路透社)

● 作者/雨果的投資理財生活觀

今年最熱門的話題,除了AI之外,就是美國長債了,一直到現在都還是很多人會問,美國長債又跌的更低了,現在更是跌回16年前的低點,究竟能不能繼續買進攤平,美國何時可能會開始降息呢?

民眾討論買美國長債的話題從去年就開始,從圖中可以看到TLT的交易量自2022年就明顯放大,台灣的元大美債20年ETF(00679B)也是自去年11月起明顯放大交易量,而且ETF溢價超過3%。

▲ TLT的交易量自2022年就明顯放大。(圖/Facebook/雨果的投資理財生活觀)

大家期待的都是高通膨結束後,美國政府會宣布降息救經濟,長債價格就能有大幅的上漲,等待期間領配息,然後坐等賺價差。我自己在去年年中也有開始買長TLT,也賣了一些中期債券來換成長債。

長債的話題已被大家討論了一年多,記得去年專家的說法是,2023年年中就可能開始降息,這時候長債的價格就會上漲,只要降息1%,長債價格就可以上漲17%,當時也有至少3%的殖利率,可以說是兩邊賺。

但2023年年中可能開始降息的說法,慢慢改為2023年年底,然後變成2024年年中,現在又變成2024年年底,民眾期待的美國政府宣布降息,一直到了現在已2023年年底,還是沒有出現,甚至還可能會繼續升息。

控制住高通膨 不代表就會改為降息

關於長債的問題,我想跟大家釐清一件事情,與提醒一件事情。我在去年買進長債,並將部分中期債券換成長債,跟大家一樣,圖的也是將來開始降息後會有更大的價差空間。

但我要釐清的是,我買的長債是部分頂替中期債券(BND)的資產配置,預計持有時間是5~10年,期待的是下一波降息循環可以獲得較高的資本利得,它是屬於我資產配置的一部分,並非是為了要賺近兩年可能開始降息的價差。

要提醒的也是關於降息循環問題,很多人以為一旦高通膨穩住後,美國政府就會開始降息回頭救經濟,預期開始降息的時間是一年內,但我認為這過於樂觀,而且也不該去預測債券價格低點。

因為即使高通膨控制住後,美國政府應該就不會再繼續升息了,但不代表馬上就會改為降息,記得降息是因為要救經濟的,但是高通膨未必就代表一定會經濟差,我們可以看到目前的美國景氣還是很好,未必需要降息。

▲ 聯準會主席鮑爾表示,聯準會永遠不會透過降息和讓通貨膨脹飆升來緩解政府預算的壓力。(圖/路透)

利率並非影響債券價格唯一因素

所以另一個可能的情況是,高通膨穩住之後,美國不再升息,但利率也就維持在高檔一段時間,直到經濟景氣明顯變差,差到需要靠降息手段來挽救經濟,而這一段時間很有可能維持好幾年,而且降到低利率也需要一段時間。

所以很多人投入大量資金,想要在短時間內賺一波機會財,很可能會失望,甚至在之後股市上漲時抱不住認賠,改投入股票市場。如果你本來就是偏好投資債券長時間領利息的人,那這次升息確實是好機會。

現在還在考慮要不要繼續買美國長債的人,應該要先問自己,是否有心理準備,這筆投資可能要等待至少5年才能有值得的價差獲利(價差30%以上),如果沒有,建議你買短債即可,現在的殖利率還算不錯。

不過,肯恩.費雪說過,以長期持有20年來說,投資股票的報酬會比債券高,而且乖離率也不會高於債券,如果你是有能耐長期持有一項資產的人,選擇股票會比債券好。

最後再提醒一點,美國債券的價格雖然會受基準利率影響,但利率並非是影響債券價格的唯一因素,尤其是債券型ETF。

期待降息後賺長債上漲價差? 請三思!

▲ 美國從2004年8月開始升息,一直到2007年9月才開始降息,一路降到2009年1月接近零利率。(圖/Facebook/雨果的投資理財生活觀)

再看一次TLT的價格走勢圖,美國從2004年8月開始升息,一直升息到2006年8月,然後維持5%多的基準利率一直到2007年9月才開始降息,一路降到2009年1月接近零利率。

2004年8月到2006年8月的這兩年期間,TLT的價格並非是反映利率上漲而下跌的,反而是價格上漲到2005年8月後,又開始下跌至2006年7月,美國政府升息,並不代表美國長債的價格一定會下跌。

再看2009年1月的TLT價格,在美國政府降息到接近零利率時,TLT的價格突然開始大跌,一路跌到2010年3月,這段期間,美國政府並沒有升息,但同一段時間是美國實質GDP為負的時候。

所以影響美國長債漲跌的因素不只是基準利率,期待美國政府宣布降息後就可以賺到長債價格上漲價差的人,要理解,事情很可能會不如預期,如果你是要將大部分資產都投入長債等過兩年賺價差的人,真的要再三思。

▲ 如果你是要將大部分資產都投入長債等過兩年賺價差的人,真的要再三思。(示意圖/國泰證券提供)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雨果的投資理財生活觀」臉書臉專頁。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