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蓋棺難論季辛吉 台灣遲早面對促統挑戰

我們想讓你知道…台灣遲早都會面臨對岸「促統」的挑戰。台灣朝野政黨或許為了選票,在選戰中刻意避談統一;但勝選後的台灣執政當局,恐怕必須面對這個問題。

▲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11月29日去世,享嵩壽100歲。(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於上(11)月29日去世,享嵩壽100歲。季辛吉一生傳奇,他曾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也被譴責為戰犯,可說是毀譽參半。《華盛頓郵報》社論稱:「半世紀後,季辛吉功過仍難蓋棺論定」。

季辛吉畢生為美國國家利益服務,甚至欲達目的不擇手段,他曾宣稱:「一個在外交政策上要求道德完美的國家,將會既得不到完美,也得不到安全。」此話言簡意賅,為國際現實主義立下一個典範。

季辛吉有美國「外交教父」之稱,他曾為十二位美國總統獻策,其中最膾炙人口,卻是讓中華民國最受傷害的是,他於1971年7月9日假道巴基斯坦前往北京,搞的那場「秘密外交」。季此行為尼克森隨後的訪華鋪路,也開啓了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大門。美國已故中國問題專家唐耐心(Nancy Tucker)認為,台美關係的缺乏互信即濫觴於此。

中國人的老朋友 積極推動美中交流

▲ 季辛吉是美國「親中派」的代表性人物,訪問中國大陸一百多次,被中共視為「中國人的老朋友」。圖為大陸前總理周恩來會見季辛吉。(圖/翻攝直新聞)

季辛吉是美國國內「親中派」的代表性人物,毫不掩飾他對中國的強烈感情。季訪問中國大陸一百多次,中共領導人習近平今年7月還親自在釣魚台國賓館為他的百歲華誕做壽,視他為「中國人的老朋友」,肯定他對中美關係做出的歷史性貢獻。

季辛吉當年玩「聯中制蘇」的權力政治遊戲,分化了冷戰時期這兩個共黨強權的關係;但近年來季辛吉對於中美交惡多次表達憂慮,擔心中共「聯俄制美」,會讓美國陷入東西兩面為敵的困境,故不斷呼籲中美採具體措施改善關係。

季辛吉當然了解「台灣問題」對中美關係起的破壞性作用,他認為美國想避免中美敵意螺旋上升的第一個動作,就是要降低在「台灣問題」上的挑釁,因為這會直接加深中美兩國之間的裂痕。季辛吉在接受《經濟學人》訪問時警告,美國政府與國會應減少「類兩個中國」的提案,避免讓人懷疑支持台灣獨立。

▲ 季辛吉曾表示,美國政府與國會應減少「類兩個中國」的提案,避免讓人懷疑支持台灣獨立。(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不能排除兩岸和統可能 拜習會後美國學者罕見談促統

從明年1月台灣總統選舉到5月新總統正式上任,這是兩岸關係的一段敏感期,對台美中三方的執政政局都形成重大考驗。我認為,或許是受到舊金山「拜習會」的影響,美國重要智庫人士最近對「台灣問題」的立場,出現了若干調整的跡象。

例如,三位美國重量級中國問題專家葛來儀(Bonnie Glaser)、白潔曦(Jessica Weiss)與柯慶生(Thomas Christensen),聯名在上月30日刊出的《外交事務》期刊撰文,文中除了重申美國應表明反對台海兩岸片面改變現狀,包括反對大陸武統和台灣追求獨立的政治動作外;還特別指出如果賴清德勝選,應該考慮重新審視2014年提出的凍結《台獨黨綱》提案,讓維持現狀的承諾賦予更多分量跟可信度。

三位學者並且強調,正如美國絕不能排除兩岸最終和平融合的可能性,台北也不應該採取永久排除這一結果的舉動。為了威懾戰爭,台灣須讓陸方領導人相信仍有可能和平統一。

▲ 葛來儀等三位美國重量級中國問題專家日前表示,美國絕不能排除兩岸最終和平融合的可能性,台北也不應該採取永久排除這一結果的舉動。(圖/達志影像/newscom)

美國學者回應中共的「融合」和「統一」主張非尋常之舉,代表美國除了要與中共合作進行危機控管,避免台灣選舉期間出現突發事件外;也必須針對中共在選後的「促統」工作,展開戰略上的「超前部署」。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季辛吉留下的政治遺產,有爭議性的部分,但也有許多值得我們汲取的經驗。

民主無法保證台灣安全 台灣是美抗共的棋子

首先,國家利益永逺是美國決定對外政策,包括對台政策的唯一標準。賴清德獲民進黨提名為總統參選人後發表談話稱,2024年不是「戰爭與和平」的選擇,而是「民主與專制」的抉擇;但我認為,民主不能保證台灣安全,也不能因台灣實施民主,就能視美國的協防為理所當然。換言之,美國不會因與台灣分享民主價值,犧牲它與中共交往的現實利益。

以美國與拉美國家為例,曾任華府智庫「美洲國家對話組織」(Inter-American Dialogue)主席的美國喬治城大學教授希福特(MichaelShifter)指出:「對季辛吉而言,拉丁美洲是全球地緣戰略棋盤上的一枚棋子,而他的唯一優先考量是對抗共產主義,其他一切幾乎都不重要。在這種情況下,他並不在乎拉丁美洲軍政府統治下的人權侵犯。」

▲ 1954年,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執行「瓜地馬拉行動」,資助瓜地馬拉叛變軍官亞馬斯。(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在季辛吉眼裡,台灣應該只是扮演美國棋子的角色。面對混沌的世界局勢,台灣必須確定國家利益,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政治學者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認為,「國家利益源自國家認同」;而認同問題正是台灣的「阿基里斯腳踝」(Achilles heel)。例如,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說「我們絕對不是強國的棋子」後,立即被綠營扣上「疑美」的帽子。

策略與人際關係結合 季辛吉談判技巧適用商界

其次,外交是談判的藝術,季辛吉的談判技巧,不只適用於政治界,也適用於商業世界。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塞貝尼斯(James K. Sebenius)等人,曾在長期深度訪談季辛吉後,將內容出版成《季辛吉談判者》(Kissinger the Negotiator)一書。塞貝尼斯發現季辛吉談判的時候,會像照相機鏡頭般,拉遠看自己的策略,同時拉近看對方個人。兼顧遠景與聚焦的「雙觀點」,把策略與人際關係結合,這正是他談判成功的基石。

季辛吉雖然強調「談判代替對抗」,但他認為美中談判最重要的是討論影響彼此敵對關係的原則,至少可為雙方合作努力提供一些空間。但季認為目前「台灣問題」無解,故不能成為美中談判核心。

▲ 季辛吉認為目前「台灣問題」無解,故不能成為美中談判核心。(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促統」是台灣遲早都須面對的挑戰

然而,台灣總統大選後,兩岸關係不可能一直處在「有讀不回」的狀態。目前三組總統參選人都認為選後兩岸有恢復對話或重建對話機制的必要性,但如何對話?這對侯友宜而言,不是問題;對柯文哲而言,問題不大;但對賴清德而言,卻幾乎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台灣遲早都會面臨對岸「促統」的挑戰。台灣朝野政黨或許為了選票,在選戰中刻意避談統一;但勝選後的台灣執政當局,恐怕必須面對這個問題。

▲ 目前三組總統參選人都認為選後兩岸有恢復對話或重建對話機制的必要性。(合成圖/記者陳家豪攝、翻攝賴清德臉書、記者湯興漢攝)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趙春山專欄

趙春山專欄 趙春山

曾任政大國關中心副主任、東亞所及俄羅斯所所長,並參與政府中國大陸事務諮詢工作,見證兩岸關係不同階段的發展。深信只有兩岸和平對話才能創造兩岸互利共贏的局面。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