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學文/川普恐再回白宮 美國大選「不確定」牽動全球

我們想讓你知道…川普官司纏身,拜登內外交困。無論拜登退選或不退選,既改變不了美國政治的詭譎難測,也影響不了全球政經的注定不平靜。

▲ 當年川狼狽下台的川普不但可能重返白宮,而且還可能打敗四年前把他趕出白宮的拜登。(圖/路透)

● 丁學文/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兼總經理

眾所周知,現在這個2024年,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大選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然就是美國的總統大選。講到美國,我想,沒有一個人會願意放棄連任總統的機會。然而,如果時間回到四年前,當時川普的狼狽下台以及這幾年的官司纏身,很難讓人聯想到今天的川普不但可能重返白宮,而且他打敗的可能就是那個四年前把他趕出白宮的拜登? 

其實,這都是拜登之賜,他的不得人緣讓現在的民主黨出現了一個聲音,希望拜登知難而退主動退讓,但抱歉,沒有跡象表明他會這樣做,更可悲的是,即使他願意,也不能保證民主黨一時之間找得到更好的替代人選。所以,就出現了我們現在看見的情況:民主黨人士氣低落,但更多人保持沉默。 難怪有人說,這就像大家一起被困在一艘機械有問題的船舶上,眾人肯定希望換一艘更好的船,但沒有人敢在這艘船上作亂,只好無奈又充滿敗軍氣息的繼續蹲在一起。

但共和黨也好不到哪裡去,初選民調顯示,川普領先共和黨其它競爭對手50個百分點以上,這使得川普成為了一個令人望而卻步的當然人選。即使和拜登單挑,川普也居於領先,這樣看來,共和黨的無奈猶有勝之。這麼一場看似確定,卻又充滿著不確定的美國大選果真扣人心弦,不管結果如何,唯一確定的是,無論在政治、外交、軍事,甚至經濟上仍然執全球牛耳的美國,2024年注定就是一個亂還要更亂的選舉大年,全球其他地區除了吹鬍子瞪眼的被動等待,啥也做不了。

拜登再度入主白宮機會大 民主黨無人難匹敵

▲ 新的一年到來,《經濟學人》的封面故事重新聚焦在美國總統大選。(圖/翻攝自《經濟學人》封面)

新的2024年一開始,《經濟學人》的封面故事重新聚焦在美國總統大選。在封面設計上,我們看見西裝筆挺,帶著標誌性墨鏡的拜登意氣飛揚的向我們揮手致意,但旁邊停著的卻是一台老舊不堪,掛著拜登車牌的總統座車。上面兩排充滿諷刺的黑色大字 「MADE IN ‘42, ROADWORTHY IN ‘24 1942製造的,還能在2024年上路嗎?」明顯說的就是拜登這位八十多歲的老先生。

《經濟學人》用了緒論第一篇、Briefing專文、美國板塊第一篇、第二篇帶我們再一次深入解析即將來到的美國總統大選。文章提及美國政治陷入的兩極對峙就像美國大峽谷距離一樣的糟糕。民主黨人對川普連任將怎麼毀滅美國的民主體制感到憤怒。然而,在即將來到的選舉中可能要和他對決的,竟然是垂垂老矣的拜登,他的支持率幾乎是美國歷史上最差的一位。 這到底是怎麼造成的?

今天,川普明顯在美國大選的搖擺州民調中遙遙領先,距離第二次的總統勝利近在咫尺,即使你認為川普是一個潛在的獨裁者,他入主白宮的前景看來機會巨大。民主黨人中的大部分人士不喜歡拜登,但他們既沒有能力挑戰他,也不願意全力支持他的競選活動,而只能心不甘情不願的嘀咕著他們所處的混亂局面。

▲ 川普再次入主白宮的機會頗大,但民主黨人內卻沒有人有能力挑戰他。(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拜登不受歡迎 卻難有替代者能上場

拜登如此不受歡迎的原因早就不是秘密。部分原因是持續爆發的通貨膨脹擺壓不下來。然後是他的年齡。大多數美國人都知道這個80多歲的總統的老態龍鍾。他們也知道,無論這個人的品格多優秀,都不應該讓他在全球最艱苦的工作崗位再待四年。

早在2023年,拜登就應該公開宣示只擔任一屆總統,如此一來,他將被尊為公共服務的楷模,並成為和川普的自大相對照的典範。民主黨大佬們都知道這一點。事實上,在期中選舉的表現確定優於預期之前,許多黨員就已經認為拜登應該做足退場準備。《經濟學人》在一年多前也第一次對拜登提出了不尋求連任的建議。

不幸的是,拜登和他的政黨有幾個理由讓他不得不再參加一次競選,首先,他的責任感被自己的虛榮心玷污了,他早自1987年就開始競選總統的準備,並堅決努力了很長一段時間,他始終相信美國需要他,尤其在他成功打敗川普之後。

同樣的,他的幕僚群服務意願也一起被野心玷污了。由於政府的性質,總統的許多最親密顧問已經這麼接近了權力核心。 他們怎麼可能輕易就範讓出權杖?

▲ 拜登早在1987年就開始競選總統的準備,他始終相信美國需要他。(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另外,民主黨的政治領袖一直有著膽怯和自滿的傳統。就像許多國會中的共和黨人一樣,他們明明不喜歡川普,也認為他很危險,但他們卻找不到彈劾甚至批評他的理由,民主黨的堅定支持者也是一樣不敢對拜登採取具體行動。如果是因為擔心自己的政治版圖受到威脅,那他們的行為就是懦弱。如果他們認為川普才是他自己最大的敵人,那就是自滿。拜登的支持率正在持續下滑,到目前為止,川普面臨的91項刑事指控只會讓他變得更加的強大。

有鑑於此,你可能會認為最好的辦法是拜登退到一邊。畢竟距離大選還有十個月,民主黨內仍然人才濟濟。唉,這不僅不可能,而且你仔細觀察後會知道現階段尋找拜登的替代者將是一個孤注一擲且不明智的行為。

如果他今天主動退出,民主黨將不得不混亂無章地重新選舉初選,因為許多州的提交截止日期已經過了,假設這真的發生,並且隨後發生的一系列訴訟是可以控制的,州立法機構將不得不批准更接近八月份全國代表大會的初選新日期。還必須組織一系列辯論,以便初選選民知道他們可以投票給誰?這個範圍很可能很廣闊,而且沒有明顯的方法可以迅速縮小範圍:在2020年的民主黨初選中,有29名候選人提出了參選的要求。

▲ 賀錦麗不擅長溝通,常因言行不當引起爭議。(圖/路透)

如果該黨能夠確定以一位年輕的、可當選的候選人參加選舉,那麼混亂可能值得。然而,最終的獲勝者似乎同樣可能無法當選——比如桑德斯(Bernie Sanders),他自稱是民主社會主義者,但他還比拜登大一歲。更有可能的是,副總統賀錦麗。 賀錦麗女士的優勢在於年齡不老,不過她到10月就將年滿60歲,卻可能被認為太年輕,這說明了民主黨的老人政治。

不幸的是,事實證明她不擅長溝通,無論是在辦公室還是在政治舞台上,她都處於劣勢。 Harris女士是加州僵化政治的產物,從未成功地吸引過本州以外的選民。她 2020 年的競選表現很糟糕。她常常言行不當引起爭議。她負責的移民和南部邊境問題是川普最棘手的問題,卻也是民主黨最薄弱的一環。賀錦麗擊敗川普的機會比她的老闆還要小。

因此,民主黨人最好把候選人重點仍然放在拜登身上;經濟可望達成軟著陸;工人可能看到實際工資的增長和充分就業;還有,如果川普被定罪,他可能會受到選民的懲罰;最重要的是激發活力,民主黨需要釋放一些興奮感,並創造一種關於連任的可能性。

現在這位總統確實不是一個好的人選,他面對的對手集會常常是一場狂熱的集會,還夾雜著歌舞雜耍表演。他需要一個能夠向人群講話並代替他曝光的人。那個人當然不是賀錦麗女士。

▲ 《經濟學人》認為賀錦麗應該放棄連任副總統,讓拜登可以將他的第二個任期描繪成不同的總統任期。(圖/路透)

《經濟學人》認為她真的應該選擇或是為民主黨貢獻的工作就是放棄連任副總統。拜登可以將他的第二個任期描繪成不同的總統任期,他應該找更像一個執行長的副總統彼此分工做好工作。不管怎樣,拜登需要和一群願意與他一起競選,而且充滿熱情的民主黨人士一起努力,但不幸的是,現在的他和他的競選隊伍正像夢遊一樣的走向了災難之中。

「不確定」成2024關鍵字 美國大選牽動世界全局

說真的,拜登如果真的被迫退選,現在已經無比騷亂的民主黨將變得更加分裂,而不是團結。美國的選民也只會更加唾棄民主黨,而不是憐憫他們。也有人說拜登會在八月獲得提名後因病退出選舉,如此一來,民主黨全國委員會將決定由誰接棒,拜登的競選搭檔、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非常可能頂替,但她的不穩定,又可能會吸引其他民主黨人也決定加入選戰,讓情況變得更加的不可收拾。

如果不退選,我感覺吧,現在的民主黨內部情況更令人擔憂,人心散了,隊伍要怎麼帶? 這就是為什麼越來越多人感覺川普有可能東山再起重返白宮。

▲ 民主黨內部情況更令人擔憂,川普有可能東山再起重返白宮。(圖/路透)

第一個可能的情況是兩敗俱傷,在現在這樣兩黨嚴重對立的美國政壇,民主黨不可能束手就擒讓對手輕易獲勝,一旦敗局出現,他們也可能找個替罪羔羊,誰?當然是川普。最近,一位美國地方法官裁定現任總統擁有豁免權,但川普作為前總統則不具備這種特權。這暗示著,如果兩黨無法就利益達成妥協,民主黨可能會充分運用法律手段打擊川普,甚至讓他陷入牢獄之災。

另外一個情況是這兩位老先生真的撐到最後對打,那就真的誰輸誰贏都是更亂。川普上台,美國肯定會來一個天翻地覆的大轉身;如果拜登連任,恐怕川普也不會輕易善罷甘休。所以,2024年的最大特點依然就是「不確定」。而這個不確定背後,潛藏的唯一確定,就是充滿了不確定的美國。更具體說,今年的美國大選就是今年全球不確定變數的重中之重。

一言以蔽之,川普官司纏身,拜登內外交困。無論拜登退選或不退選,既改變不了美國政治的詭譎難測,也影響不了全球政經的注定不平靜。

▲ 川普官司纏身,拜登內外交困。(圖/路透)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經濟日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丁學文

丁學文 丁學文

現任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畢業於台大經濟系、美國康乃爾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最愛孜孜不倦、與人分享的利他生活;希望拉高視野,帶給大家不同新觀點。

丁學文最新文章

more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