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學文/中國經濟摸不透 別以口號解讀中國

我們想讓你知道…《經濟學人》認為中國可能陷入通貨緊縮和房地產崩盤的困境。但全球政經情勢也在動盪不安之中,它們的彼此交錯才是觀察預測未來趨勢的重中之重。

▲ 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去年11月於香港舉行。(圖/CFP)

● 丁學文/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兼總經理

去年11月,有出席香港舉辦的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的人肯定發現了一個詭異的現象,是的, 華爾街的大佬該來的都來了。是的,會議內容該談的金融穩定、利率或資本市場都談了,但為期三天的峰會,台上完全沒有人提及中國大陸這個話題,中國大陸個全球地緣政治的重要關鍵字 ,就這樣被大家三緘其口了。

我感覺吧,這可以有兩種解釋,要嘛是不方便談,要嘛就是根本不知道怎麼談?

這是真的,最近這段時間,連過去最喜歡鑽研中國各種名詞的各路經濟學家、分析師或是所謂的戰略專家都開始避談中國,為什麼?因為從內循環外循環、共同富裕、統一大市場到最近的新質生產力,一套接著一套,但真的沒有幾個人知道該怎麼解讀?

▲ 中國領導人去年至少在128個不同場合提到了「高質量發展」。(圖/翻攝央視)

不過最有意思的是,今年1月31日,美國彭博(Bloomgberg)報導,中國領導人去年至少在128個不同場合提到了「高質量發展」,但經濟學家說,這一口號的含義太過廣泛,讓人充滿了想像空間,卻又好像打高空落不了地。對投資人而言,這句神秘的口號到底能不能支持中國經濟增長 ?真的就是霧裡看花,沒人說得準?

或許就像位於上海的「龍州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說的:中國所有的口號都是政治口號,故意保持模糊才能 保持它的靈活性,但說到底,北京希望它是什麼,它就可以是什麼?我感覺吧,現在一味看衰中國有可能失之魯莽,我比較相信的是,中國變了,但這個世界也變了,兩個都變了的東西,交叉影響會變成什麼樣?或許天知地知,但你跟我應該很難知道。

經濟奇蹟搖搖欲墜 改革開放後最嚴峻考驗

▲ 本期的《經濟學人》封面故事聚焦中國。(圖/截取自《經濟學人》封面)

這期的《經濟學人》封面故事聚焦中國。在封面設計上,編輯群讓我們在中國紅的封底前,看見端坐桌前的習近平,若有所思的按下了一個按鈕。他的頭頂上寫著的是「CHINA’S RISKY REBOOT 中國充滿風險的重新啟動。」

《經濟學人》這次真的是大手筆,一口氣用了緒論第一篇、Briefing 專文、茶館專欄、商業板塊第一篇、財經板塊第一篇,四篇佔據各個板塊第一篇的文章嘗試為我們揭開中國經濟的神秘面紗。

中國,現在正面臨著1990年鄧小平改革開放以來最嚴峻的一次經濟考驗。去年,中國確實實現了5%的經濟成長,但過去數十年的經濟奇蹟正在搖搖欲墜。中國勤奮努力的勞動力正在萎縮,最瘋狂的房地產繁榮轉向蕭條,連中國賴以致富的自由貿易體係也在瓦解。正如《經濟學人》的文章闡述的,習近平的回應是加大實施一項重塑中國經濟的大膽計劃。這融合了科技烏托邦、中央計畫和對國家安全的痴迷,並展現了中國想要主導未來產業的雄心。但文章認為它裡面蘊含的矛盾意味著它非常可能讓中國人民失望,並進一步激怒全球的其他國家。

▲ 《經濟學人》指出,中國過去數十年的經濟奇蹟正在搖搖欲墜。(圖/路透)

是這樣嗎?

消費者提不起勁 保護主義再擊一拳

確實,與過往相比,中國國內現在的情緒非常低落。儘管3月份工業生產有所回升,但消費者卻仍然提不起勁,通貨緊縮揮之不去,許多企業家的焦慮背後隱藏的是對中國更深層次的擔憂。預計到2050年,中國將失去20%的勞動力。佔GDP五分之一的房地產看來短時間內難以解決,所以依賴土地銷售和房地產繁榮的地方政府捉襟見肘。雖然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這個禮拜有了通話,但中國與美國的關係仍然脆弱。中國官員深信,不管誰入主白宮,美國對中國企業不會手軟。

中國的因應措施是圍繞官員所謂的「新質生產力」來制定策略。這避開了透過大規模刺激來促進經濟增長的傳統途徑。中國希望轉型成為一個大規模生產電動車、電池、生物製造,以及以無人機為基礎的「低空經濟」黃金年代。

這個計劃的範圍非常驚人。《經濟學人》估計,「新質生產力」的年度投資將達到1.6兆美元,佔所有投資的五分之一,以名目價值計算則是五年前的兩倍。這相當於2023年美國所有商業投資的43%。到2030年,某些行業的工廠產能可能會增長75%以上。其中大部分會透過補貼或所謂的國家指示所推動。習近平的最終目標是扭轉全球經濟目前的權力平衡。

▲ 中國希望轉型成為一個大規模生產電動車、電池、生物製造,以及以無人機為基礎的「低空經濟」黃金年代。(圖/CFP)

《經濟學人》當然不以為然,並一口咬定習近平的計劃是錯誤的。為什麼?原因之一是它忽略了消費者。中國的消費支出目前為止僅佔GDP的37%,仍然遠低於全球標準。文章認為想在房地產低迷時期恢復消費者信心,並刺激他們花更多錢,就需要更強的刺激措施。想引導消費者減少儲蓄,就必須做好社會安全和醫療保健,甚至向所有城市移民開放公共服務。《經濟學人》緊抓習近平去年說過的一句話:年輕人應該少點嬌慣,多些「吃苦」。《經濟學人》因此斬釘截鐵認為中國政府絕對不會妥協,採取紓困的刺激措施。

另外就是中國的國內需求疲軟,所以生產過剩必須出口。偏偏遺憾的是,全球早就揮別了過去20年的自由貿易。美國第一個會阻止中國生產的產品以各種方式進口。歐洲對中國電動車已經開始感到恐慌。中國官員表示沒關係,他們可以將出口轉向南半球。但這些新興國家的工業發展一旦受到「中國衝擊」破壞,它們也會開始變得謹慎。中國製造現在佔全球的31%。在保護主義時代,這個數字真的很難再往上拉高多少?

▲ 全球早已揮別過去20年的自由貿易,走向保護主義。(圖/路透)

最後一個則是習近平對企業家的偏見,企業家曾經是中國奇蹟的代名詞,但現在,只有受政治青睞的產業才能獲得投資,資本主義冒險的根本機制已經遭到破壞。許多企業抱怨政策變化的不可預測,並擔心自己成為箭靶。除非企業家可以擺脫這種陰影,否則創新就會受到影響,資源就會被浪費。

步入日本後塵? 經濟惡化恐加劇地緣緊張

《經濟學人》認為中國可能會像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一樣,陷入通貨緊縮和房地產崩盤的困境。更糟的是,其不平衡的成長模式可能會進一步破壞國際貿易。如果是這樣,地緣政治緊張可能進一步加劇。但美國及其盟友也別竊喜。如果中國真的陷入了停滯,可能會逼著它比繁榮時期更加好戰。

那奇怪的是,如果這些改變這麼不好,中國為什麼不改變路線?《經濟學人》認為原因之一是習近平聽不進去他不想聽的話。過去30年,中國一直對外界持開放態度。它的技術官僚喜歡研究全球的最佳實踐,然後進行集體辯證。但現在,經濟專家早就被邊緣化了。另一個原因是現在的國家安全比經濟繁榮更重要。中國一股腦在準備未來可能的和美國直面對決。

文章最後提及,現在的中國正面臨20世紀90年代以來最深刻的一次變化,後續會不會有負面影響在中國和全球出現,我們很快就會知道。

▲ 《經濟學人》認為中國可能會像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一樣,陷入通貨緊縮和房地產崩盤的困境。(圖/路透)

國內經濟低迷 龐大市場仍可能隨時反轉

說真的,現在這個世界談論中國的人真的變少了,除了它真的很難看懂之外,最重要的是,看懂了又能怎樣?「我思故我在」最能形容現在的中國作為,我有我的棋譜要走,你看得懂也好,看不懂也罷,我基本上,也不想跟你對話!

但攤開來看,中國喊出來的口號要做好本來就不容易。過去十年,大量資金並沒有保證黑格爾式的生產轉型,缺乏支出反而拉垮了它的可能性。我感覺吧,想了解中國,就不要去理睬它的口號,所有的口號都是企圖為重振中國經濟找到一個新的破局之路,可惜的是,世界政經情勢變化太快,搞得中國也陷入一個有點尷尬的局面。曾經,跨國企業前仆後繼進入中國,現在的它們前腳跟著後腳陸續離開;曾經,中國的民營企業各個目中無人、睥睨一切,現在的它們唉聲嘆氣不知所以。進去的出來了,裡面的出不來,你說整個氣氛怎麼好的起來?

▲ 世界政經情勢變化太快,搞得中國也陷入一個有點尷尬的局面。(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我承認文章說的:消費不振、產能過剩以及企業不受待見是現在中國整體氛圍低迷的原因之一,但地方政府的寅吃卯糧以及今天的捉襟見肘更讓狀況雪上加霜,從2020年到2023年,地方政府的收入下降了五分之一以上。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指出,當經濟欣欣向榮、地方政府財大氣粗肆意撒錢,有錢大家一起花的狀況到處都有,也是因為這樣,2010年開始,大量資金湧入了像電動車、太陽能板和半導體、電池等能源領域。 但今天的它們,早已被救火壓垮了長期思考的努力。

在今年的兩會上,中國總理李強闡述了中國未來一年的「主要任務」。李強仍然高喊著「實現產業體系現代化」並發展「新的優質生產力」。本來,擴大內需是消除通貨緊縮的必要手段,但現在只排名第三。如果低落情緒和市場消費都沒有辦法復甦,商業世界的低迷又拉不回來,地方政府必將更難補充國庫。但,我還是認為,北京中南海肯定也沒有我們想得那麼傻,中國的製造業底蘊、中國的龐大市場、中國的企業家衝勁,會不會隨時反轉永遠不容小覷,更重要的是,全球政經情勢也在動盪不安之中,它們的彼此交錯才是觀察預測未來趨勢的重中之重。

▲ 中國的製造業底蘊、中國的龐大市場、中國的企業家衝勁,會不會隨時反轉,永遠不容小覷。(圖/路透)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經濟日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丁學文

丁學文 丁學文

現任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畢業於台大經濟系、美國康乃爾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最愛孜孜不倦、與人分享的利他生活;希望拉高視野,帶給大家不同新觀點。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