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雄/教改、本土意識可以不必那樣想

我們想讓你知道…「以前對的事,現在不一定對;現在對的事,以後不一定對」。關鍵重點在於:當下為何做出這樣決定?

▲ 1994年「410教改大遊行」今年屆滿30年。(圖/全教總提供)

● 劉世雄/彰師大師培中心特聘教授

前天410教改30年,我本來想不說的,畢竟有些觀點可能與他人不同。但禁不起學生的提問,還是說了。

如果把教改設定成失敗、把責任歸於某一人,我倒覺得不要那麼激進。我在上課時跟師資生提到「以前對的事,現在不一定對;現在對的事,以後不一定對」。關鍵重點在於:當下為何做出這樣決定?

民粹吧!我是這樣回答學生的。從我開始參加聯考,錄取率約兩、三成,記得我一個表哥重考,考上當時的私立大學,家裡就高興的不得了。

試想當時的氣氛如何?人民對政府的怒吼,可以聽不見?那再想,如果有一位教育部長,堅持反對廣設高中、大學,這個部長會如何?

策略方法吧!有些事情是可以做,但不一定要採行抗議者所提出的方法,或者主導者也不一定就只能那樣想。

前天看到一則新聞提到未來的教育部長一定要有本土意識。類似上述情形,如果把一般大眾知覺的本土意識強迫納入課綱,那不到教育專業思考的程度,甚至教育被掛上被政治牽引的罪名。

▲ 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將接任教育部長。鄭英耀是教育學者出身,曾任高雄市教育局長,行政經驗非常豐富。(圖/記者屠惠剛攝)

現在年輕人本來就是本土化的一代,若用敵對意識強調本土化,效果有限。教育的功能本來就是啟發學生的智慧,以批判思考面對各種現象。

批判思考需要充分知識與經驗,當前,年輕人的經驗就是本土,批判思考最後的結果就是本土意識。這比僅把本土意識不自然地納入課綱,目的達到、本就如此、也專業許多了,不是嗎?

許多事情,人民只是提出需求,若僅滿足需求,當需求滿足再加入後續的因素後,反而會造成另一股困境,教改即是如此。教育主導者要有教育專業,要有高度看待社會現象。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劉世雄」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