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宣誓要發展「AI智慧島」 稅制沉疴先解決!

我們想讓你知道…台灣的稅制沉疴由來已久,我們真的需要獨立而不會被政黨、政治、多方勢力掣肘的專業稅務法官。

▲ 賴總統4日出席「台北國際電腦展開幕典禮」,宣誓要發展「AI智慧島」,並承諾會穩定供電。(圖/記者張佩芬攝)

● 葉云/讀者

總統賴清德出席2024台北國際電腦展開幕典禮,喊話要科技業大老投資台灣成AI島,並承諾要穩定供電、建置超級電腦和持續培養人才,這張美好的藍圖能不能實現?

但台灣是否能成為AI智慧島,政府還有一個重要的課題,那就是健全的稅制。世界台灣商會聯合總會名譽總會長林見松2018年曾明確指出台商回台投資涉及的稅務問題,才是台商決定是否返台投資的重要考量,也是政府須先解決的問題,而台商境外回台,希望的課稅原則就是簡單、透明。企業界都清楚國稅局裡有「協商室」,美其名是為解決納稅者稅捐爭議、受理納稅者之申訴或陳情及協助提起行政救濟,但行政權獨大造成協商變成「脅商」,現今網路發達,科技報稅便捷又清楚,而且租稅法定主義應該是該扣的稅一毛錢都不能少,不該扣的稅一毛錢都不能扣,既是如此,稅單又怎會需要協商?難道不是國家稅制讓稅官有過大的行政裁量權濫權開單?人民被迫接受「脅商」,被迫多繳一點稅,而面對稅制的行政救濟卻又往往非常耗時,等待過程中也耗費心力,所以企業團體才會流傳著一句「國家缺錢,多少繳一點」,產生了台灣獨特的畸形稅制。

▲ 行政權獨大,讓人民被迫接受「脅商」,企業團體甚至流傳一句「國家缺錢,多少繳一點」。(圖/記者張暐珩攝)

最高行政法院吳東都院長就任時曾強調從108年至110年,我國第一審行政訴訟原告平均勝訴率已高達19.4%,與同期德國15.5%、日本12.86%相較,並非所謂的「駁回法院」。在象牙塔裡的他真能了解人民的痛苦嗎?財政委員賴士葆曾質詢財政部長,台灣人民與政府打稅務官司,要連闖兩關取得最高等行政法院的勝訴機率僅有千分之3,人民穩輸不贏的救濟制度還能算是有效的救濟嗎?其實行政法院長期以來都被稱為敗訴法院,以林秋華(89~108年)、莊金昌(89~111年)、劉錫賢(95~仍在職)等三位法官任職高等行政法院89~112年間的稅案中,判人民勝訴率極低,經過實質勝敗判讀校正分析後,人民勝訴率1~2%,整體平均值為1.55%,簡直低得離譜,還曾經各有2個年度(林秋華101、107年,莊金昌105、111年,劉錫賢101、112年)稅務案件判人民100%敗訴,而且綜觀判決結果與內容發現,這三位法官幾乎都採信公家機構的意見,對原告(人民)的意見都認為無須調查,難怪人民都會敗訴。當人民必須要捍衛自己的人權跟國家打訴訟時,如果行政法院不是基於中立站在法治和保護人權這邊,而是因官僚體系的關係跟公權力站在同一邊,這樣的行政法院難道不需要改革?行政法官難道不需要從官官相護的心態調整為依法行政?行政法官的專業素養難道不需要提升?難道要淪為替濫權違法的官員背書、成為打手?

▲ 行政法院不應淪為替濫權違法官員背書的機關。(圖/資料照)

台灣稅法學會理事長、東吳大學法學院客座教授葛克昌曾表示,目前各國的趨勢都是成立稅務專業法院,而台灣的《納保法》,僅要求設置專業法庭,是一個「妥協的立法」,他也指出,稅法人才培養是在大學,而不是法院,因此未來需針對稅務法律人才辦理選考制度,建立一套培養稅務專門法律人才的機制。台灣也真的需要獨立而不會被政黨、政治、多方勢力掣肘的專業稅務法官。

台灣的稅制沉疴由來已久,歷經多次的政黨輪替,賴總統應有魄力、大刀闊斧的改革和健全台灣的稅制,讓台灣的課稅原則簡單、透明,人民有所依規,官員依法行政,讓科技業和資金都能放心的在台投資設廠,對台灣經濟發展產生實質的功用,讓人民的生活更好,國家也能有更多的稅收,多方共贏,這才是國家的實質競爭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