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免濫用」嚴重損害台灣民主 就是實質不法行為

▲▼盾牌牙醫史書華。(圖/記者湯興漢攝)

▲罷免議題持續發酵,引發社會熱議。(圖/記者湯興漢攝)

●李震華/ 律師、台灣司法改革關懷互助協會理事長

近期,罷免議題持續發酵,不僅引發社會熱議,更延伸至民間企業與網紅的言論風波。連鎖咖啡品牌路易莎因公告「謝絕所有黨派的政治活動」,遭部分青鳥支持者出征官方社群,甚至以「想想10萬消費者」等言辭施壓。此外,電商網紅「486先生」陳延昶,因藝人大S離世後發表「去投胎中國人」言論,也讓大罷免行動從政治問題延伸至整個社會,有朝著撕裂社會方向發展的趨勢。

當罷免成為政治鬥爭 嚴重偏離民主機制

對於大罷免,筆者認為,罷免權的濫用將對台灣民主政治造成嚴重損害。因為罷免機制原旨在針對專業表現不佳、認真度不足或有重大職業道德瑕疵的個別立委,若大罷免將其擴大成對特定政黨的所有區域立委,已明顯是權利濫用而違反罷免法制的立法原意,變相成為政治鬥爭工具,嚴重偏離民主機制的正當性,而違反法治國原則。

政黨在自由民主體制,就是一個民主政治「機關」,必須遵循自由保護、平等參與及接受人民監督的法治規則的制約。這正是為何選罷法也要有如國家所辦選舉同樣的要求,針對政黨黨內初選也同樣有禁止賄選等選罷法規則的適用。

因此,違反罷免法制用意的大罷免,就是違反法治國原則的實質不法行為,基於民主法治深化的立場,當然應予譴責。

尤其,針對競爭對手政黨全體區域立委的大罷免行動,已具有強烈敵對性質,終將促使對手陣營採取報復性手段,最終可能演變為朝野雙方陷入無止盡的政治惡鬥,導致政治情勢更加動盪,進一步撕裂社會族群和諧。

這不僅正中中國巴不得我國國情動盪的下懷,也顯然違背總統賴清德所強調的「家和萬事興,朝野團結合諧」的精神,對國家民主法治的發展極為不利。

罷免帶來負面衝擊 激化對立危及國安  

筆者認為,總統作為全國領袖,應超越黨派考量,以全民福祉為核心,尤其在兼任黨主席的情況下,更應謹慎政黨行事,避免罷免行動成為政黨競爭的工具。民進黨立院黨團所呼籲主導的大罷免行動,若導致朝野對立深化,賴清德作為執政黨主席,應展現更高憲法守護者的格局,主動停止罷免行動,並透過朝野協商,推動下會期的重大法案。

此外,罷免行動將引發補選,進一步浪費龐大公帑資源。無論是罷免或補選程序,均需耗費大量行政與財政資源,且過渡期間立法院將陷入空轉,影響國政運作,對整體社會發展造成負面衝擊。

筆者呼籲,朝野各黨應回歸理性問政,避免為反對而反對,應以人民利益為優先,透過正常民主政治競爭機制尋求共識。若罷免行動持續激化社會對立,恐將促使中國大陸採取「遠交近攻」策略,逐步分化各黨,最終導致台灣內部嚴重分裂,危及國家安全。

▼朝野各黨應回歸理性問政,避免為反對而反對,應以人民利益為優先,透過正常民主政治競爭機制尋求共識。(圖/總統府提供)

▲▼總統賴清德邀請立法院長韓國瑜入府喝咖啡。(圖/總統府提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