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團體與專業人士 罷免運動的「社會中間力量」

我們想讓你知道…當這股社會中間力量不再沉默,台灣的政治文化將朝向更透明、負責與公正的方向邁進。這不只是罷免行動,而是台灣公民社會自我覺醒的見證,未來勢必將持續影響台灣民主發展。

▲▼全台罷免團體於2/10由曹興誠董事長陪同赴中央選舉委員會遞送罷免選區立委提議連署書,第二波連署書四點已送達中選會。(圖/記者湯興漢攝)

▲在民主社會,公民團體與專業人士扮演著社會的「中間力量」,憑藉專業知識、公民意識與組織動能,對公共政策與政治運作產生深遠影響。(圖/記者湯興漢攝)

●楊聰榮/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在民主社會中,公民團體與專業人士扮演著社會的「中間力量」,憑藉專業知識、公民意識與組織動能,對公共政策與政治運作產生深遠影響。罷免制度作為民主機制的一環,讓選民有機會檢視並撤換不適任的民選官員。然而罷免行動不僅需要法律程序與門檻的支持,更仰賴強大的社會動員與輿論推動。在台灣,這股力量近年來展現出關鍵作用,成為民主深化的重要推手。

選舉不是民主的終點 而是監督政府的開始

2025年初,台灣掀起了一波前所未有的「大罷免潮」,多個公民團體與專業人士積極參與,針對多位國民黨立法委員發動罷免行動。

其中由聯電創辦人曹興誠於2025年1月成立的反共護台志工聯盟,負責統籌全台各地的罷免行動,號召民眾針對違背民意的國民黨立委發動罷免,強調立委應該忠於國家利益,而非成為特定勢力的代理人。

在台北市,多個公民團體針對國民黨立委王鴻薇、李彥秀等人展開罷免行動,指責他們在立法院的表現未能符合選民的期望,未能有效監督政府或提出具體的改革方案。

同樣地,新北市的公民團體則針對立委洪孟楷、張智倫發起罷免,認為他們在關鍵政策上的立場與選區民意相悖,例如對於台灣主權、能源政策與社會福利議題的態度搖擺不定,甚至違背選民託付的職責。

而在基隆市,公民團體「山海公民拆樑行動」於2024年2月21日成立,由領銜人戴璟安帶領團隊,針對基隆市市長謝國樑發動罷免,指責其在「基隆東岸商場爭議」中的處理方式,以及多項政見跳票。儘管最終未能達成罷免目標,但該行動充分展現了公民社會的力量與韌性,也為未來的政治監督提供了參考模式。

面對這波公民發動的罷免潮,國民黨試圖展開反制,針對民進黨立委如吳思瑤、蘇巧慧等人提出罷免,試圖以「以罷制罷」的方式來平衡局勢。然而,相較於公民團體自發性的罷免行動,這種帶有政黨對抗意味的罷免策略,反而引發社會質疑,認為這只是政黨鬥爭的延續,而非真正來自基層的公民運動。

這並非台灣第一次出現公民罷免浪潮。2019年,高雄市市長韓國瑜在當選後不久即宣布參選總統,被批評忽視市政,引發高雄市民不滿。隨後,WeCare高雄、公民割草行動與台灣基進聯合發起罷免行動,透過遊行、連署與社會輿論發酵,最終在2020年6月6日成功罷免韓國瑜,成為台灣歷史上首位被罷免的直轄市長。這場罷免行動成為台灣公民社會參與政治監督的經典案例,也證明了公民團體的組織能力與影響力。

2024年底到2025年初,全台各地針對部分立法委員展開的罷免行動,反映了民眾對國會亂象的不滿。許多公民團體設置連署站,民眾踴躍參與,表達對於國會問政品質低落、程序正義遭到破壞、民生法案遭到杯葛的不滿。

這些罷免行動的發起,顯示台灣公民意識的提升,也讓更多人認識到,選舉不是民主的終點,而是持續監督政府的重要開始。

▼2025年台灣掀起了一波前所未有的「大罷免潮」,多個公民團體與專業人士積極參與罷免行動。(圖/翻攝自剷除黑芯-信義南松山罷免團隊)

▲▼各地上演罷免潮 約10餘名立委遭發起連署罷免。(圖/翻攝自剷除黑芯-信義南松山罷免團隊)

中間力量發揮關鍵作用 在大罷免的三大影響力

公民團體與專業人士之所以能夠在罷免運動中發揮關鍵作用,主要來自三大面向的影響力。第一,資訊傳播與輿論引導。罷免行動涉及法律、政策與社會議題,專業人士如法律學者、政治評論員能夠提供具體分析,讓民眾理解罷免的必要性與影響。此外社會學者與媒體專家則能夠進行民意調查,確保罷免行動真正反映選民意志,而非單純的政黨鬥爭。

第二,社會動員與組織能力。公民團體長期累積的社會動員經驗,使其能夠有效組織罷免連署、舉辦論壇,並利用社群媒體擴大影響。例如2020年韓國瑜罷免案時,WeCare高雄透過一系列創意行動與社群動員,成功提升罷免的社會關注度,最終獲得超過93萬張同意票,遠超過罷免門檻。

第三,民主價值的深化與實踐。罷免不僅是針對個別政治人物,更是一種民主價值的體現。當公民團體與專業人士站出來支持罷免,代表著他們對於公共治理的關心、政治責任的落實,以及對民主制度的監督。這些行動促使政治人物更謹慎地回應選民需求,也讓社會大眾更認識到自身在民主制度中的角色。

罷免運動不僅是台灣選舉制度的一部分,更是公民社會持續監督政府的重要機制。從韓國瑜罷免案到2025年針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潮,這些行動都顯示了公民團體與專業人士在民主體制中的不可或缺性。他們的參與不僅促使政治人物更加負責任,也強化了台灣的民主機制,讓人民能夠更積極地參與政治決策。

當這股社會中間力量不再沉默,而是勇於發聲、積極行動,台灣的政治文化將朝向更透明、負責與公正的方向邁進。這不只是一次次的罷免行動,而是台灣公民社會自我覺醒的見證,未來勢必將持續影響台灣的民主發展。

▼罷免運動不僅是台灣選舉制度的一部分,更是公民社會持續監督政府的重要機制。(圖/記者湯興漢攝)

▲▼全台罷免團體於2/10由曹興誠董事長陪同赴中央選舉委員會遞送罷免選區立委提議連署書,第二波連署書四點已送達中選會。(圖/記者湯興漢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