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國會智庫民調看總統評價對比:賴清德的警訊與馬英九的反思

▲▼新國會智庫舉辦 賴清德總統上任一周年 民調發布記者會  羅智強 吳宗憲 牛煦庭  賴祥蔚教授 。(圖/記者屠惠剛攝)

▲▼新國會智庫民調發布記者會。(圖/記者屠惠剛攝)

田俊雄/東華公共事務研究學會榮譽理事長

2025年5月13日,新國會智庫公布一份頗具意義性的民調,針對歷任總統——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賴清德——在「尊重在野黨」、「政府清廉」、「兩岸和平」、「司法公正」四大面向上的表現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前總統馬英九在四項中皆位居第一,而現任總統賴清德則在所有指標中敬陪末座。這份民調不只是一份數據報告,更是一面反映當前政治氛圍與民意趨勢的鏡子,對執政者與在野黨皆具重大警示意義。

馬英九形象翻轉:歷史的溫柔回頭

馬英九在任內飽受「軟弱」、「猶豫不決」等批評,尤其是面對野草般壯大的太陽花運動與日漸敵意的輿論環境,馬政府多次選擇退讓,不少藍營支持者至今仍對他痛批「過於守規矩」。但從這次民調來看,馬英九執政時期所強調的「程序正義」與「節制權力」反而逐漸被民眾懷念。尤其在當前社會面臨政治對立升高、司法與行政界線模糊的背景下,馬英九的清廉與和平姿態儼然成了時代的對照標。

在四項指標中,馬英九皆穩居第一,尤其是在「兩岸關係最和平」項目中,他以48.1%的壓倒性支持大幅領先其他總統。這凸顯出民眾對穩定兩岸局勢的渴望,也對賴清德政府當前對中強硬、甚至被認為挑釁的政策風格表達不安。

▲▼新國會智庫舉辦 賴清德總統上任一周年 民調發布記者會  羅智強 吳宗憲 牛煦庭  賴祥蔚教授 。(圖/記者屠惠剛攝)

賴清德的多重困境:信任危機與執政焦慮

與馬英九的高度肯定形成對比的是賴清德的低迷評價。他在四項指標中皆敬陪末座,顯示出執政滿周年不到的賴政府已陷入嚴重的信任危機。尤其在「尊重在野黨」、「司法公正」兩項表現最差,這不僅反映出民眾對其施政風格的疑慮,也與近期大規模搜索在野黨黨部、罷免連署相關爭議形成呼應。

民調指出,66.3%的民眾認為賴總統不應公開支持罷免在野黨立委的行動,而僅有17.2%支持此舉,這是一個相當嚴重的警訊。執政者若過度涉入政治鬥爭,容易讓人民產生「公器私用」的疑慮,這對政府的正當性傷害甚鉅。

而在「政府最清廉」的評比中,賴清德僅獲得8.4%的認同,遠落後於馬英九(31.8%)與蔡英文(20.8%)。對於一向以「清流」自居的賴清德而言,這樣的數字無疑刺痛人心,也反映出他在轉型為「掌權者」後,未能延續其原有的政治品牌與道德優勢。

▲國民黨民調,五成民眾認為賴總統以司法對付在野。(圖/記者鄭佩玟攝)

▲國民黨民調,五成民眾認為賴總統以司法對付在野。(圖/記者鄭佩玟攝)

社會觀感轉變:對抗與治理的界線

這份民調不只是數據,它實質上揭露了當前社會對政治對抗的疲憊與厭倦。面對美中貿易衝突升溫、全球經濟不穩,台灣民眾更希望執政黨將心力放在經濟與民生,而非陷入政黨惡鬥。55.3%受訪者明確表示應暫停罷免戰,這是一個清晰的民意訊號:人民期待的是治理,不是鬥爭。

當司法系統頻頻針對在野黨行動,當執政者親上火線為罷免背書,當社會對「政治清算」的聲音越來越大,執政黨應該謹慎自省。政治不是鬥法,民主的核心在於理性制衡與包容,而非排他與清算。唯有真正做到「節制權力、尊重反對」,才能重新贏得人民信賴。

馬英九的遺憾與提醒

國民黨立委牛煦庭在受訪時提到:「當年國民黨為了維護制度與價值,不惜被罵軟弱,卻丟掉了政權。」這番話可謂道盡藍營過去的矛盾與挫折。然而,從這份民調來看,馬英九當年的堅持雖未即時換來選票,卻在歷史的回望中被重新肯定。這對任何執政者而言,都是一則重要的提醒:政策可被批評,風格可有爭議,但道德標準與制度尊重是不能妥協的根本。

▲國民黨民調,五成民眾認為賴總統以司法對付在野。(圖/記者鄭佩玟攝)

結語:民意是一面鏡子

民主政治最大的力量,來自於人民的回饋。這份民調清楚顯示,民眾並不盲目懷舊,也不輕易苛責,而是在比較中展現理性與價值判斷。賴清德政府若真能以此為鑑,重新思考執政節奏與策略,依然有翻轉局勢的機會。若一味堅持政爭路線、忽視社會觀感,終將重蹈前人覆轍,成為歷史的反面教材。

而對國民黨而言,民調固然是鼓舞,但能否從「反對黨」成功轉化為「可信賴的執政選項」,仍需穩健提出具體政見、團結整合,避免重蹈馬政府時期「高道德標準卻無施政力道」的覆轍。

民意如流水,善治者乘勢而為。期待所有政治人物真正看懂這份民調的深意,回歸人民本位,讓台灣政治重拾正道。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關鍵字: 雲論 田俊雄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