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迷信「老大熱線」 北京為何不一定立刻接聽?或許早有盤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這場博弈已不是單純的「關稅戰」,而是包含技術圍堵、產業聯盟、輿論操作與政治時間表的複合對抗。而北京的態度,也清楚揭示,不是不怕美國,而是不怕當下這個版本的美國。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中美貿易談判陷入膠著,白宮傳出川普總統渴望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直接通話,以期打破僵局。(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中美貿易談判陷入膠著,白宮傳出川普總統渴望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直接通話,以期打破僵局,挽救搖搖欲墜的協議。然而,這場跨太平洋的「熱線外交」是否真能奏效,外界抱持高度懷疑。

據美媒報導,川普對與習近平的通話「念念不忘」,相信「領導人對話」能有效打破官僚與技術層面的障礙。但事實上,自雙方5月中在日內瓦達成90天貿易休戰協議後,溝通陷入停滯。美方指責北京延遲兌現承諾,尤其在關鍵稀土出口許可上「拖字訣」,而中方則反批美國持續對華為祭出制裁、吊銷中國學生簽證,違背和解精神。

儘管白宮表示「非常有可能」本週安排兩國元首通話,但中國方面迄無回應。北京不願領導人頻繁介入尚未成熟的談判,避免習近平「賠了面子又沒得分數」,更不想配合川普的選舉節奏被當作加分工具。

談判困境不僅來自彼此的猜忌與策略差異,也因雙方對協議內涵存在根本分歧。中國現任談判代表何立峰態度強硬,代表著北京的新立場,不再像過去那樣配合、讓步,而是「打一場有底氣的長期消耗戰」。

川普期望用談判解決如稀土出口、芬太尼管控等難題,但中方則將此視為美國單方面的政治操作。

中美新一輪交鋒,稀土成為焦點。由於中國主導全球稀土供應,這種對高科技、國防工業至關重要的資源一旦被卡脖子,將對美國造成巨大衝擊。

相對地,中國雖也受美國半導體禁令限制,但AI模型如DeepSeek的發展,顯示中國正在摸索用低階晶片也能突破演算效能的技術路徑。

中美雙方目前均無法承受經濟與政治上的全面攤牌風險,因此在你來我往的舉措中,「談又不談、打又不打」的曖昧局勢成為現實。

北京對於維持自身國際形象,堅守不卑不亢的談判立場;華盛頓則希望展現強勢領導,同時避免傷及自身企業利益與選情。

川普力主的「川習熱線」 從本質上是場「個性對決」續集

這場川普力主的「川習熱線」,從本質上來說,不只是貿易策略,而是一場「個性對決」的續集。川普從不掩飾他的商人思維與「老大談老大」的偏好。

在他眼中,解決任何複雜問題的最佳方式,就是直接與對方最高領導者談一談。他相信,只要能把對方的「老大」拉進談判室,自己就有機會靠直覺與交情搞定交易。

這種風格在他第一任期時,部分成功過。當時的中國,對川普仍在摸索階段。習近平在當時採取相對克制、低調的態度,不僅是因為中國經濟仍高度仰賴對美出口,也因為北京對川普這個異類政治人物缺乏足夠了解。當時的對話策略,是避免挑釁,等待觀察。

習近平這次會接電話嗎?筆者認為會,但不一定是馬上。或許會讓川普「等一下」,讓他感受到不是「打過去就有人接」的威風,而是「要看我們心情」的實力。這種心理上的博弈,是中國現在玩得非常上手的外交戲碼。

▼中美雙方目前均無法承受經濟與政治上的全面攤牌風險,因此在你來我往的舉措中,「談又不談、打又不打」的曖昧局勢成為現實。(圖/CFP)

▲▼。(圖/CFP)

為何中國不再低頭? 其實已經算過了風險

許多人認為中國的經濟狀況並不樂觀,面對美國壓力不可能撐太久,可是,如今為何北京仍能如此強硬?事實上,這並非「意氣之爭」,而是「成本計算」後的戰略選擇。

第一,中國認為自己有「籌碼」。

其中,關鍵籌碼之一就是稀土!稀土不是高科技,但卻是高依賴。美國在電動車、國防工業、航空、甚至高端武器系統,全都離不開稀土和磁鐵,而中國剛好是全球最主要的供應國。

這意味著,美國想再「脫鉤」也得有時間與替代方案——這是中國目前最堅實的戰略資源。這個賽局,中國不怕打輸,但美國卻輸不起。

第二,北京盤算「內外兼顧」。

中國的領導人知道,國內經濟有壓力,但更知道「民族主義」能當解方。面對房市下滑、產業過剩與債務風險,北京選擇轉向外部博弈,把壓力轉為向心力。

在這種局勢下,美國施壓愈強,反而愈容易激起中國社會的「同仇敵愾」情緒,讓政府更能穩住內部。加上川普對中國學生簽證的限制,讓中國社會不少期待下一代可以尋找新天地的夢想破滅,對美國觀感大受影響!

第三,北京有自己的時間與節奏。

中國並非無視美國實力,它只是摸清川普的「脾氣」。川普偏好交易導向、短期成果,一旦國內壓力升高,像是汽車業因稀土供應中斷而停產、股市因關稅威脅而動盪,那麼川普可能會為了民意和企業壓力,選擇自己讓步調整策略——看在中國眼中,擺明了不需要正面衝突,只要撐得久,對方就可能自己向後退。

第四,中國不再「怕川普」。

上個任期,習近平被建議對川普低姿態,是因為川普風格詭譎、缺乏可預測性。但如今,北京對川普已摸得八九不離十——知道他最怕的是「別人不怕他」,知道他講的強硬話未必有強硬手段,知道他受到美國國內政治牽制無法單方面達成「完美交易」。

所以中國如今的態度,簡單說是:「不吃你那一套!」川普還在想用第一任的劇本打第二任的仗,北京則已經換了戰略版本,不再等著做川普眼中的「聽話對手」。

第五,北京還有「反向槓桿」。

中國也知道如何用美國企業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來施壓華府。無論是馬斯克的特斯拉,或是重要的EDA公司如Synopsys與Cadence、還是其他高科技產業,與中國關係密切的美國企業正被夾在兩國之間。這些企業的遊說與壓力,可能會成為影響川普政策的「潛在緩衝器」。

總之,這場博弈已不再是單純的「關稅戰」,而是包含技術圍堵、產業聯盟、輿論操作與政治時間表的複合對抗。而北京的態度,也清楚揭示,中國不是不怕美國,而是不怕當下這個版本的美國。

當一方打的是交易戰,另一方打的是持久戰,勝負未必取決於誰最狠,而是誰最後還能站著。

在這場博弈裡,川普如果還用上次交手的印象跟對手打交道,這「一通熱線」就算能換來短期好處,但更可能變成被對手摸清弱點的開始。

▼當一方打的是交易戰,另一方打的是持久戰,勝負未必取決於誰最狠,而是誰最後還能站著。(圖/記者張一中攝)

▲▼鈔票,金融,理財,匯率,基金,國際貨幣,美金,人民幣,美元(圖/記者張一中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Dennis 的全球政治筆記」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翁履中專欄

翁履中專欄 翁履中

旅美政治學者,希望以不分黨派的中間觀點,連結學術研究與政治現況,憑藉證據剖析時事,盼更多人能就事論事,了解到意見可以不同,但願意接納歧見的台灣才會有共同的未來。

翁履中最新文章

more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