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評/發揮BRT真正特色,但絕對不是拆除!

作者/一名成大交通管理科學系的普通學生

個人曾在今年暑假期間在BRT打工,負責月台站台,協助乘客上下車與通過驗票閘門等事宜。撇開一堆政治語言與媒體誤導不談,身為交管系學生我想針對自己所學、所看到的發表一些淺見吧!

首先,先來看看什麼是BRT。

定義

巴士捷運系統(英語:Bus Rapid Transit,經常縮寫為BRT),是一種以公車為基礎而發展成的大眾運輸系統。

一個巴士捷運系統應具有專門的設計、服務和基礎設施,以提高系統的品質以屏除可能誤點的因素。

巴士捷運系統的目的是結合輕軌與捷運的容量、速度與公車系統的低成本、靈活性和簡單性,並能提供類似鐵路的服務水平,被喻為「地面上的地鐵」。

簡而言之,BRT設計理念是運用智慧型運輸系統IT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的類捷運系統,因此如果廣義而言,BRT是捷運的說法是無礙的。(Rapid Transit = 捷運)

以下是一些常見問題:

1、BRT都優先號誌了卻還要等紅燈?

首先可以先看看廠商設計時的簡報:


[轉]駕駛座旁號誌控制螢幕:

(老實說我第一次看到司機旁這個系統覺得蠻猛的XD)

考量到中港路橫向車車流,台中BRT採用相對優先號誌系統。

※【轉】台中 BRT 紅燈提前30秒結束

那什麼是媒體說的不等紅燈的優先號誌?嘉義BRT就是採絕對優先號誌 (可惜要被拆了)。

※【轉】嘉義BRT公車捷運車前影像(3)※世賢八德站→嘉義交流道東站「優先號誌區間」

2、幹嘛不作公車專用道?

個人強烈不建議改成公車專用道,下場絕對是災難一場。

何以見得?

公車是車上收費,然而BRT是站外收費,現有站體的機電設施將可能全數拆除更換,除了有違約賠償問題,然而最重要的-未來行控中心要如何調控一般公車與BRT之間行進?

公車要切換路線、轉向,不同路線的車子要排隊依序入場,前面的車沒走後面就塞車,到時BRT將真正變成一般公車,個人真的不樂見一個蓬勃發展的城市竟要大眾運輸系統走回頭路。

3.為什麼不做在路中間?像國外許多BRT一樣?

真正原因我不清楚,但個人判斷是中央將預留位置給MRT。

也許老胡知道中港路MRT10年內絕對不可能蓋好(且台中人都知道中港路跨大肚山,對軌道系統而言是個難度。)

但台中源源不絕的人口移入與商業成長有天終使中港路癱瘓,因此採用價格低廉的BRT先行。

運量事實也證明中港路驚人的潛在大眾運輸人口,興建MRT絕對是有需求且勢在必行。

另外,有些人主張可用LRT輕軌興建,但事實上運量不一定較BRT大。

最後,那些直稱BRT占車道導致私人運具不便的言論還是少講點吧!

這只突顯台灣人對交通的自私與狹隘,對「以人為本」路權觀的落後。

一輛載滿140人,其占空間相對應3輛小客車(最多乘載12人)的BRT難道不值得為他們開一條專用道?
一輛載滿140人,其占空間相對應3輛小客車(最多乘載12人)的BRT難道不值得為他們開一條專用道?
一輛載滿140人,其占空間相對應3輛小客車(最多乘載12人)的BRT難道不值得為他們開一條專用道?

可以不要這麼自私嗎?

因為很重要所以說三遍。

城市的運輸要以「人」為單位做最適安排,而不是「車」,

如何能讓每個「人」在城市中也許沒辦法做到最舒適,但是最高效率、最快速的運輸,才是一個城市要思考的問題。

台灣這麼小,想要人人都有私人運具,最後的下場就是全部擠成一團。

某些駕駛人依然存著典型汽機車族反正我最大的心態,只要妨礙到我開騎車的東西通通閃邊去,最好通通把你們往地下或高架趕。

殊不知觀念不改,開闢再多車道也是枉然。

我不否認「台中版BRT」問題真的一大堆(天天站月台天天被釘),不論是閘門、月台門、甚至至優先號誌系統也常出現定位miss掉的問題。

真的要盡快改善,發揮BRT真正特色,但絕對不是拆除。

以上,如有錯誤歡迎各位指正XDDD

●作者為一名成大交通管理科學系的普通學生,本文已獲Dcard同意使用。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關鍵字: ET論壇 BR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