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義銘/律師的公益服務,是義務還是侵權?

▲法務部提議,為提升律師素質,推動律師公益服務義務制度,恐侵害其財產權。(圖/視覺中國CFP)

司法改革無論其方法與目標如何,都應符合民主憲政之常規、公平合理之要求。若司法改革為達到某特定政策目標,而採取違反憲法精神或方法,造成族群或階級公平性之破壞,則必然種下社會不正義之種子,引致未來一次又一次的司法改革需求。

目前司法院及法務部所提之司法改革相關議題中,似乎有為達到某種政策目標而嚴重違反憲法精神者,例如法務部提議,為提升律師素質,推動律師公益服務義務制度及報酬公開化,要求律師每年應撥出一定時數從事平民法律服務、義務辯護、義務訴訟、推廣法律教育等社會公益服務,違反者構成懲戒事由。

此一建議若未來經立法院表決而落實,將產生嚴重的憲政危機。首先,我國《憲法》第7條明定:「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於此條文中,雖未明定人民不分職業於法律上一律平等,然若貿然修法,規定人民僅因為其職業為律師,即在法律之規範上,負有較其他職業更重之公益服務義務,如此一來,即代表未來《憲法》並不保障人民無分職業,在法律上能得到一律平等的地位。

其次,律師之專業屬於其財產權之範圍,應受到《憲法》之保障。《律師法》中明定,律師應親自執行職務,未取得律師資格者不得意圖營利,設立事務所而僱用律師或與律師合夥經營事務所執行業務。這些規定都足以說明律師應親自執行法律專業服務,乃為法律所認定之專屬財產權。因此,若立法要求律師應免費提供法律專業服務,則應可視為對律師財產權之公益徵收。

依釋字第400號、425號、440號、516號等之解釋,「《憲法》第15條關於人民使用財產權應予保障的規定,旨在確保個人依財產的存續狀態行使其自由使用、收益及處分的權利,並且免於遭受公權力或第三人的侵害,才能實現個人自由、發展人格及維護尊嚴。如果因為公用或其他公益目的必要,國家機關雖然可以依法徵收人民的財產,但應該給予相當的補償,方符《憲法》保障財產權的意旨。」因此,國家固然可以依法徵收律師之法律專業財產,但若未能給予相當之補償,便是明顯侵犯律師於《憲法》中所保障之財產權。

再者,我國《律師法》開宗明義地認定,「律師應以保障人權、實現社會正義及促進民主法治為使命,且律師應基於前項使命,本於自律自治之精神,誠實執行職務,維護社會秩序及改善法律制度。」因此法務部所提之建議,除已明顯違反《憲法》保障人民財產權之主旨,而侵犯了律師之財產權外,並且試圖用他律的方法來提升律師之品質,亦已違反了《律師法》所強調的律師自律自治之精神。

這種違憲且違法之司法改革建議,若於後續立法過程中落實,那麼未來是否只要用公益之名,即可侵犯特定種族、宗教、階級、性別、黨派或人民之財產權,且不需給予合理補償,如此一來,司法改革反將成為我國《憲法》破廢,人民財產權將因職業有別而再無《憲法》保障之源。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廖義銘,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教授兼法學院院長。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