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穎佑/美中台海交鋒 台灣再不增強實力,難保不會成為「棄子」

 
▲中國國防部長魏鳳和與美國國防部長馬提斯。(圖/翻攝自新華網)

●林穎佑/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棋逢對手要藏機、黑白盤中未決時、到底欲知誰勝負、須教先著相機宜」

隨著美中貿易戰的進行,美中交鋒也逐漸升溫,姑且不論雙方是否都還能堅守鬥而不破的原則,但美國利用軍事力量作為展示權力以及訊息傳遞的方式,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美軍的行動

特別是在10月22日美國海軍提康德羅加級神盾巡洋艦「安提坦號」(USS Antietam CG 54)及柏克級神盾驅逐艦「柯蒂斯威爾伯號」(USS Curtis Wilbur DDG 54)更是直接從南向北經過台灣海峽,直接向中國表態。雖說美軍在今年7月柏克級神盾驅逐艦「班福德號」(USS Benfold DDG 65)及「馬斯廷號」(USS Mustin DDG 89)兩艦已有通過台灣海峽的紀錄,但隨著美台兩國即將到來的大選,這些行動都容易被放大檢視。值得注意的是,從2018年初開始美軍B-52H戰略轟炸機在東海及南海實施17次的「持續轟炸機進駐存在」(continuous bomber presence, CBP)任務,以及在10月初美國海軍驅逐艦「迪凱特號」(USS Decatur)與解放軍海軍蘭州號軍艦的危險遭遇,這都代表美中兩方的態度,以及美國對於亞太的關注。此種運用海空軍力作為傳遞訊息的軍事外交作為,日後應會更常出現在台海周邊。

行動背後的意涵

這些行動除了對美國自身選舉的政治考量外,也有很大的可能是傳遞訊息給北京,提醒其在台海周邊的軍事行動應有所克制,勿太過積極。畢竟美國海空軍的實力是可以在亞太自由進出。有別於之前通過的國防授權法中提到的多項美台軍事交流,美國政府開始運用實際的行動來表達對台海的重視,但這些行動都會巧妙的運作適度的提醒北京,但又不至於觸碰到北京的紅線。如在美國軍艦停靠台灣的議題上,中國官員直言美國軍艦停靠之日時就是對台動武之日,但美國在10月中便派遣海洋科研船「湯瑪斯號」(Thomas G. Thompson)停靠在高雄碼頭,該船嚴格來說是美國政府租借給大學院校的資產,但曾是美國海軍發包承造的艦艇,在界定上有相當大的解讀空間。

美國學界在近期開始承認對中國戰略的誤判,也開始反思對中國的政策。過去對於解放軍總政治部所提出的三戰(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原先只認為是單純的對外宣傳,殊不知其中含有統戰以及政治作戰的意涵,特別是在強化自身師出有名,並將己方塑造為正義之師爭取國際支持,甚至分化對手內部激化矛盾的意涵。美國在近期的行動中也可見到「以敵為師」的作法,如引用《以制裁反制美國敵人法案》(CAATSA)對中國的制裁,就是法律戰的一種;透過媒體公佈美中軍艦危險遭遇的畫面,亦可解讀為日後進行輿論戰操作的步驟;利用海空軍在台海與南海的巡弋更是期望在心理上對中國施壓。

有談判空間?

雖說如此,但美中兩方還是保有一定的溝通,10月18日美國國防部長馬諦斯與中國國防部長魏鳳和在新加坡出席東協防長擴大會議,並展開對話便是最好的證明。固然中國國防部長與其他國家不同,並無實際調兵的權力,但其職位原本就是作為軍事外交的窗口。兩防長的會面也代表雙方是有談判的空間,具體的事實就是在10月美艦經過台海後,傳統中國鷹派媒體並無太過強硬的言論,反強調不必以攻為守,應加強定力的言論,這也可能是對美國傳達願意談判的訊息。

對我國而言,美國的行動雖可能有助台海安全,但若自身缺乏國防實力反將自身安危繫於他人之手,那便不是籌碼而是任人擺佈的棋子,難保在未來不會成為「棄子」。因此,我國除強調充分監控之外,更需做好因應措施,如將近期美中行動列為政軍兵棋推演的想定,藉此研擬備案作足準備以應未來。

熱門文章》
►美中爭霸戰的經濟分析

►看更多【美中貿易戰】系列評論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