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的四個太陽(馬英九、王金平、朱立倫、吳敦義)。(組合圖/記者李毓康、屠惠剛、湯興漢攝)
●單厚之/資深媒體人,曾任職中時、聯合、蘋果、壹周刊、三立新聞網、明日報、TVBS周刊...等多家媒體。
國民黨主席吳敦義日前拋出總統初選全黨員投票的說法,引來前台北市長朱立倫隔海開砲,指選舉不是國民黨自己內部玩,要讓民眾感覺到國民黨不斷在革新。吳敦義則以2016「換柱」之後仍慘敗300萬票為例,指全民調是「不可靠的東西」。
去年底「九合一」選後,國民黨總統初選議題就逐漸浮上台面,黨中央從研議趙少康建議的「美式開放式初選」,到如今吳敦義拋出等於「封閉式初選」的全黨員投票,這中間擺盪的幅度,也著實太大了一些。
每任黨主席都高喊「改革」 卻是一己之私
國民黨的黨員結構跟權力結構與社會的落差,一直是國民黨很嚴重的問題。歷任國民黨主席都高喊「改革」,但結果卻什麼都沒做,甚至為了一己之私,把問題變得更嚴重。
以國民黨中常會為例,原本中常委是間接選舉,由黨員選出黨代表、黨代表選出中央委員、再由中央委員選出中常委;經過一關又一關的篩選,多數的中常委參選者,都有一定的社會聲望跟政治實力。
但在馬英九擔任黨主席時,為了弱化黨機器,以「黨內民主」為名,廢除中央委員投票這一級,由黨代表直接選舉中常委;這個看似影響不大的動作,卻嚴重改變了中常委的結構。
以往的中常委參選人,要爭取的是中央委員選票;中央委員經過兩層民意的篩選才出現,投票的考慮相對比較謹慎(包括利益糾葛也比較複雜)。但中常委改為黨代表直選之後,每個只要幾十票就能當選的黨代表,卻可以投16票中常委,換票、人情、利益都變得更直接、更赤裸裸。
中常委影響選舉制度
中常委不再需要有社會聲望、政治實力,有沒有時間到各地和黨代表「交陪」,選舉時「禮到人也到」才是能否當選的關鍵。比較看看國、民兩黨中常會的組成,國民黨有多少名不見經傳的中常委,看看國民黨中常委提案的品質,就知道選舉制度對結構造成了多大的影響。
馬英九一天到晚把「清廉」掛在嘴邊,但中常委由黨代表直選這件事,必然導致選風的惡化。所有的投入都要找地方回收,但國民黨內並沒有這麼多的資源,於是我們就看到,國民黨的中常委們,絡繹不絕遊走於兩岸之間,進一步造成國民黨形象的惡化。
近來反對吳敦義的國民黨政治人物,不少都提到黨意和民意的落差。但最早黨意和民意落差的來源,其實是軍系、外省色彩濃厚的黃復興黨部。黃復興是如今國民黨唯一存在的特種黨部,黨員數雖然不多,但團結、動員能力強,一直是影響黨內競爭勝負的重要因素;越是深藍的政治人物,在國民黨內就會獲得更大的優勢。
2017年5月20日那場黨主席選舉,把國民黨扭曲的黨員結構,從一個極端帶到了另一個極端。當時參與競爭的一方,找回大量的失聯黨員,讓黨員結構進一步往深藍擴張;另外一方則找了大量的新黨員入黨,以對抗深藍的黨員結構。結果就是吳敦義以14.4萬票、52.24%的得票率,擊敗洪秀柱的5.3萬票(19.2%)。
太陽們吵成一團 民眾懶得管你們誰輸贏
國民黨歷任的領導人,都心知肚明國民黨權力結構、黨員結構的種種問題,偏偏從來都沒有人認為這是個問題,直到吵提名制度時,才說黨意跟民意有落差。是不是只要不影響某人出線,所有問題都不需要面對、不需要解決?所有的問題就都不是問題?
國民黨有意角逐總統大位的太陽們,吳敦義要全黨員、朱立倫要全民調、王金平要三成黨員七成民調。三個人三把號,每個人都講得冠冕堂皇,但民眾和國民黨支持者也都很清楚,這些人要的只是一套自己能贏其他「太陽」的遊戲規則,至於能不能贏柯文哲、能不能贏蔡英文,沒有一個人能說清楚。
▲柯文哲。(資料照/記者張榮恩攝)
藍軍支持者關心的是國民黨能不能贏、如何讓國民黨贏,而太陽們卻只關心自己的輸贏。雙方的起點不一致、利益不一致、目標不一致,民眾自然意興闌珊,懶得管你們的輸贏。太陽們吵成一團,支持者仍然無動於衷,即便韓國瑜出線的可能性再低,也比不長進的太陽強。
熱門推薦》
►韓流與四個太陽的強烈對比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