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看過來】當學歷不再決定一切 如何培養孩子多元能力?

▲要讓知識跳出平面活起來的策略之一,即是化為「動手實作」。(圖/視覺中國)

●溫美玉/親子作家,經營「溫美玉」粉絲專頁

「大學畢業」職場順遂?

幾十年來,台灣的大學畢業門檻降低,高畢業率的情況下,企業不再像過去那般,視大學學歷為選才唯一標準。老一輩說的「只要好好讀書,有好學歷就有好工作」的觀念,似乎已被新時代淘汰!

身為家長或老師,如何從具體的行動中,從小就培養孩子成為「小達人」,面對瞬息萬變的新世代呢?

培育小達人關鍵詞:「素養」!

108課綱的修訂,將教育的核心從「知識」、「能力」轉變到了「素養」,讓知識除了用來記憶、理解、應用外,還要能助孩子適應未來的挑戰。過去的學習,我們用講述、實作方式,想辦法讓孩子懂課本中所講的概念,但若只在此區塊打轉,基本上僅訓練到紙筆領域部分。素養不一樣,它強調讓躺在課本裡的知識活起來,並對應到真實情境,以知識本體為底,先改變自己,進而幫助別人,甚至變成商業模式。(參考下表)

▲(圖/翻攝自統一超商好鄰居文教基金會)

素養也能在家試做!實例分享

上述定義聽起來抽象複雜,簡而言之就是:想辦法讓孩子跳脫「小孩」身分,嘗試未來社會上人們會做的事。

以下舉3個適合親子/師生共同嘗試的小策略:

1.口說 - 小小youtuber體驗

在這個世代,最吸引孩子眼球的職業莫過於youtuber!既然如此,不如讓你的孩子嘗試,將他最近所學的知識或體驗,用3~5分鐘的「錄影講解」呈現。爸媽或老師可以每周跟孩子討論一個主題(例如:看完一部電影,就錄影講解這部電影的劇情與心得評論),除了練習自在的面對鏡頭、用口語表達心中觀點外,或許還能從中學習後製影片的技巧。

2.手做 - 將知識「化為己用」

要讓知識跳出平面活起來的策略之一,即是化為「動手實作」。例如:課文學到蒙古包時,可實際照著影片的方式(或自己改良),做一個小蒙古包模型;閱讀完小說《手斧男孩》後,可將情節的內容,轉化為大富翁等桌遊,甚至轉為他們最愛的「線上遊戲」…,這些多元的手做活動,不僅新奇趣味,還能結合上述的錄影,為自己手做的成果進行解說,一次訓練兩種能力!

3.轉換角色 - 當我不再只是個孩子

一起看球賽時,試試當個球評、主播,為一場比賽做評析;一起烹飪時,試做料理節目,介紹食材、烹煮步驟並錄影;家庭出遊時,讓孩子試著規畫路線、行程、住宿等,也可事前做研究,在遊玩當天為景點(古蹟、自然生態等)做導覽解說。其中導覽不僅能結合知識、技能,還能藉由創意活化思維。

例如:小四的暑假我請學生規劃「夏令營」,其中一組就利用手機先去勘景,並且拍攝古蹟重要的景觀或物品,等到導覽當天,請參觀的親友開始分組比賽看誰先找到照片中的景或物,並利用Line回傳必且在旁錄影解說,最後看哪一組率先完成任務,導覽員就送手作的特色禮物獎勵。

藉由多元的體驗,孩子不僅能發掘自身興趣與特長,也能打包帶走表達力、勇氣、創意與責任,這些收穫與特質,正是邁向「小達人」的第一步!所以,面對108課綱以及素養為核心的教育目標,我非常支持且樂觀的認為家長更有機會協助孩子,因為學習的方式已經朝向多元、深度且更生活化的情境。

愛因斯坦說:「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後剩下的東西。」只有真正能帶著走的能力不會遺忘且浪費時間,這就是溫老師的素養學最想論述的觀點。

熱門推薦》

►少催促快一點 孩子壓力少一點

►成為自己的父母 問問內心的小小孩需要什麼?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統一超商好鄰居文教基金會官網。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