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音、趙綺芳/時勢造英雄?抑或時事造論文?

(編按:以上影片為賴全裕教授4月5日解說如何蒸口罩。)

● 趙曉音,牧師、美國正道福音神學院博士生;趙綺芳,英國羅漢普敦大學教師。

日前,台灣政府鼓吹「蒸口罩」的創舉,話題不斷,為此政策背書的關鍵學者賴全裕博士(國立中山醫學大學職安系副教授),最近因為新冠病毒COVID-19成為學界紅人。

除了配合食藥署演出了一齣荒謬推理劇:拿枯草桿菌的實驗,運用於新冠病毒的防護;以「未使用過的口罩」獲得的數據,竟然可「合理推論」口罩再利用!

近日,他所擔任通訊作者發表的另一篇論文,再度透露了一場跨越產官學界的糾結大戲。

元旦投稿論文 摘要竟包含新冠病毒

原來賴全裕博士所參與的一個研究團隊,近日在2020年3月底,於台灣氣膠研究學會出版的專業期刊《氣膠與空氣品質研究》(Aerosol and Air Quality Research, AAQR)中發表〈Effectiveness of N95 Facepiece Respirators in Filtering Aerosol Following Storage and Sterilization〉論文。

該篇論文所探討之主題為N95口罩(N95FFR)儲存與消毒之後的效果,針對的是台灣在SARS之後購買的N95口罩,實驗以「氯化鈉」(直徑0.075 ± 0.020 μm)測試阻隔品質,根本與新冠病毒(COVID-19)無直接相關,但文章的摘要、前言甚至關鍵字,硬是攀親帶故地將新冠病毒納入。

一篇學術文章於2020年1月1日投稿,意味著研究應為2019年年底之前進行並完成。然而,當時台灣並無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實驗所得的推論與COVID-19關聯依據何在?

進一步審視論文的刊登流程:投稿日期為2020年1月1日,不到三個月(2020年3月21日)即完成審查、修改而至發表。遑論COVID-19是世衛在2月11日開會後定案,作者群是否意圖順著時事,藉此硬套上與研究主體毫無關聯的新冠病毒幾個字,以得到更多的閱讀量(俗稱「博眼球」)?

而從時機來說,顯然該篇論文乃俟病毒命名後再進行編排(畢竟關鍵字、摘要和研究骨幹息息相關),如此重大的內容調整,編輯群是否進行詳實審稿?又為何容許這樣的論文照樣通過審查?只能說是「時事」造論文、「事實」(facts)擺一邊。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所引發的肺炎正名為「COVID-19」。(圖/路透社)

《氣膠與空氣品質研究》(AAQR)為國內知名,環工學術界人士所組成之專業學會(台灣氣膠研究學會)所出版之專業期刊,目前學會副會長蔡朋枝教授與賴全裕博士多年之前(102-104)即共同承接疾管署之委託計劃案,該學會、賴全裕博士、與疾管署之間的產官學共構關係已有前例。

晚近發展則是:以電鍋蒸N95口罩,原為賴全裕教授該篇論文的主要訴求,而在前述「N95」的論文發表之後(三月底),4月5日隨即由防疫指揮官陳時中部長親身示範以電鍋蒸「外科手術口罩」,這樣的發展頗令人玩味,究竟學官之間如何互相輸送訊息、彼此印證?甚至透過偽知識程序玩弄國內民眾於股掌之間?

專業學會理應集結該領域最前端的知識生產,但是從嚴謹的時空順序與研究的理則來看,容許這樣內容的論文發表,學會審查的嚴謹度與專業度是令人詬病的。

更可疑的是,現在上台灣氣膠研究學會學會網頁,無法直接找到上述論文,而須透過DOI號碼網路查詢才可閱覽,更顯示台灣氣膠研究學會編輯部有掩人耳目之嫌。(DOI: 10.4209/aaqr.2019.12.0620)

秉持知識份子的公共責任,賴博士與研究團隊、台灣氣膠研究學會有責任說明以正視聽。

這篇論文的「主題」和它的生產時機,顯露出專家、學會與政府機構之間的共謀結構,在學會矯飾的制度性默許下,學者們或可利用發表論文來為未來的潛在利益(升等、接更多政府計劃)鋪墊,學術已然成為專業人士牟利的管道,但犧牲的卻是攸關科學進展的經世利民、求真求是,一切令人只能嘆息。

熱門點閱》

►  趙曉音/蒸口罩有用?台灣正上演國王的新衣

►  趙趙曉音/你的口罩白蒸了?新冠病毒可能沒死光且沒靜電

►  單驥/無限QE後,台灣股匯齊揚背後隱含的信息

►  紓困之亂》汪葛雷/需要的人被割捨在照顧傘之外

►  紓困之亂》吳崑玉/台灣政治管理恐怕輸對岸不只十年

►  藍弋丰/當各國重新開放,台灣將面臨鎖不鎖國的尷尬

►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 本文獲作者授權,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