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作戰型態的想定轉變,美國海軍陸戰隊中的M1A1戰車以後將成絕響。(圖/黃竣民攝)
●黃竣民/「James的軍事寰宇」粉絲專頁主編。
美國海軍陸戰隊向來是一支令人感到侵略性很強的部隊,往往在許多的戰事中充當著攻擊先鋒的角色,也是美軍在海外兵力投射上的重要支柱,而能夠讓美國總統直接指揮的快速反應部隊之一,海軍陸戰隊的戰鬥力可見一斑。
但是冷戰結束之後,為了因應中國海、空軍實力增長後對於「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 Area Denial, A2/ AD)的作戰能力,美國也不得不正視這樣崛起的軍事威脅,所以在作戰概念上進行調整以符合實際需求,在這背景下發展出來的「全領域作戰」(Multi-Domain Battle, MDB)概念,也開始對各軍中的編裝上產生變化。
▲運輸能量需求的擴增,因此增編了一個空中加油機的運輸中隊。(圖/黃竣民攝)
美國海軍陸戰隊在評估未來的威脅型態與國防開支能力後,公開了新制訂的「2030兵力結構」(Force Design 2030),計畫裁撤大量的地面部隊(裝甲部隊、憲兵、野戰砲兵、步兵和航空兵),轉為擴編飛彈部隊和添購無人機等先進設備,希望轉型成為一支更有利於投送的輕裝部隊,使其更加專注於海上島嶼(礁)奪控、兩棲投送和區域拒止…等任務,以結合發展所謂的「空海一體戰」與「全球公域介入與機動聯合概念」。
但是面對既有戰區內對手(中、俄)的新型態軍事發展,這樣的轉型是否合乎未來的戰場需求,對照著美國大肆推展「大國競爭」的戰略,這樣的組織改革還是帶有著極高度的風險存在。畢竟,假設太平洋島鏈是美國海軍陸戰隊主要兵力投射的平台,那麼確保美軍在太平洋島鏈的掌控能力,就是未來要面臨的最大考驗。
或許很難想像,美國海軍陸戰隊在這一輪的兵力結構整建計畫中,將目前陸戰隊18萬餘人的兵力要裁減1.2萬人、佔現有兵力的6%左右。裁撤的單位則是以地面部隊佔大部分,這些除了裁撤3個憲兵營外,主要在步兵單位上還包括裁撤3個步兵營、2個預備役步兵營;並將步兵營的編裝重新調整(每個步兵營的員額將減少約200名)。
▲新型的F-35B型戰機雖然陸續取代老舊的AV-8B型戰機,但每一個飛行中隊內的戰機編制數將會從16架減為10架。(圖/黃竣民攝)
在傳統的野戰砲兵單位上,則裁撤16個野戰砲兵連,只保留5個野戰砲連。在裝甲部隊上,除了裁撤2個兩棲突擊連(Assault Amphibian, AA)外,更令人跌破眼鏡的規劃,是還將現有的7個戰車連全數裁撤。在航空的作戰力量上,雖然保留18個戰鬥攻擊中隊(VMFA)的規模,新型的F-35B型戰機也陸續成軍取代了AV-8B型戰機,但會將每一個飛行中隊內的戰機編制數減為10架、裁撤3個中型旋翼機中隊、3個重型直升機運輸中隊、2個輕型攻擊直昇機中隊。
陸戰隊步兵營向來是作戰的骨幹,不過沿用已久的3-3制步兵營(下轄3個步兵連、1個兵器連和1個營部連組成)將會有所改變,以利將步兵營縮小到一個更容易藉由遠征基地所進行投送的規模。而未來「步兵班」的擴充計劃也正在試驗當中,傳統3-3制的9人步兵班,將改為裝備無人機和先進狙擊步槍的15人大型步兵班。
除了裁撤單位外,當然也有擴編的單位,擴編的部隊類型包括火力支援的火箭砲兵連,規模由原先的7個連,一口氣增編14個,達到21個火箭砲兵連。由於砲兵的M-777火砲射程短,打擊力已不符實需,儘管它可以透過直昇機進行空運吊掛的方式進行部署,火力也不足以充當海上拒止的武器使用,因此陸戰隊轉向對M142型、也就是俗稱「海馬斯」(HIMARS)的「高機動火箭砲系統」(High Mobility Artillery Rocket System)有所青睞。
▲MV-22「魚鷹」式中型旋翼機雖然靈活度高,未來也將裁撤3個中隊。(圖/黃竣民攝)
該型火箭砲系統的機動性強,可以透過C-130型運輸機運送、射程遠,使用一般火箭的射程可達30-70公里;若使用MGM-140「陸軍戰術飛彈系統」(ATACMS)時的射程則可達300公里之遙。陸戰隊在這一輪的兵力改革中,以2倍的數量擴增這種長程、機動的火力支援單位,這也代表著這樣恐怖的火力打擊武器層級將被下放。另外還增編3個輕裝甲偵察連(Light Armored Reconnaissance, LAR),讓輕裝甲偵察連的規模達到12個、增編1個空中加油機運輸中隊(VMGR),成為4個中隊;增編3個無人機(VMU)中隊,總數成為6個中隊。
從這一個部隊改編的趨勢可以看出,美國海軍陸戰隊並不再對地面戰的重裝武器過度青睞,之所以將戰車部隊全數裁撤,是因為重戰車的體積龐大,無法用自身編制內的MV-22「魚鷹」(Osprey)或CH-53E「超級種馬」(Super Stallion)等運輸機進行運輸部署,而且陸戰隊的氣墊船(LCAC)數量也不足,登陸波次無法攜帶數量足夠的戰車搶灘去衝鋒陷陣,乾脆就將這種裝甲突擊的任務全數轉由陸軍去承擔,陸戰隊則聚焦於轉型成更輕便、機動性更強的一支先鋒部隊,以利將這種靈活性更高的小型部隊部署在太平洋的島礁攻防上。此外,無人機與偵察部隊也都獲得擴充,顯見美軍對於掌握戰場情監偵優勢上的一貫重視,這也是其他各國尚且無法追趕的優勢。
▲俗稱「海馬斯」的M142型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其機動性高、射程遠,成為美國海軍陸戰隊未來將大幅採購並汰換野戰砲的選項。(圖/U.S. Army)
未來美國海軍陸戰隊要在太平洋諸島上面對中國的各式威脅,這與先前在中東迎戰叛亂分子的戰場環境截然不同,為了確保美國海軍在印太地區內的海上「航行自由」(Freedom of navigation, FON),完成「海上拒止」的任務,他們必須隨時準備在太平洋上備受爭議的海域支持海軍艦隊的行動。
而美國海軍陸戰隊在瘦身計畫中,也將在夏威夷成立首支的「陸戰隊濱海團」(Marine Littoral Regiment),這支以「遠征前進基地作戰」(Expeditionary Advanced Base Operation, EABO)作為核心的混編部隊,未來將扮演著「以陸抗海」的角色。「陸戰隊濱海團」主要是由陸戰隊步兵營為骨幹,納編了防空、長程反艦飛彈與後勤單位所組成的一支「戰鬥隊」,總兵力介於1,800至2,000人之間,比起傳統陸戰團編制的3,400人要少,未來有機會前進部署至關島或日本。
▲轉型成為一支更有利於投送的輕裝部隊,使美國海軍陸戰隊能更勝任於海上島嶼奪控、兩棲投送和區域拒止…等的任務。(圖/黃竣民攝)
▲解放軍海軍陸戰隊近年獲得數倍的大幅度擴張,對於海外維和與島嶼防禦任務起了絕對支撐的作用。(圖/中新社)
美軍在二戰期間,就曾經以「跳島戰術」擊敗日本而成功結束戰爭。經過70多年後,隨著中國在南海的控制權愈來愈紮實,填海造陸的工程不曾鬆懈,未來取代俄羅斯成為美軍最強有力的威脅早已有跡可尋。美國現在發展出這種整合多軍種的新型「遠征前進基地作戰」,是否能成為本世紀太平洋的新「跳島戰術」,考驗著中國、美國未來彼此之間的軍備競爭。
隨著在海外維和任務及島嶼防禦作戰的需求量大增,儘管解放軍的海軍陸戰隊已經證實擴編了數倍,兵力也有十萬人之譜,但現階段仍然無法與美軍全面一較長短,但依舊保有著本身的長處,只要奉行著韜光養晦的原則,努力提升兵力投射的能量與聯合作戰實力,終究能成為美國在太平洋的競爭對手,逼著美軍不敢在軍備上鬆懈下來。而台灣一向對於美軍的軍事作戰概念奉為圭臬,面對解放軍實力的實質增長,不知道針對這一次美軍的編裝組織調整案,是否又會興起一波跟風潮,讓有限的陸戰隊兵力再一次「轉型」?
熱門推薦》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美國海軍陸戰隊不再對地面戰的重裝武器過度青睞,未來將聚焦於轉型成更輕便、機動性更強的先鋒部隊,以利將這種靈活性更高的小型部隊部署在太平洋的島礁攻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