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哉問:「我們為何要讀書?」。(圖/視覺中國)
●鄧鴻源/台大物理博士,文化大學教授
一般台灣父母很重視子女的教育,但許多子女並不領情,因為他們找不到學習的動機,所以並不快樂。長久以來,人生有兩個「大哉問」一直困擾許多人。
第一個「大哉問」:「我們為何要讀書?」
這個問題是長久以來大家所關心的議題,雖然其動機因人而易,但讀書帶來了幾個很明顯的幫助,其共同點分別是:
一、取得更好的發展 :
選擇機會比別人多,可能待遇或工作環境比別人好,如台積電聘用研發工程師,只限定台清交畢業生,尤其是研究所畢業生,還有考上軍公教,待遇與福利都不錯,有人因此改善自己家人的生活。
二、獲取別人的經驗 :
可以知道更多別人的經驗與智慧,減少許多冤枉路,如許多科學家與企業家。如果牛頓、愛因斯坦、微軟、蘋果、臉書與谷哥創辦人等人沒有唸大學,不會有今日的成就,因為他們的發明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研究經驗上。
三、明辨是非 :
比較不容易受騙上當,因為社會上充滿詐騙,尤其是知識型詐騙,如果沒有邏輯思維,容易受騙上當,所以哈佛大學校長德魯斯說,教育的目標在培養學生具有能分辨有人在胡說八道的能力。
四、學會全力以赴 :
讀書可以拓寬眼界,發揮潛能,知道什麼是值得全力以赴的事,如阿里巴巴,臉書與谷哥創辦人,從學習中看到機會在哪裡,全力以赴,終於有成。周董與蕭敬騰等人在音樂上的成就也是如此,如果他們沒有到校或教會學習,沒有今天的成就。
五、學會如何做人 : 如孔子做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 關公熟讀春秋,明忠奸善惡,保國衛民,以忠義行天下,至今為許多善男信女所推崇。
當然,所謂讀書,不一定要去學校才是,在家裡也可以,此外看報章媒體、網路資訊與聽演講等,也都是。如果有名師指導,當然最好。
雖然讀書可以明理與分辨是非,但也有例外,例如有許多知識份子都曾受過電話或宗教詐騙的當。
有些人即使讀書不多,卻很會做人,如新北五股鄉觀音山揹水人蘇進雄與高雄十元自助餐莊朱阿玉,只因曾受人一點恩惠就湧泉以報。蘇先生說,別人的肯定是一股強大的能量,可以幫助失意者度過人生的低潮。
第二個「大哉問」:「人為何要活著?」
這也沒有標準答案,因人而異。有人認為,人生是用來享受的,別管他人如何,這是自私自利型。有人認為人生是用來奉獻的,如馬偕醫生,一生實踐上帝旨意,將上帝的愛落實在台灣,這是奉獻的典型。
馬偕醫生如同以上那位揹水人蘇進雄先生,他們因為無私的奉獻而找到金錢買不到的快樂,也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身教。蘇先生雖然學歷不高,卻比許多有高學歷的人更偉大,更受人尊敬。
▲人為何要活著?每個人的答案都不相同。(圖/CFP)
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在其《我心目中的世界》一文中說:「我們在這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短暫的過客,但不知為什麼,常又自以為此程具有什麼神聖的意義。我只知道有一件事是千真萬確的:人是為其他的人活著——主要是為了我們所關心的人的笑靨而生活,此外也為一些並不相識的靈魂,因為同情的絲帶把我們與他們的命運繫在一起。我相信一個純樸而謙虛的生活,對每一個人身心都有益。」愛因斯坦的話,猶如暮鼓晨鐘,發人省思,至今亦然。
德國哲學家尼采說:「參透為何,才能迎接任何。」(We can bear anyhow, If we know why to live)其意義是,起心動念,只有讓小孩找到自己學習的初心,他們才會自動自發的學習。
對於任何重大抉擇,以上這句話是否很值得大家省思?父母與師長是否應教育孩子去做這樣的思考?
熱門推薦》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人生有兩個「大哉問」一直困擾許多人。第一個「大哉問」:「我們為何要讀書?」,第二個「大哉問」:「人為何要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