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崑玉/四堅持、尋找不同意見「最大公約數」 蔡英文自揭對抗社會「內捲化」

我們想讓你知道…「我們可以有不同的聲音,卻需要共同的語言。」從尋求「最大公約數」,建立對話機制,也許才是蔡英文剩餘任期中,比較可能達成的任務吧?

● 吳崑玉/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專欄作者

相較於去年的國家戰略提要,蔡英文今年的國慶演說相對平實無華,多的是對防疫、奧運等事務的驕傲與肯定,重複著台灣「不求戰也不畏戰」的立場。用更廣泛的國際連結,「台灣不是亞細亞的孤兒」,來對抗對岸將兩岸問題內政化的一貫語法。

用民主自由,否決了「中國設定的路徑」。用「不會冒進,對主權也不會退讓」,「阻止現狀被片面改變」,表達維持現狀的決心,弱化對岸動武口實。

從習大大在辛亥革命110年紀念會上的談話,到蔡英文國慶演說,兩岸有點像在踩翹翹板,穩定在一個不穩定的結構上,老調重彈,乏善可陳,不企圖改變平衡,其實是最安全的辦法。

蔡英文國慶談話的重點,在於她強調各政黨間應建立「確保主權、捍衛國土」的「共識」、「最大公約數」、「國旗不見了,共同升起」這些凝聚團結式的語言。

蔡英文,國慶,習近平,團結,內捲化,修憲,政府體制改革,能源政策,對話

▲蔡英文國慶演講的重點,在於強調各政黨間應建立「確保主權、捍衛國土」的「共識」、「最大公約數」、「國旗不見了,共同升起」這些凝聚團結式的語言。(圖/記者李毓康攝)

為此,她拋棄了傳統深綠一味否定過去兩蔣與國民黨政府的史觀,肯定了1949年以來台灣的成長,是「許多世代共同努力,沒有一群人可以單獨居功」。

肯定了823等台海危機時國人不分族群的共同抵禦侵略。期待建構一種類似美國「兩黨外交」的共同底線,對內可以競爭,對外卻應一致維護國家利益,以為下一代打造一個「長治久安」的基礎。

蔡英文的企圖,是對抗台灣政治社會愈來愈嚴重的內耗,或稱「內捲化」(Involution),這是個社會學名詞,通常作為「進化」的反義詞來用。

劃設議題 解決社會內耗

而且她不純透過傳統的呼籲「團結」或政治領袖協商來達成此一目標,而是企圖透過修憲、政府體制調整、國土規劃、效能提升、檢討能源政策等方式,甚至「引進社會力」以「尋找困難議題的最大公約數」,「強化政府治理效能」來強化台灣體質,爭取台灣人民對國家的認同。

但蔡英文的理想,卻是條極堅難的路徑,像走在一路落石坍方的中橫公路上一樣麻煩。她點名了國民黨朱立倫、民眾黨柯文哲、時代力量陳椒華等政黨主席,但這幾個人除了國慶大會,彼此之間連坐下來好好喝杯大和解咖啡的基本信任度都沒有。

若要擴大社會力參與政府,不免要再次召開「國是會議」或類似廣納雅言的討論會,但連個藻礁都能吵到翻桌,何敢多有期待?各方參與討論的初衷,從來不是在尋求共識,而是當作秀場,碾壓不同意見的聲量。

蔡英文,國慶,習近平,團結,內捲化,修憲,政府體制改革,能源政策,對話

▲CH-47SD直升機吊掛巨幅國旗,並由AH-1W超級眼鏡蛇直升機伴飛。(圖/記者李毓康攝)

修憲與修改政府體制更加敏感,勢必涉及選舉及各方既得利益重分配,這是會動刀動槍的激烈爭奪,絕非一個立院修憲委員會可以搞定。蔡政府做好準備了嗎?現在完全看不出來。

蔡英文一直用「最大公約數」來描述她想凝聚各方共識,協商爭議解決之道的期望。問題是,許多地方她錯用了「最大公約數」這個概念。「最大公約數」是一種除法概念,找的是最低的共同底線。

尋求最大公約數的過程中,首先要排除誰都除不盡的「質數」,也就是各種「極端派」或「基本教義派」,否則就是白費工夫。但各個政黨敢忽視他們的基本教義派嗎?這問題恐怕比「欲練神功,引刀自宮」更難抉擇,需要政黨領袖們強大的勇氣與對內說服力,但這種領導品質,現在幾乎是海裡撈針,和山海經裡的神獸一樣從未得見。

「最小公倍數」還是「最大公約數」

其次,對於具體的政務,包括修憲、政府體制改革、能源政策…,需要的是「最小公倍數」而非「最大公約數」。因為「最大公約數」只是對話的基礎,而非解決問題的可行共識。

舉例來說,天然氣是較乾淨能源,這是「最大公約數」,大家都同意,卻絕對不夠。至於核電與綠電要怎麼推?怎麼建?或怎麼取代?優先順序為何?必要的犧牲為何?卻需要共識的凝聚,這是「最小公倍數」。

換句話說,有了「最小公倍數」,具體政策才推得動。而「最小公倍數」的背後,是一套有足夠長遠眼光和務實計算的戰略思維,足以排除障礙或凝聚共識。例如開放市區屋頂太陽能等分散式綠電頂住尖峰用電,有此共識後才能下到縣市各自推動。

公倍共識的凝聚,遠比公約底線的劃定更加艱難,也更需領導者的戰略眼光與政治智慧,但這是唯一能激勵眾人共同努力的方法,也正是蔡政府得要深思的問題。

蔡英文,國慶,習近平,團結,內捲化,修憲,政府體制改革,能源政策,對話

▲公倍共識的凝聚,也更需領導者的戰略眼光與政治智慧,但這是唯一能激勵眾人共同努力的方法。(圖/文總提供)

其實,善用戰略思維洞察趨勢,指出共同努力的方向,將內部你死我活的爭奪,導向外部開疆闢土的創造,通常也是對抗「內捲化」的最有效辦法。蔡英文過去幾年,否定皆來自於對內硬幹,肯定多出自於對外應變,理想與落實間一直有很大的差距。

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多來自於社會體質的壯健,而非政治控制的嚴密。而且那是個不斷妥善應付各種挑戰的「果」,並非設定藍圖一路綠燈前行的「因」。

蔡政府得搞清楚這些因果關係,否則就會像那個笑話講的:理論是知道為什麼卻不一定行得通,現實是雖然行得通卻不知道為什麼?我們這裡是理論與現實兼備,什麼事都行不通,也沒有人知道為什麼?

蔡總統的宣示方向是對的,但想在未來短短兩年內解決這麼的的問題,恐怕還有很多個山頭要翻,也有許多的腰肢要彎,更有無數的細節要顧。也許跟推拿一樣,集中力量,一次推掉一個老筍,遠比像2018年之前一樣,心大性急,同時開了過多戰線,結果各種特效藥交互作用,藥到命除,更為可行。

「我們可以有不同的聲音,卻需要共同的語言。」從尋求「最大公約數」,建立對話機制,也許才是蔡英文剩餘任期中,比較可能達成的任務吧?

熱門點閱》

► 黃奎博/拜登「台灣協議」是美中秘密協議?你恐怕想太多了

► 江雅綺/新聞有價!分潤機制非施捨 而是爭取應得利潤

► 亓樂義/先有積極反制才有「戰力保存」 漢光演習需要突破!

► 王志鵬/台灣首艘自製潛艦 指揮組織體系混亂!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吳崑玉專欄

吳崑玉專欄 吳崑玉

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曾任職公關公司、雜誌副總編,危機管理顧問,現職專欄作者。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