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從「G20」到「COP26」:美中關係「不會更好但可能變壞」

我們想讓你知道…「競爭定義合作」本是拜登處理中美競合關係的手法,如今習近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未來中美關係只能維持「鬥而不破」,不會更好,但有可能變壞。

▲英國舉辦氣候峰會(COP26),主軸在討論各國減碳排放政策。(圖/路透)

●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近期在國際舞台上有兩場大戲上演:一是在羅馬召開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另一是在蘇格蘭格拉斯哥(Glasgow)舉行、由197個國家參與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峰會。兩場峰會乍看之下與政治無關,但卻散發出濃厚的政治味。

G20峰會是「前奏」,COP26峰會則是主旋律,討論眾所關注的全球氣候變遷問題。科學家早就警告,若氣溫上升超過攝氏1.5度,將使地球受到熱浪、乾旱、野火、暴雨和洪水等侵襲。因此,當初簽署《巴黎氣候協定》的各國,即矢言將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這個標準內;但目前全球氣溫較工業化前的基準,高出攝氏1.1度,故距離目標仍遙遠。

能源缺口 多國拒絕減碳承諾

COP26峰會11月7日起進入第二週,外電報導,會中仍有四大挑戰有待解決,分別是達成更多重大成果、敲定富國金援窮國應對氣候變遷事宜、談妥碳交易機制、討論出判定各國有無落實減碳目標之方法。其中以碳交易談判最棘手。

煤炭是造成氣候變遷的元凶,因此停止使用煤炭,是預防氣溫持續上升的關鍵。但在COP26 峰會上,只有四十幾個國家明確承諾放棄用煤,它們認為主要經濟體應協議在2030年代,逐步淘汰燃煤發電,較貧窮國家則應在2040年代加以廢止。不過,澳洲、印度、中國和美國等全球煤炭消費大國,並未為此背書。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參加COP26宣布,將在2070年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圖/路透)

至於僅次於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溫室氣體甲烷,COP26峰會倡議在2030年前,將其排放量減至比2020年水準低30%;但中國、俄羅斯、印度及伊朗未同意簽署,澳洲也不願加入。

這些國家對「退煤」不願表態,主因疫情減緩後,各國加速發展經濟,故面臨電力供應短缺之巨大壓力,且今年下半年能源價格持續暴漲,而太陽能和地熱等低碳和零碳能源,尚無法補足缺口,導致煤炭出現供不應求。

美中兩國 氣候峰會最大關鍵

會中另一個引起關注的問題是,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協助開發中國家減排及因應氣候變遷。研究顯示,全球富裕人群碳排量遠超過窮人,但貧窮國家卻必須付出延緩經濟發展的代價。因此早在2009年的COP15會議上,富國即承諾在2020年前,提供為數1000億美元之氣候資金給予較貧困國家;2015年的《巴黎氣候協定》同意延長至2025年,並承諾加碼,然而至今「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尚未完全到位。「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今年9月的報告指出,2020年最多只到位80%,缺口高達200億美元,關鍵在於「錢從哪裡來?」

▲儘管先前的會議承諾要給發展中國家資金,但高達200億美元的缺口至今仍未補上。(圖/pixabay)

中國與美國是世上兩個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COP26峰會能否取得突破性進展,很大程度上要看兩國能否提供推力。美國現有目標是在2025年前減排28%以上,美總統拜登另承诺在203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50%至52%,達到低於2005年之水平。拜登的難題是國內政治,因為需要國會通過相關立法來配合。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則在去年宣布,中國的碳排放將在2030年之前達到峰值,並在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但除非中國在未來幾年停止碳排量增長,並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否則不可能將升溫幅度控制在攝氏1.5度以下。中國今年3月公布的最新五年計劃表明,政府可能會允許煤炭的消費在今後幾年繼續增長。因為對習而言,發展還是「硬道理」。中共官媒即有文章指出:「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前提和基礎,要在保障能源穩定安全供給的同時,均衡有序推進低碳轉型,操之過急可能錯失發展良機。」

拜登在重返《巴黎氣候協定》後,對參與這兩場國際會議期盼甚深,因為這是他結合盟友,恢復美國領導地位的機會。美國國務院在中美兩國外長於羅馬G20峰會晤後,發表聲明指出,在氣候危機等問題上,兩國利益有重疊之處,雙方可以合作。但目前看來,中美在經貿、外交、安全和人權等問題的競爭,已縮小雙方在這項領域的合作空間。

峰會無進展 美歸咎中俄「沒露面」

拜登將峰會的無所作為,歸咎於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丁的「基本上沒有露面」。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稱中國為「重要的局外人」,認為北京「有義務在我們前進的過程中,向更大的目標邁進。」而中共則把責任歸咎於美方視中國為「威脅和對手」。王毅對美國氣候特使凱瑞(John Kerry)指出,「兩國在氣候變遷問題上的合作,不可能脫離其他迫在眉睫的地缘政治緊張關係。」

▲對氣候峰會的目標,美國認為中國「有義務」,中國則是認為美方過於ㄉ。(圖/截圖自氣候峰會大會訊號)

此外,習近平以視訊方式參與峰會引起各方揣測。《紐約時報》分析,習不願親自出席,是因「將施政重心從對外轉向對內,且不再願意為了國際舞台上的風光,作出重大妥協。」但我認為,習近平在書面致詞中對美國釋出下列兩項重要訊息:

第一,習從多邊主義出發,認為解決國際問題不是美國單方面說了算。中共「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陽平堅就表示:「美國不能一面要求中國減煤,一面又向中國賣煤,同時制裁中國太陽能企業。此為典型單邊主義及霸權主義行徑。」

第二,習強調應遵守對開發中國家的承諾,不能口惠不實。事實顯示,美國自柯林頓、小布希、歐巴馬、川普,到現在的拜登政府,因為基於美國自身經濟利益考量,導致氣候政策反覆、缺乏持續性。因此,習的說法具有針對性,暗指拜登政策受國內選舉影響,未來仍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競爭定義合作」本是拜登處理中美競合關係的手法,如今習近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未來中美關係只能維持「鬥而不破」,不會更好,但有可能變壞。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原標題【從「G20」到「COP26」:看中美「競合」關係】。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熱門點閱》

►翁履中/美國國會議員突訪台灣 四項觀察指標

►賴怡忠/聯合國2758決議案50周年 碰撞中共「一中原則國際化」

►換臉風暴》賴祥蔚/人人都是Deepfake犯罪者

►鄞義林/軍公教明年調薪4%怎麼分配 政府依然保密到家

趙春山專欄

趙春山專欄 趙春山

曾任政大國關中心副主任、東亞所及俄羅斯所所長,並參與政府中國大陸事務諮詢工作,見證兩岸關係不同階段的發展。深信只有兩岸和平對話才能創造兩岸互利共贏的局面。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