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履中/烏克蘭能幫台灣回歸現實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沒人希望發生戰爭,但是看到烏克蘭人民在戰爭隨時爆發當中生活的緊張感,以及美國對烏克蘭有限的協助,也許台灣可以試著開始反思,我們究竟距離現實有多遠?

 

▲美國總統拜登(左)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右)日前通話提及烏克蘭危機,卻沒有共識。(圖/路透)

●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美國總統拜登和俄羅斯總統普丁再次通話,但顯然雙方還是難以取得共識,看來烏克蘭局勢真的進入了戰爭爆發的最後關頭。對俄羅斯來說,動員了近十四萬大軍,大動作地捍衛國家主權,倘若空手而歸,普丁面子上實在掛不住,而拜登使盡全力把西方國家綁在一起,發出嚴厲的警告,如果擋不住軍事行動,賠上的代價只怕比普丁還多。兩強最後的心理戰如何發展,全世界都在關注,而台灣應該仔細觀察的,是美國到底願意為盟友做些什麼?

美國國內問題嚴重 拉攏德國降低衝突

面對普丁,拜登不退讓的立場雖然很堅定,但是除了外交手段、高喊經濟制裁之外,始終沒有要用更強勢的用軍事行動威嚇俄羅斯。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現在的美國,能夠分配給友邦的資源相當有限。後疫情時代美國的通貨膨脹創下四十年來新高,物價高漲讓美國民眾不想理會他國事務。近期民調顯示,只有百分之十一的美國人認為應該要支持烏克蘭。

拜登從自己家裡拿不出法寶,只好努力尋求盟友合作,可是盟友也看得出美國自顧不暇。北約最強大的法國和德國都有各自的盤算,法國總統馬克宏剩下兩個月就要爭取連任,深怕歐洲出現戰爭會影響自己在歐盟的領導角色,所以積極介入斡旋,甚至呼籲西方盟友要理解俄國的要求,希望普丁願意賣個面子。

▲法國總統馬克宏先前為調停烏克蘭衝突,赴莫斯科會見俄國總統普丁。(圖/路透)

而德國總理蕭茲剛剛上任,連位子都還沒坐熱,就被拜登硬拉近朋友圈,反客為主,把德國用來降低能源價格的北溪二號管線,拿來當成經濟制裁俄國的籌碼。蕭茲一方面要表現德國與西方民主國家站在一起,另一方面又要安撫德國超過半數人民希望北溪二號趕快運作的期待。啞巴吃黃蓮,只好親自求見普丁試圖為降低衝突做最後努力。

美國與歐洲國家表面上站在一起支持烏克蘭,但其實大家心裡都很清楚,如果能夠端上談判桌的強硬表態,都擋不住俄羅斯,只要開戰,不論規模大小,都會等於美國所謂的民主陣線,在俄羅斯的計算之中,已非承擔不了的威脅。如果拜登不願或是不能用軍事手段快速反擊,美國面對的就不會只是拜登顏面無光,而會是全球將正式脫離美國超強的想像。

▲美國總統拜登與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會晤,提及若俄國進攻烏克蘭,將施以經濟制裁。(圖/路透)

台灣利益和美國更加緊密 還是必須回歸現實 

事實上,過去幾個月來,許多智庫學者都在討論烏克蘭的處境,是不是與台灣有相似之處。雖然很多人都說烏克蘭不是台灣,試圖強調台灣對美國比烏克蘭更重要,希望大家能安心。

毫無疑問,台灣在經貿和戰略的關係上,確實與美國有更多的共同利益,所以美國就算沒辦法守護烏克蘭,也不能推斷美國是否絕對不會捍衛台灣。不過,從庫德族到阿富汗,再到現在的烏克蘭,台灣難道可以完全無視國際政治中曾經發生過的現實?人人都說台灣有半導體產業,台積電是護國神山,所以全世界都會協助台灣。可是大家是否真的相信,世界沒了台灣的晶片就完全不能運作?別忘了,台灣就算是世界第一,但世界總也還有第二名隨時等著遞補出場。

▲台積電雖有「護國神山」之稱,卻也不代表無法被取代。(圖/記者高兆麟攝)

政治人物和媒體試圖強調台灣的優勢,但沒有看見台灣第一的宣傳力道,已逐漸強大到偏離現實。在國內自信心爆棚,但是出了國,卻發現原來跟世界的差距如此之大。經濟學人把台灣的民主程度排在世界第八,瑞士,荷蘭,加拿大,以及召開民主峰會的美國,在這份排名中的民主程度都不如台灣。

我們樂見台灣民主被看見,可是捫心自問,難道真的不覺得台灣要努力的空間比這些國家還多?沒人希望發生戰爭,但是看到烏克蘭人民在戰爭隨時爆發當中生活的緊張感,以及美國對烏克蘭有限的協助,也許台灣可以試著開始反思,不用美化過的濾鏡看待國際局勢,我們究竟距離現實有多遠?

熱門點閱》

►謝金河/金融界喊末日、俄稱撤兵各界傻眼 烏克蘭危機虛實交錯

►張宇韶/俄羅斯反「北約東擴」 大國博弈將改變烏克蘭戰略劣勢

►聶建中/結合電信大數據 「兩項關鍵」精準抓住房市潛力

►黃竣民/冷戰時期莫斯科「紅場事件」在東引重演?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奔騰思潮。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翁履中專欄

翁履中專欄 翁履中

旅美政治學者,希望以不分黨派的中間觀點,連結學術研究與政治現況,憑藉證據剖析時事,盼更多人能就事論事,了解到意見可以不同,但願意接納歧見的台灣才會有共同的未來。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