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軍大行其道 對自身言論負責才配享有言論自由

我們想讓你知道…學習對自己的言論負責,也才有資格享有言論自由。若人人都享有言論自由卻不用負起責任,最終就是毫無下限的網路世界。

▲北市議員苗博雅近日質詢時,要求交通局科長林育生公開念出其以網路暱稱「Kuloda」所發出的部份推文,引發熱議,市長柯文哲稱這是「極盡訕笑羞辱」公務員。(圖/蕭瑩燈臉書專頁提供)

●林雨蒼/自由軟體工作者、公民記者

近期,北市府有多名公務人員遭踢爆,於上班時間在PTT上發出推文,對議題進行政治表態,並在文中辱罵許多相關的民間團體或議員。議員苗博雅在財建委員會質詢此事時,要求交通局科長林育生公開念出其以網路暱稱「Kuloda」所發出的部份推文,引發熱議;親柯粉專「藥師林士峰」稱這樣的作法是「公審」與「霸凌」公務員,市長柯文哲也稱要這是議員「極盡訕笑羞辱」公務員。

究竟為何公務員隱身於網路匿稱之後,就會在網路上發出連自己都不一定願意念出的文字,成為網路酸民?進一步講,近年來大家一定會發現,網路上的言論越來越極端,許多情緒潑灑在網路上,而理性的討論卻越來越少,網路酸民大行其道。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這背後有幾個因素,而人性就是其中的一個。

人性 讓酸言酸語在網上流竄

人性分為很多層面。首先,人過往是在大自然弱肉強食中活下來的生物,因此我們有很多機制幫助大腦快速做出決定。比如思考上的偏誤,可以幫助我們在資訊不足的狀況下做出決策,而情緒就可以促使我們採取行動。

但到了現代的社會,由於資訊量大增、資訊流動速度過快,很多時候,人只有短短的時間從網路上接收資訊,若沒有花上許多時間看到不同觀點的文章,思考上的偏誤(如可得性偏誤)就很可能使我們誤以為所見的一切就是真實。若這些資訊觸發了我們的情緒,比如憤怒,我們就可能會留言,或甚至轉發文字給別人,希望可以促使別人採取行動。

在〈線上內容的病毒式傳播有哪些要素?(What Makes Online Content Viral?)〉一文中,作者分析了各種情緒對於分享文章的影響,發現憤怒、嚇人與實用的內容最容易引發人們的分享,這也是為何許多內容農場的標題常常充滿著驚訝或引人憤怒的原因。

▲根據統計發現,憤怒、嚇人與實用的內容最容易引發人們的分享。(圖/作者林雨蒼提供)

再者,社會環境的變遷也是一個問題。現代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城市的生活模式也讓人們越來越處於孤獨或焦慮的負面情緒當中。〈任何人都可能是酸民(Anyone Can Become a Troll)〉一文指出,若是在生活中感到不如意,就很可能會化身成網路酸民,在網路留下謾罵的評論。

當有人開始留下這樣的文字後,其他有負面情緒的人們也可能會繼續留下更多謾罵的評論。接著就如同破窗效應一樣,許多人開始覺得留下謾罵的評論沒什麼問題,「他們先做了,我也可以」,因此會接著留下更多謾罵評論。這些評論,就如同潮水一樣蔓延開來了。有些人會把資料稍作整理,讓這些資料可以補充脈絡、引發其他人的憤怒,就更容易觸發人們的分享,進而在網路上流傳。

同時,人們在憤怒之下,很難重新審視各種不同的證據,去尋找更多資料;就算動手找了資料,人性背後的偏誤,比如自動忽略不利或相反事物、只看見支持自己信念證據的「確認偏誤」等等,也會浮現出來。結果,憤怒的群眾眼中只有自己,如同盲目的牛群一樣,在網路世界到處奔馳。

如果我們期待人們可以在網路上進行理性討論,在知識越來越專業的今天,相關知識的補充非常重要,但其背後的知識量也越來越多,網路上的民眾不一定有時間好好閱讀。甚至,他們早已懷抱定見,只想看到符合他們想像的文章,一旦意見不合,他們就開始套標籤,合理化自己的成見。接著,這些人的自尊就可能會開始膨脹,甚至仇視專業。網路上動輒都是酸民自信滿滿的要學者「多讀點書」,對於自己的無知一無所知,還有的人深陷於達克效應之中,以為自己掌握了宇宙的真理。

在這樣的情境之下,網路的匿名性就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引發更多混亂。

網路的匿名性 讓人誤以為發言不用負責

匿名性是自網路誕生起就有的特性,在許多網路上,人們不一定會以真名示人,而用網路暱稱來進行發言。匿名可以幫助網路上的民眾以平等的立場相互討論,讓人們不會「以人廢言」,而能讓有料、能說服人的內容凸顯出來;有些人,本名恐怕還不如網路暱稱有名。不過,躲在暱稱背後,也會給人一種對言論不用負起責任的假象。因此,PTT上既有馬雅文明的專家、擅長說明民主概念的C大,卻也發生了督割事件,有人利用鄉民的正義感,造假事實、欺騙鄉民,讓鄉民在憤怒下採取錯誤的行動。雖然有匿名性,但資深PTT鄉民很清楚,重點還是在誠實,而不該對自己的發文內容造假。

但當論壇陷入混亂與謾罵,暱稱就會成了酸民的護身符,觸發了人們的黑暗人格特質。有的人在留下謾罵文字後,看到別人越痛苦,自己就越開心,進而更樂於在網路上引發混亂,或藏在推文當中,沉浸在自我膨脹的想像當中,對著自己也不清楚的對象潑灑生活中的不如意。

沉默螺旋 讓論壇版面極端化

▲當一個網路論壇開始處於優勢的一方對弱勢的一方用各種詞彙辱罵,弱勢方卻難以反擊,就會產生沉默螺旋,使網路論壇越來越朝優勢的一方極端化。(圖/尹渥與詠童提供)

如果一個網路論壇開始沉浸在這樣的氛圍當中,處於優勢的一方對弱勢的一方用各種詞彙辱罵,弱勢方卻難以反擊,接著慢慢就會沉默,進而離開這個討論區,產生沉默螺旋。而處於優勢的一方在優勢越來越明顯後,也容易論壇上充斥著單方面的意見,在「可得性偏誤」之下,誤以為自己的想法就是正確,忽略了其他的意見,而沉浸在自我證成的「正確」當中,進一步也容易造成更多自以為正義的謾罵,而使網路論壇越來越朝優勢的一方極端化。

這就是為何PTT的版面容易產生特定政治立場,之後特定政治立場的意見就比較容易在該版面大量出現,同時還會嘲笑或是辱罵其他政治立場。這並非特例,在許多國外的論壇上,如4chan等,都能看到討論區極端化,甚至成為陰謀論溫床的狀況。美國之前曾發生的「披薩門」事件,就是在論壇的推波助瀾下,引發酸民集體對特定披薩店進行霸凌,甚至持槍闖入想要營救不存在的被虐兒童。

有些平台使用演算法來把使用者留在平台上,但演算法無法分辨是非、造假,只知道哪些內容受人歡迎,反倒是把這些受人歡迎卻有問題的內容推出去,讓這些內容進一步地廣傳。

假帳號 帶出不存在的假風向

同時,隨著網路的普及,網路留言越來越多,匿名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假帳號。一個人在網路上不必然只能使用一個暱稱,也可以使用多個暱稱一起操作。事實上,以前的網路世界並不推崇這種作法,因為許多暱稱的「灌水」可能會導致網路伺服器的資源被不當消耗。但是隨著技術的提昇,電腦的運算能力與傳輸速度大幅增加,這個因素似乎也不再重要。而留言的量增加以後,那些「神人」也慢慢淹沒在混亂的推文之中了。

而隨著上網的人越來越多、行動網路的普及,也讓網路操作有利可圖,因此有的人,或是商業的公關公司,甚至獨裁國家,就可能會透過多個帳號來帶風向,引發更多人在網路上發洩情緒、霸凌他人。最終,在劣幣驅逐良幣下,有些論壇就會逐漸走向沒落,而剩下不甘寂寞的酸民在上面大行其道。

這些霸凌的文字不只是文字,對於當事人會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也有許多人在壓力之下選擇自殺離世。面對這樣的網路環境,我們能怎麼辦呢?

身分綁定 讓帳號不再容易浮濫申請

首先,在制度上,我們當然不用推進到網路實名制;但一定程度的身分綁定(比如帳號綁定手機),或是提高帳號可以發文的門檻,或許可以讓網友更珍惜自己的帳號與名聲,減少辱罵與霸凌的行為。

近期歐盟所推動的數位服務法,要求平台要負擔起更多責任,面對特定的問題內容要採取行動,也是一種遏止網路暴力行為的方式。

▲一定程度的身分綁定,或是提高帳號可以發文的門檻,或許可以讓網友更珍惜自己的帳號與名聲,減少辱罵與霸凌的行為。(示意圖/Photographer:Andri/取自免費圖庫stocksnap)

面對網路霸凌 照顧好自己更重要

在個人層面,如果自己遇到網路霸凌,關掉網路其實是不錯的選擇。我們沒有必要把時間放在那些不了解你的網路酸民身上。多把時間放在重視自己的家人朋友上面,等兩、三個星期再重新接觸網路,其實是個很好的方法。

如果真的受不了,也可以蒐集證據提告,讓發文者對自己的言論負起責任。網路世界有時候很難聲張正義,那麼就讓司法系統代勞,有時候也是個方法。

享受言論自由 就應該對自己的言論負起責任

而如果自己是網路使用者,永遠都要記得,自己應該為自己的留言負責。發文之前,捫心自問,是不是確認過各種不同的資訊了?是否自己處在極端的情緒當中?多問問自己,多想想,慢那個幾分鐘發文不會怎麼樣;但是錯誤的文字,就很可能造成其他人的嚴重困擾。

回到一開始的北市府網軍爭議,議員要求交通局科長念出自己推文的文字,這是對當事人的霸凌嗎?我不認為。我認為這只是要求該科長不能躲在暱稱背後潑灑情緒、辱罵他人,而應該為自己的言論負責罷了。

學習對自己的言論負責,也才有資格享有言論自由。若人人都享有言論自由卻不用負起責任,最終就是毫無下限的網路世界。

熱門點閱》

►姜冠宇/長新冠後遺症 年輕人睡眠縮為2-3小時

►帶領勇士重返榮耀 Curry全票獲FMVP當之無愧

►左余謙/恩恩案陷僵局 恩恩爸訴諸司法才是正辦

►藍調》我們是為幸福而生 東昔幫玉冬圓夢弄哭韓網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思想坦克」,原標題〈從北市網軍疑雲,談網路酸民為何大行其道〉。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思想坦克專欄

思想坦克專欄 思想坦克

《台灣智庫-思想坦克》立志作為台灣彼此理解互信的溝通交流平台,我們誠摯地歡迎台灣各地所有的聲音。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