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評比為最具潛力的公司 卻成史上最大詐欺企業

我們想讓你知道…執著於外在成就,讓自我認同依附其上,往往會使人貪得無厭、為求成功而不擇手段。然而,最終受害的是自己。

▲作者表示,過度執著於外在成就,往往會使人貪得無厭。(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 布萊德.史托伯格(Brad Stulberg)、史提夫.麥格尼斯(Steve Magness)/專業企業顧問、全球頂尖長跑選手教練 

在一般認知中,「全心投入熱情」似乎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情,但是,只要投入就夠了嗎?事實上,與此同時,絕不可忽略的是必須管理熱情。如果沒有善加管理,就會過度執著成敗,把成敗當成評斷自我價值的量尺。並為了追求成功不擇手段,最終引火自焚。想要投身熱情之中的你,請先看看以下這些例子……

有位在歷史上數一數二鬥志高昂的企業主管說過:「在我心目中,『熱情』的價值最高,其他人格特質大概都比不上。」他是一家市值六百億美元公司的執行長。

在他領導下,可確保延攬進公司的都是最富熱情的員工。他不計代價鼓舞員工只求無懈可擊,也獎勵熱情洋溢的員工。員工早早打卡,很晚才下班,同事反而才像是真正的家人。談起績效,每個人都熱情的投入,尤其是高階員工。如此一來,公司欣欣向榮。在他擔任執行長期間,《財星》(Fortune)雜誌評比該公司為「美國最具創新力的大公司」,公司股價也遠高於市場行情。

這位執行長叫傑佛瑞.斯基林,而他的公司叫安隆(Enron)。

大家都聽過這個敗壞了斯基林執掌的巨型能源公司的騙局。股東損失高達好幾十億美元。數以千計的員工不僅丟了工作,終生積蓄也化為烏有,而很多人之所以積蓄成空,是因為所持自家公司股票成了廢紙。斯基林懷抱十足熱情要讓安隆的財務績效不停成長,卻也引發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企業詐欺案及後續破產案。

沒過幾年,有位十九歲的史丹佛輟學生創立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宣稱要改變世界。這位女性很崇拜賈伯斯(Steve Jobs),而巧合的是,她的父親在斯基林的安隆公司工作過。該家生技公司的發展堪稱「超光速」,吸引億萬金額投資,以及醫療保健業界巨頭合夥。在二〇一五年《浮華世界》(Vanity Fair)雜誌舉辦的新銳企業峰會(New Establishment Summit)中,這個當年三十一歲的執行長與瑪麗亞.施瑞佛(Maria Shriver)對談。當年輕的執行長被問及會給有意創業者什麼樣的建議時,她反覆強調熱情與執著的重要:「對我來說,上學的目的一直都是用來追求你熱衷的事物的學習工具。(輟學創業那時)我覺得自己具備了這些工具,可以不顧困難,執著去做想做的事。」

《浮華世界》峰會只是眾多類似場合的其中之一。這名事業奔騰的執行長到哪都是有志青年眼中的楷模,亦受到媒體前所未有的關注。《富比世》(Forbes)、《企業》(Inc.)、《財星》、《彭博》(Bloomberg)等雜誌封面,都可以看見她光彩亮麗的身影。每一篇封面專題報導都凸顯了她著迷於追逐成就。二〇一五年末,《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後文簡稱《華郵》)用一句話來概括她鍥而不捨的幹勁:「她的成功說明了,想創立能打破現狀的公司,執著的心態相當重要。」

《華郵》說對了兩件事。一、伊莉莎白.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確實執著。二、她所創建的賽拉諾斯生技公司(Theranos)的確顛覆現狀,只是並非如《華郵》所指的那樣正面。在《浮華世界》峰會中霍姆斯那場動人訪談後,又過了不到一年,同一本雜誌再次報導了霍姆斯,這次卻是從不同角度。〈伊莉莎白.霍姆斯的紙牌屋如何崩垮〉(How Elizabeth Holme‘s House of Cards Came Tumbling Down)這篇報導詳細記敘了賽拉諾斯的垮台。

這間公司誇下海口,將推出能「改變世界」的血液抽驗法,既便宜又較不疼痛。結果因未達效能標準,且未提供充分的效力證據而遭聯邦政府揚言制裁。另外,遭主要投資者控告證券詐欺一案,則以庭外和解收場。就在本書付梓前沒多久,賽拉諾斯與霍姆斯就「鉅額詐欺」起訴案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協議和解,但霍姆斯另被聯邦政府以詐欺罪起訴。賽拉諾斯在巔峰時期市值達九十億美元,幾年後竟然宣告解散。

執迷的熱情

斯基林並非一開始就盤算著詐欺大眾或是讓整個金融產業動盪不已。霍姆斯最初是想要有優異的科學研究成果。兩人剛起步的時候,都是看似聰慧、積極且無可挑剔。斯基林就讀哈佛大學商學院,職涯之初就以少壯之姿在著名的麥肯錫公司任職管理顧問。霍姆斯是史丹佛大學生,致力於創新與探索,名下專利不可勝數。他們早期的榮光無疑得力於充沛的熱情。但也正是熱情充沛害他們誤入歧途。斯基林與霍姆斯是熱情誤入歧途導致禍害的顯著實例,卻不是孤例。

這個世界天天在上演類似的戲碼,只是規模小得多。總是有人因為過度執著於達成目標,將自我認同與之綑綁在一起,忽視了當初努力達成目標是因為什麼樣的內在動機。她/他轉而受想像中達成目標帶來的回報與肯定所驅使,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類病態會以多種形式外顯,包括剽竊(非出版這書不可)、使用禁藥(非獲選參加奧運不可)。以斯基林的狀況來說,則是職場詐欺行徑(非達到業績、非獲得升遷不可)。

以上這些例子很鮮明的展示了魁北克大學心理學教授羅伯.瓦勒朗(Robert Vallerand)所說的「執迷的熱情」(obsessive passion)。雖然幾乎所有熱情都可能導向執著,但瓦勒朗的用語指的是,受到成就、結果、外在回報驅使,更甚於受內在滿足推動的特定情況。相較於事物本身,當一個人更熱衷於投入特定事物帶來的回報,就算是陷入了「執迷的熱情」。

執迷的熱情會迅速挾持快樂而正當的追求過程,並轉化為壞事。其中一大原因,是身陷執迷熱情的人將自我價值與難以掌控的事綑綁在一起,最終造成高度的痛苦。

● 某體育選手很熱切的(或者該說很執迷的)想在特定時限內完成鐵人三項。六個月下來,他每週訓練二十小時,把家人和朋友都拋在一旁。但賽事當天遇上空前惡劣的天氣。屋漏偏逢連夜雨,又在自行車項目爆胎。完賽時間比預期多出許多。
● 某律師事務所的一位受僱律師全心全意想當上合夥人。她不眠不休的為了這個目標努力,將自我認同與坐上合夥人位置的夢想交纏在一起。但原本要提拔她的上司突然生病、退休了。她並未升格為合夥人。
● 某年輕寫作者渴望將書稿出版。他邊想像名字會出現在《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暢銷書榜,邊書寫自己眼中的曠世鉅作。但所有的大出版社都退了他的稿。

這些例子的主角算是輸家嗎?很不幸,若以成敗論英雄,他們的確是輸了。滿腔熱血想達成自己無從掌控的外在成就,又或者更貼切的說是為外在成就所奴役,會讓自我價值變得很不穩定、很脆弱。但是執著於外在成就,讓自我認同依附其上,往往會使人貪得無厭、為求成功而不擇手段。然而,最終受害的是自己。

▲ 布萊德.史托伯格(Brad Stulberg)、史提夫.麥格尼斯(Steve Magness)所著,《一流的人如何駕馭自我》,樂金文化出版。(圖/樂金文化提供)

熱門點閱》

►一秒被惹怒 如何優雅又致命回擊

► 熱情不是與生俱來 源自人類的競爭心態

► 比父母貧困的世代 八年級生既節儉又奢華

► 全球流行病還會再來 比爾蓋茲斷言「這個」比疫苗重要

●本文獲出版社授權,摘自「《一流的人如何駕馭自我》」。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