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匡與羅啟銳辭世 感懷香港的風華絕代

我們想讓你知道…這幾年,每當有香港老一輩作家、演員、導演離世,勾起的情緒往往不只是對某個人的悼念,而是對香港那黃金時代的惋惜。

▲香港知名科幻作家倪匡晚年飽受皮膚問題所苦,於7月3日離世。(圖/CFP)

●文/李展鵬

7月2日與7月3日,羅啟銳與倪匡相繼離世。

時空俠客 一笑西去

我不是科幻小說迷,但也經歷過那少年歲月:放學後去租或借倪匡小說回家,看完一本又換另一本;看到入迷時,媽媽要再三催促,我才肯放下小說出去吃飯,吃完又衝進房間繼續埋頭埋腦地看。自此,看書不是苦差,而是娛樂。

我常慶幸,我是讀香港流行文學長大的:金庸、倪匡、亦舒、李碧華,提供的都不只是消閒,而是對世界、人生、愛情、政治、性別、正邪的想像。倪匡作品,已成了華人文學與流行文化的經典,說明香港當年的創造性、生命力、開放包容。

我爸是倪匡迷。在這兩年的疫情中,他不只一次提到倪匡:早在幾十年前,倪匡已在小說中寫,病毒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令我震撼的是,倪匡還說過人類很可能是外星人,理由是人類的體質根本不太適合在地球生活,而且還會不遺餘力地破壞地球。看這亂七八糟的世界,倪匡不是沒有道理。他的想像跟西方一種說法吻合:人類是地球的癌細胞。人類很怕「世界末日」,但其實如果只是「人類末日/滅絕」,對這地球也許並非壞事。

黃霑去世時,老友蔡瀾曾寫下四字輓聯——「一笑西去」。倪匡笑聲的感染力,跟霑叔不遑多讓。願他帶笑歸去;而他留下的作品、名言與智慧,將長留人間。

移民三部曲 道出異邦人甘苦

▲羅啟銳、張婉婷共同創作無數經典電影,公私皆是最佳伴侶。(圖/CFP)

至於羅啟銳作品,在我眼中最重要的還是「移民三部曲」(抱歉我不喜歡《歲月神偷》)。羅啟銳夫妻的「移民三部曲」的藝術成就及不上羅卓瑤的「移民三部曲」(《愛在別鄉的季節》、《秋月》及《浮生》),但對我來說卻意義非淺。那是我很重要的年少記憶與觀影經驗:在現實世界,三不五時就有親友移民;同時在電影世界,有很多關於移民與離散的動人故事。戲裡戲外的那些事,對年少的我衝擊甚大。

《秋天的童話》中,留學美國的鍾楚紅對家人報喜不報憂,說自己的房間又大又靚,但她其實住在一間很破爛的小房間,並受到火車嘈音騷擾。在唐人街吃蛋治,店員問她要「雙春還是單春」(春=雞蛋),雙春六毛錢,單春五毛錢,但她仍是選單春。這種留學生的拮据生活,令我印象非常深;後來我在加拿大讀書,被當地的物價嚇到,儘管我並非來自清貧家庭,但亦是省吃省喝,對鍾楚紅的「單春生活」感同身受。

至於《八兩金》,少有人討論,但我很喜歡。電影講一段因為移民而擦身而過的愛情。遊子洪金寶從美國返鄉,雖然他在美國過得不好,但因為要表現得「衣錦還鄉」,便努力籌八兩金回家;在家鄉,他愛上張艾嘉,一個即將嫁到美國的女人。在離散的浪潮中,有情人只能話別。這些移民故事延續至今天,不斷上演。

現在,羅已離去,香港影壇的兩對神雕俠侶——羅啟銳與張婉婷,羅卓瑤與方令正,就只剩下一對了。

香港流行 仍是現在進行式

這幾年,每當有香港老一輩作家、演員、導演離世,勾起的情緒往往不只是對某個人的悼念,而是對香港那黃金時代的惋惜。讓我們在感激這些為香港留下珍貴遺產的故人的同時,亦放眼當下香港,無論是當今的廣東歌與香港電影,仍有太多值得欣賞的人與作品。

香港文化,仍是現在進行式。

熱門點閱》

►方恩格/外交部對美推翻墮胎權噤聲 盟友未必不能提異議

►耿繼文/政客請高抬貴手 還警察應有的尊嚴!

►楊智傑/NCC新草案參考歐盟平衡設計 卻放任政府權力坐大 

►姜冠宇/美研究重複感染健康風險增 及早接種第四劑

●本文獲授權,摘自「Pan Lei」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