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一家銀行可以承受所有的存款戶同一時間要求兌現,最好的方法就是錯開顧客把現金領走的時間。但矽谷銀行正因此一措施而面臨破產。(圖/路透)
● 丁學文/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兼總經理
金融業本來就是一個玩弄著信心強度的地方。 金融史上充滿著擠兌的驚心動魄,因為沒有一家銀行可以承受所有的存款戶同一時間要求兌現。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錯開顧客把現金領走的時間。但不幸的是,這正是美國這家第16大銀行所犯下的一個愚蠢行為。這家和矽谷新創圈相生相伴的金融機構,竟然只用了不到40個小時就讓自己倒了下來。 3月8日,該行表示將增發超過20億美元的新股用於彌補債券的損失。為什麼? 因為它把一半的資產投資了長期債券,已經讓自己資不抵債,消息一經曝光,高達420億美元的存款被領取一空,3月10日中午,監管機構宣佈了SVB的破產。
一開始,大家還信誓旦旦的相信,充滿富豪族群的矽谷,不可能會讓矽谷銀行關門大吉,但很快的,信心危機一發不可收拾,逼得美國政府在3月13日宣布介入。這個事件引發了人們對美國金融體系的進一步質疑。或許,正如英國經濟學家沃爾特.白芝浩(Walter Bagehot)150年前在《倫巴第街》(Lombard Street)一書中所提示的,央行在金融危機爆發時就應該充當「最後借款人」的角色,只要它有優質的抵押品,你就應該救它,否則情況的蔓延必將無法收拾。但也更可能,就像賓州大學金融歷史學家彼得.孔提.布朗(Peter Conti Brown)擔心的:聯準會和財政部之所以那麼快出手干預,也許並不是是一家銀行的風險管理不善那麼單純,根本是美國銀行系統的破洞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所能知道的。沒人知道答案是哪一個?
金融體系的不確定性 動搖全球投資人的信心
▲ 本期《經濟學人》的封面故事議題聚焦在金融體系爆雷。(圖/截自《經濟學人》)
這期《經濟學人》的封面故事議題聚焦在現在搞的風聲鶴唳的金融體系爆雷。在封面設計上,《經濟學人》充滿巧思的在一個臭氣熏天的下水道上方,擺了一個25美分的美國硬幣,最諷刺的當然就是硬幣上那句 「IN GOD WE TRUST 我們相信上帝」,不過封面上方還是有著一排補充文字「 WHAT’S WRONG WITH THE BANKS 金融體系出了什麼問題?」
確實,金融體系的不確定性正在動搖全球投資人的信心,也逼得《經濟學人》不得不在這期《經濟學人》用了緒論第一篇第九頁、財經板塊第一篇第59頁、第2篇第61頁、第四篇第62頁和第66頁的自由廣場專欄總共五篇文章,盤點銀行系統出了什麼問題。不過十天前,你或許還好整以暇的相信2007~2009年的金融危機已經不會再來。 誰料到,同樣的場景那麼快又來到了你我的眼前。 3月9日,矽谷銀行發生惡性的擠兌,一天內就被擠兌了420億美元的存款。監管機構很快就端出了一項救助計畫。 即使如此,存戶們開始懷疑他們的存款放在銀行是不是真的很安全?
▲ 美國矽谷銀行遭到存款保險公司接管,銀行大門貼上政府公告。(圖/記者陳瑩欣攝)
投資人整個被嚇壞了。 迄今為止,美國的銀行市值已經在一個月內就蒸發了2290億美元,股價跌幅達到了17%。美國公債價格的暴跌,讓市場相信美國聯準會將在今年夏季開始降息。歐洲和日本銀行的股價也跟著大幅下跌。一直在泥沼中的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光是3月15日一天,股價就下跌了24%,最後不得不在3月16日尋求了瑞士央行的流動性支持。在金融危機爆發14年後的今天,人們再次質疑銀行體系的脆弱程度,並且懷疑監管機構有沒有能力發現?
聯準會暴力升息 利率節節爬升讓金融體系越來越脆弱
SVB的快速倒塌揭示了整個金融體系內一個被低估的風險。 在利率很低,資產價格很高的時候,這個加州銀行大量購買了長期的債券產品。隨後,美國聯準會以40年來最快的速度開始升息,債券價格跟著開始暴跌,終於讓矽谷銀行遭受了巨大的損失。美國的資本規則並沒有要求銀行必須對到期的債券價格下跌負責。只有大型銀行才必須將其手上持有的債券按市值計價。但正如SVB出現的情況那樣,如果某一家銀行因為資不抵債,而必須出售債券,想像中的損失就會變成現實。
在整個美國銀行體系中,還沒確認的損失肯定巨大:截至2022年底,這個潛在損失預估大約6200億美元,相當於美國銀行總資本緩衝的三分之一。幸運的是,其他銀行沒有像瑞信那麼糟糕。 但不斷上升的利率只會讓金融體系變得越來越脆弱。
▲ SVB快速倒塌,揭示了如果某一家銀行因為資不抵債,而必須出售債券,想像中的損失就會變成現實。(圖/路透)
沒人料到世界變化會拖累長期債券 銀行投資專業不足現形
2007~2009年的金融危機是沒有節制的貸款和房地產泡沫破滅的一個結果。因此,危機結束後的監管很大程度限制了信貸的風險,並確保了銀行持有的是相對可靠的資產。但不幸的是,他們鼓勵銀行購買的正是這次暴雷的政府公債。
多年來的低通膨和低利率意味著,很少有人想得到這個世界的突然變化會拖累長期債券,銀行的投資專業不足也跟著暴露無遺。這種脆弱性在疫情期間變得更加明顯,大量存款湧入了銀行體系,聯準會的刺激措施再把現金注入金融系統。許多銀行自以為安全的把這些存款購買了長期公債和政府擔保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
你可能會認為只要是未實現的損失就不需要擔心。但其中一個問題是,銀行用的是存款戶的錢去購買債券,其債券價值必需能夠與存款相匹配,但隨著利率的上升,銀行必須開始搶奪市場上的存款。 JPMorgsn或美國銀行等大型銀行,的客戶忠誠度較高,若加上浮動利率貸款,利率上升可能會提高他們的收入。 但那些總資產不足10.5兆美元的4700家美國中小型銀行就不得不向儲戶支付更多的利息來阻止他們移轉資金。 這不但擠壓了它們的獲利,還會讓一些銀行的股價跟著暴跌。
▲ 美國銀行這類大型銀行的客戶忠誠度較高,但當金融危機爆發,再忠誠的儲戶也可能會逃離。(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另一個問題則會影響到所有規模的銀行。 在金融危機爆發時,再忠誠的儲戶也可能會逃離,迫使銀行通過出售資產來彌補存款的流失。如果這樣,銀行的損失就會具體化。如今,它的資本緩衝或許看起來不會出事,但它的大部分資產組合仍然可能突然變成會計時的一個虛構。
聯準會承擔矽谷銀行利率風險 存戶端恐低估風險
這種令人擔憂的前景解釋了美國聯準會上週末為何採取如此迅速的行動。自3月12日以來,它一直想以銀行的債券作為擔保進行貸款。儘管已經對抵押品的價值進行了削减,但現在仍須提供債券面值的貸款額度。對於一些長期債券,這是比這些債券目前價值高出了50%以上的金額。鑒於金額的巨大,當然不能容許銀行債券上的未實現損失造成銀行系統的崩潰。 所以政府急得表態其實情有可原。
但所有的一切兜底都是會有代價的。通過這次美國聯準會會在危機中承擔SVB的利率風險,他們可能鼓勵了銀行體系輕忽事情的嚴重性。 這個應急計畫只有一年期限,但在時間到了後,爭奪存款的銀行仍有可能為了尋求高回報而承擔過度風險。 一些存款戶一旦相信聯準會會介入,極可能對風險判別極可能掉以輕心。
▲ 美國聯準會表示會在危機中承擔SVB的利率風險。(圖/路透)
取消不合理豁免 建立認識利率上升風險制度
因此,監管機構必須利用未來一年提高整個金融系統的安全性。其中一步是取消許多適用於中型銀行的不合理豁免。 SVB對存款戶的救助表明,政策制定者認為此類銀行存在一定的系統性風險。如果這樣,美國應該遵循與歐洲大型銀行相同的會計和流動性規則,並盡快在危機後提出一個解決方案。
各地監管機構也必須建立一個認識到利率上升風險的制度。在危機期間,有未實現虧損的銀行比沒有這個問題的銀行面臨著更大的倒閉風險。然而,這種差距並沒有反映在資本要求上。一個作法應該是壓力測試,也就是測試銀行的債券投資組合如果按市場計價,或是利率進一步上升時,銀行體系會發生什麼事?然後,政策制定者就可以重新檢視銀行體系的資本是否足夠。
金融系統當然討厭資本緩衝增加或是監管加強。但安全帶來的收益是巨大的,從矽谷到瑞士的存款人和納稅人都正面臨著巨大的恐慌。他們不應該生活在這些他們很多年前就以為已經成為歷史的恐懼和脆弱之中。
金融問題從不以你以為會發生的方式出現
▲ 美國聯準會在超級寬鬆─激進緊縮週期中,親手製造了通貨膨脹和銀行擠兌這兩大危機。(圖/路透)
連升18碼的利率當然會讓債券的投資組合出現問題,但貨幣政策發生轉變時,債券絕對不會是唯一有風險的一個資產。
因此,越來越多人擔心,廚房裡可能不止一隻蟑螂,始作俑者的美國聯準會在超級寬鬆─激進緊縮週期中,嚴重扭曲了市場價格、破壞了市場預期,一來一去親手製造了通貨膨脹和銀行擠兌這兩大危機,陷入挖東牆補西牆的聯準會準備怎麼與狼共舞,大家都在睜大眼睛看。當然,現在這些情況告訴我們的是,銀行系統遠比監管機構、投資人以及銀行家本身所認為的要脆弱。私募股權公司Apollo就指出,資本緩衝不足的銀行肯定必須收緊貸款來加強自己的資產負債表,金融體系剛剛成為全球經濟動盪的一員。
美國監管機構在SVB倒閉後的迅速行動揭示給我們的就是美國銀行系統的破洞可能比我們想的還大。對沖基金Citadel的Angel Ubide表示:2008年之後,投資人公認存款、公債才是最安全的,所有的貸款行為都是有風險的。但現在發生的情况狠狠打了所有人的臉,看來,只有一個格言從來不會變:金融體系的問題從來不會以你以為會發生的方式出現。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經濟日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2008年之後,投資人公認存款、公債才是最安全的,所有的貸款行為都是有風險的。但金融體系的問題從來不會以你以為會發生的方式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