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蘇洵辨奸論有感 民主國家怎可隨便關電視台

我們想讓你知道…中天撤照案,可以從北宋大文學家蘇洵所撰的「辨姦論」一文中體會其中「見微知著」的意涵。

▲▼NCC記者會說明中天撤照案 主委陳耀祥。(圖/記者屠惠剛攝)

▲NCC 主委陳耀祥說明中天撤照案。(圖/記者屠惠剛攝)

● 郭振鶴/東吳大學商學院兼任教授

中天新聞2020年6月8日申請換發執照,但NCC認為中天持有執照期間出現大量申訴,被處分25件違規案,內部控管與自律機制運作失靈,無法維護新聞專業,且無法避免大股東蔡衍明直接和間接干預新聞,7位委員一致決議不予換照。中天撤照案訴訟終於贏了NCC!台北高等行政法院5月10日判決撤銷NCC不予換照處分,中天勝訴。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吳子嘉直言,這些人破壞新聞自由又不負責任,歹戲拖棚、死不認錯,明年1月13日會害死賴清德!

中天撤照案,可以從北宋大文學家蘇洵所撰的〈辨奸論〉一文中體會其中「見微知著」的意涵。

〈辨奸論〉:仔細觀察萬事規律 見微知著 亂世中看到作亂奸臣

〈辨奸論〉這篇文章背景發生在西元1069年,北宋神宗重用王安石施行熙寧變法,又稱「王安石變法」。 熙寧變法所涵蓋範圍極廣,青苗、免役、保甲等都是重要內容,變法原本立意良善,規制弘遠,但可惜施行過急,未有良好配套,終於使得新法被強制終止。

王安石開始推行變法時,遭到保守人士的反對。據傳,蘇洵早在王安石變法之前就「見微知著」,預見到他得志必爲奸。文章先擡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萬事均可「見微而知著」,預測規律,接著,以山巨源預見王衍、郭子儀預見盧杞爲例證,再類比王安石「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的行爲「不近人情」。

▲北宋大文學家蘇洵所撰的「辨姦論」一文,藉由「見微知著」可知亂世奸臣。            。(圖/記者蘇位榮攝)

▲北宋大文學家蘇洵所撰的〈辨奸論〉一文,藉由「見微知著」可知亂世奸臣。 (圖/記者蘇位榮翻攝)

筆者稍微說明「辨姦論」的背景。作者傳聞是北宋大文學家蘇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宋仁宗嘉祐初年與蘇軾、蘇轍同到京師,為歐陽修、韓琦所稱重,薦之於朝廷,任秘書省校書郎、文安縣主簿等職,留京參與編撰《太常因革禮》,書成而卒,追贈光祿寺丞。蘇洵的文章深受《孟子》《戰國策》的影響,長於策論,其政論、史論辭風穎鋭,行文簡潔而有情致。

王安石變法 斥罵千年不絕

王安石以「變風俗,立法度」為己任,倡導歷史上的王安石變法運動經「元祐更化」,變法終於破產,但斥罵之聲幾乎千年不絕。

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以「變風俗,立法度」為己任,倡導了歷史上的王安石變法運動。王安石變法在歷史上起過積極的作用,但由於它觸犯了大地主階層的利益,再加上自身的不徹底和執行中的種種缺陷,一開始就遭到不少權貴的激烈反對。十八年之後,元祐年間,司馬光一派掌握主政,經「元祐更化」,王安石變法終於破產,但斥罵之聲幾乎千年不絕。不僅有人把北宋之亡歸罪於變法,而且王安石本人也被斥之為禍亂天下、「敗國殄民」的千古罪人。

另外,蘇東坡的「烏台詩案」亦有異曲同工之妙。所謂的「烏台詩案」是指北宋的監察官員,向當時的皇帝宋神宗,告發蘇軾所寫的詩涉及危害國家安全,想要對皇上不利的案件。神宗信任王安石的變法,不信蘇軾等保守派人士,蘇東坡因烏台詩案被政敵迫害被貶到湖北黃州,他也因此寫出一片抒情表意的文章。安國寺位於古城黃州城南長江邊上,距離江堤約一里遠。其中「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從生而不可得。一念清淨,染污自落,表里翛然,無所附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為千古佳句。

蘇洵的辨奸論是一篇優缺點都很明顯的文章。文章的優點主要有兩方面,一在內容上,一在寫作上。內容上,文中提出「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這話很深刻。所謂「靜者」,就是不為「好惡」所亂,不為「利害」所奪的人,也就是在審視人事時能保持冷靜、客觀而又有見識的人,這種人才能發現本質、預見前知,這話很有道理。文中又説:「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這話也頗帶警策。所謂「不近人情」,也就是矯情,也就是大悖人性,這類人固然也有性格乖僻的,不過確也有本性險惡、另懷深心的。作者在文章中提出要以見微知著的鋭識去辨認那些不近人情的奸人,以防為其所害,這不論是作為理論,還是經驗,對於指導人們去防範、揭露政治生活中的騙子的偽裝,都是有意義的。

在寫作上,論述的中心雖是「辨奸」,筆墨所指處處針對王安石而言,可是自始至終都沒有點出王安石之名。這樣寫,讀者同樣清楚文鋒之所向,但它又使文章具有一定的哲理性,而非僅為責叱個人所侷限,同時又讓讀者能體會到一種惝怳含蓄之趣、匣劍帷燈之妙。這是運虛寫實、以虛指實的寫法,用筆高明。文中句式整散結合,時有排比,顯得詞鋒鋭利,咄咄逼人。末尾用選擇句,如駿馬注坡而收繮,看似退後一步,實則是以頓宕收煞,激起有餘不盡之意,顯得精警而感慨,有一唱三嘆之妙。

清·吳楚材《古文觀止》卷十:介甫名始盛時,老蘇作《辨奸論》,譏其不近人情。厥後新法煩奇,流毒寰宇,見微知著,可謂千古觀人之法。清·王應鯨《唐宋八大家公暇錄》卷四:不近人情,敗壞天下,非明眼人,未易覷破。(儲同人語) 「見微知著」四字,是一篇主腦。即辨字的本領,從荊公之不近人情上,料其為奸,必亂天下,正老泉之見微知著處。而所以能先知,則原於一靜,蓋靜則靈,明自然之理,非億中也。

NCC是獨立機關,中天撤照案,建議NCC主委與審查委員讀一讀蘇洵的辨奸論,想想NCC是獨立機關民主國家怎可隨便關電視台。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郭振鶴

郭振鶴 郭振鶴

中油95/98差二元推動者、百年老店郭元益轉型顧問,著有三本行銷管理學教材。現任東吳大學商學院兼任教授,榮獲112年東吳大學教學全校前十名獎。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